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更多欧洲人仍习惯读书

2018-03-04乔尔豪·阿古德罗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欧洲人智能手机书籍

〔西班牙〕乔尔豪·阿古德罗

回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每个人都会自问是否世界变化之快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认为,是因为就像视頻如暴风雨般摧毁广播一样,现在是书籍面临智能手机的突袭,可能节节败退的局面。当固有的结构颤抖,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有所变化,就像广播对我们长辈的意义,传统的书籍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在处于深渊边缘。

过去发生过这种变化,但从未如此快速。以电子设备的耐用性为例:5年后,它们已经过时。这是年轻人自然接受的真理,但对此我们有疑问:他们每个时期真的需要换手机吗?21世纪的年轻人被迫生活在一个传统价值观被打破、快速变化的社会,他们可塑造的头脑总是不断应对着随时改变的“时刻”。这个风险他们无法逃脱:技术就像一个吞噬自己孩子的怪物,进步的速度永远比用户快。

传统的书籍目前面临一个快速消费、反思不足的环境。尽管如此,在欧洲国家,许多人仍然保留着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阅读的习惯,西班牙也不例外。

事实上,巴塞罗那地铁公司每年都组织乘客参与阅读和诗歌比赛,旨在探讨地铁里乘客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重点关注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公共交通怎样更人性化的问题。那些把时间花在阅读上的市民惯于思考,而思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反思和自主思维可培养耐性,而耐性是在人们狭窄的车厢里和谐共处的关键。

很多中国人说,在巴黎、莫斯科,人们在地铁、公交上看书看报纸,是因为无线网络并没有覆盖。事实上,欧洲城市的WIFI覆盖情况比中国略差,但差别不大。然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书看报的欧洲人比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少了。为什么?在我看来,是公共交通工具比以前拥挤、大量的手机游戏和人们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所致。经济增长和欧洲大量移民的涌入已经造成了我们公共运输服务的明显不足。我们已经从座位充足变成习惯于站立,此时,看书看报纸变得不舒服。

说到工作压力,职员们使用智能手机的触摸屏快速浏览杂志、报纸的文章标题,大多数时候这不是真正的阅读。这种现象类似于被困在糖果店的孩子在里面疯狂尝试的情形。但是,尽管如此,仍有相当多的欧洲人在前往上班的途中坚持阅读。通过纸张看文字给人带来的阅读快感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欧洲文化无法剥离的现象。时代在变,电子书和智能手机屏幕应该是和传统书籍并行发展的,而不是对立的。如果它们要取代传统书籍,它们应该让我们的眼睛更加舒适,心脏更加温暖。因为阅读并不仅仅是沉浸于冷冰冰的资料中,而是徜徉于知识的长河中。虽然时尚推动我们快速而冷静地生活,但传统的读者在阅读时不着急,甚至享受中间的停顿。

众所周知,亚洲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方面领先欧洲人。对亚洲年轻人而言,手机早已不再是打电话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即时信息、游戏、导航及互联网浏览。相反,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手机本质上还是部电话,我们也使用其他功能,但仅作为语音电话的补充。这是长年累月的习惯的影响,具体来说,是阅读的习惯。为什么更多欧洲人仍能习惯于读书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大人的阅读习惯影响了孩子,另一方面是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学校也是这样,在学校的日程里,兼顾教学、作业和阅读不是容易的事,但我们不会为了教学和作业牺牲阅读。在任何情况下,学校都有责任增强孩子阅读的欲望。慢慢地,阅读、思考已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认为智能手机和传统媒介是可能共存的。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人如何学习使用电子设备。人们在巴士或地铁里,通过智能手机的屏幕,收到瞬间、零碎的信息,只能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与此相比,纸媒的读者花时间阅读、思考,享受和文章观点相同或相左的愉悦,这个过程让我们更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而这一切是不可能匆忙完成的。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使21世纪的读者能够充分利用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己所用,并将其贡献给现代社会。

(刘梅译,节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3月5日)

◆点到为止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是“外人”都在读书。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读书氛围很浓,我们如果不拾起阅读的习惯,将会在文化上被人家远远甩开。其次是中华民族有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读书,就很容易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文化断层现象。第三是我们要改变自身气质进而改变社会风气,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总之,阅读经典(尤其是阅读人文类的经典名著)是我们提升民族素质、发扬中华文化、保证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今天,读一读我们民族的经典,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件必要而迫切的事。

(王淦生)

猜你喜欢

欧洲人智能手机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书籍
比例原则在欧洲人权法院诽谤判例中的适用
商标权属于人权?——从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谈起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漆与艺——一种欧洲人的视角
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