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高中生兴趣特长分析系统设计研究
2018-03-05方小培
方小培
(合肥一中 安徽合肥 230601)
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高中生兴趣特长分析系统从好奇有趣、爱好兴趣、志向情趣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分析,从学科生趣、学科拓展、学科价值等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从生活的学科理解、热点的学科分析、学科发展史、学科前沿展望、学科审美、学科视角、学科核心素养等7个测试项目类别设计问题。
该分析信息系统按目前高中生选课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内容设计。信息系统将学生上机测试的结果,以标准分计量,通过比较优势评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确定选修课目,促进其在学科发展、专业学习、职业倾向等方面的发展。
方小培,安徽省地理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现为合肥一中副校长。本文是生涯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还有郭缨、陈园园、姚骏、陈发生、许年历、侯兴旺、张同侠、贾勇燕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所在。要使得学习动机持久且有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其兴趣。因此,了解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兴趣指人们以特定的事物或活动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有倾向性的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学习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它是一种自觉自愿、乐此不疲的精神状态,这种聚精会神、忘我的状态又称“心流”,在心流状态中人们不计回报,忘情投入,享受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当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认识并找到最好的自己,我们着眼于学习兴趣的发展过程,设计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兴趣特长分析系统,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明晰目标及通向目标的路径,希望能从高考改革选科的角度,帮助学生在选课走班、确立自己的专业职业倾向提供参考。
一、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中学生兴趣特长分析系统框架
一般来说,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从好奇有趣到爱好兴趣,最后发展到志向情趣阶段。为此,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特长测评系统,主要从发展过程好奇有趣、爱好兴趣、志向情趣入手,对应着学科理解(生活中)、学科拓展(课外)、学科价值(课内)等学科学习领域,进一步可分为生活的学科理解、热点的学科分析、学科发展史、学科前沿展望、学科审美、学科视角、学科核心素养等7个测试项目类别,系统主要从学科生趣、学科拓展、学科价值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特长分析系统框架
二、测评系统的问题设计及其意图
基于以上分析,本信息系统主要是从三个大方面、7类测试项目内容进行问题设计,通过学生的答卷进行分析研判。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科生趣
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主要是从好奇开始,由好奇到感到有趣,渐渐地有了兴趣。而好奇生趣,往往缘起于身边的生活和对社会热点的观察、评议和思考。
为了测试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我们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分别进行测试内容设计。主要从生活的学科理解和热点问题的学科分析两方面测试其学科兴趣。
1.生活的学科理解
考查学生在日常衣食住行中,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释和说明,理解其学科知识的生活应用。测试学生对于生活中问题能否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能否从学科角度理解生活现象的本真。
例1 (历史)观察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该照片反映了当时时代特点( )。
A.全盘西化 B.除旧布新
C.坚守传统 D.中西合璧
老照片是过去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照片中可以看出,男子服饰为中山装和西装并存,女子着装为旗袍。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大办新式学堂,西装因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感而得以流行;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继承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女子服饰随着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旗袍走向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一幅老照片里蕴含着中西合璧的故事。
例2 (物理)骑自行车,直接驱使车前进的力是( )。
A.骑车人大腿的下蹬力 B.链条对后车轮的拉力
C.前轮受地面的摩擦力 D.后轮受地面的摩擦力
自行车之所以能够前进直接原因是地面给它的摩擦力,因为是后轮驱动,所以后轮受到地面对它向前的摩擦力;而前轮不是驱动轮,被后轮推着前进,对地面向前运动,受到地面对它向后的摩擦力。这道题意图从物理学基本原理考查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2.热点问题的学科分析
青年学生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对于相关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学生学科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3 (历史)“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早在秦代就形成了“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C.古代 “丝绸之路”从西方引进水稻、茶叶、胡椒
D.沟通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路线
这是一道历史学科对于社会热点兴趣测评题。本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意图考查学生对其历史渊源的了解,从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角度来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国家的战略。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大战略举措。
例4 (地理)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位于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全长约3000千米,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据此,中巴经济走廊途经地区( )。
A.地表起伏大 B.河流较多
C.高温多雨 D.黑土深厚
地理学科兴趣测评题。本题是运用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对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考查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运用地理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学科拓展
学科拓展部分,基于对学生学科学习的爱好兴趣考量。通过考查学生对于相关学科课外内容的掌握和了解,检测学科角度测试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思考深度,及其对于学科美育的理解,测量学生对于相关学科的爱好程度。学科拓展部分测试,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分科设置问题。相关学科主要从学科发展史的了解、学科前沿与展望、学科审美等三个方面设题。本部分也是分科设置问题进行相关学科兴趣测试。
1. 学科发展史的了解
学生对于某一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往往从小就对于相关学科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在学科学习上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在榜样的激励下,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趋于稳固。
例5 (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就包括( )。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礼记·中庸》)
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本例是从思想品德学科角度,考核学生对于人类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史的了解。利用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作为情境素材,考证学生的哲学智慧和哲学思维。如果学生对于人类的政治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很有兴趣,善于思考,不难得出D为正确答案。
2.学科前沿与展望
人们如果对于某学科有强烈的兴趣,常常会关注该学科前沿动态、学科发展状况等。因此,考查学生对于相关学科前沿的了解,是衡量学生对于学科兴趣的重要方面。在这个方向上设题,其核心价值更在于引领学生树立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努力的信念。
例6 (化学)下列关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奖情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2017年 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 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B.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奖,以奖励其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及研究
C.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威廉·C.坎贝尔)及日本的Satoshi ōmura(大村智)获奖。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奖,另外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回去路上,各怀心事,什么风景也不成风景了。路过那株枫树时,一杭下意识地看了看河心。鹅卵石还是鹅卵石,河水也还潺潺流动,但那片红色的枫叶,却不见了。原来树叶陷落的地方,甚至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一杭的心,便越发沉重起来。也不再刻意照顾雪萤的情绪了。
D.2014年,美国科学家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和挪威科学家Edvar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获奖,以奖励其发现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
选择D,2014年美国和挪威科学家(约翰·欧基夫)的杰出研究成果,发现核糖核酸。这是对于学科前沿的关注,如能准确作答,必是兴趣使然所致。
3.学科审美
每门学科都有厚重的美学价值,在学科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中,基于学科价值的美学理解是激励学生学科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7 (化学)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之美,其实微观的分子结构也具有对称之美,比如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等。下面分子结构图依次表示是( )。
A.CO2、H2O 、CH4、NH3
B. H2O、CO2、NH3、CH4
C.H2O 、CO2、CH4、NH3
D.CO2、H2O 、NH3、CH4
本题设计,以微观世界的分子结构为素材,揭示了化学学科的微观世界的对称之美,选择A。
(三)志向和情趣
当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达到固化的程度,进一步会引导发展为志趣。考量学科学习的志趣,可从学科视角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科视角主要是从阅读思考的学科视角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科视角等方面进行设题。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测量学生对于学科关键知识、必备能力和品格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兴趣发展与特长培育的综合反应。
1.学科视角
高中生随着知识的积累,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人的兴趣都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敏感性常常会“厚此薄彼”,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往往愿意有更多的尝试,喜欢用该学科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兴趣的倾向性就越加明显。
在本量表中学科视角维度指考查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指向,通过投射测评帮助他明晰自己看待问题的常用学科视角。测评设定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选择情境(夏令营、社团、杂志、讲座)和阅读材料,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关注点,让学生选择比较,澄清自己的兴趣指向。
真实世界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每个人看到世界的角度也是不完全一样,有人自然地以自己熟悉的背景知识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尽管后天的训练能使部分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有所提升。但人们很自然地以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分析问题。据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真实问题,考察测试者面对问题时的本能反应——从哪个学科方面来思考问题,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学科视角是综合(不分科)设题。
例8 (阅读思考)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天眼的选址非常复杂,人们先在地图上进行室内作业,利用1:20万的地质图,进行岩石分布的筛查,然后利用1:1 万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点选择,再考虑到望远镜阵列进行。阅读图文资料,您最感兴趣的是( )。
A.地质资料和地图资料利用
B.电磁波的特征及接收
C.天眼的材料组成
D.当地岩石的化学性质
E.当地生物群落构成
F.中国人天文观测方面的成就
G.天眼建成的国家意义
这道问题的设计,是就真实情境的问题,考察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注意力,设计的问题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角度,观察视角基于哪个学科什么,通过学生的选择来了解,他的学习与思考原动力在哪里。
考察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主要从好奇、有趣,到兴趣产生,兴趣往往具有专一性和坚持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有时候会考虑到情境兴趣。学科视角就是好奇与有趣,希望参加的社团,就有志趣的发展。
2.学科核心素养
本部分内容是通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命制的学科试题,可以由高质量的学期考试来替代学科核心素养检测,以此衡量学生的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水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学科教学、试卷检测都应以此为据进行命题,将阶段性的学科考试,作为核心素养测试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都会是很好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分科设置问题的。
形成的命题设计后要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信息系统,通过上机操作采集信息,将相关学科的学习答题得分,转换成标准分,进行对比分析。
以上四个部分都以标准分形式计量,根据受测试学生的三大维度、七个内容项目的答题测试,算出标准分比较,可以较完整地了解被测试者的兴趣特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