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金收益怎么比?四大因素科学评价基金业绩

2018-03-04李树超

投资与理财 2018年2期
关键词:基民经理业绩

李树超

要做聪明的投资者,需要选择好基金,选好的基金经理,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并中长期的持有。同时,应在基金投资中合理设置收益预期,才能在新的一年轻轻松松理财、快快乐乐生活。

伴随着2017年的结束,各家媒体都在盘点各类型基金产品的业绩和规模,投资人也开始计算一年来的投资收益:骑上了“白马股”的基金在去年可谓赚个“盆满钵满”,而押错“中小创”甚至“踩雷”基金也会让人黯然神伤。除了结构性投资造成的收益差距,聪明的投资者该怎样去比较基金的投资水平,怎么更加合理对比投资业绩呢?记者采访了一些银行理财经理和基金经理,为大家科学评价基金业绩,指点迷津。

比业绩要跟同类型比

同类型基金比较是基本的原则,因为不同类型的基金在投资方向、投资目标、配置资产和承受风险方面各有不同,也会带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点。而且不同类型基金由于配置资产波动性不同、风险回报比不同,进行业绩比较不仅没有意义,也是不科学的。同类型基金业绩比较,才能體现在相似投资目标、风险、资产条件下,不同基金在获得回报、承担风险方面的管理水平的高下。

举例来说,投资者持有的是股票型基金,如果要比较基金业绩,不仅要跟该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相比较,还需要和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市场收益水平相比才是合理的。比如,国泰大健康基金去年收益率为23.5%,主动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7.1%,而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仅为2.8%,这只基金收益率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和业绩基准,整体来说还算不错。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也认为:“基金业绩比较要同类型基金放在一起比较,避免跨类比较。”

跨类比较中,比较常见的是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业绩相比。由于混合型基金持股仓位有一定灵活性,在降低了基金净值波动性的同时,可能在上涨中也没有太亮眼的表现,股票基金虽然在“押对”行情时狂飙突进,但在下跌时也难免回撤较大。

“投资者在比较业绩时,要先看持有的是什么类型的基金,而不是先关心赚了多少钱,获得多大收益率。即便是混合型基金,也有区别股票仓位的比例,有的是0~95%股票仓位的混合型基金,有的则是60%~95%,有的是0~40%,持股仓位不同,对基金波动性有很大影响。”上述基金经理称。

与此类似,债券型基金也不能与货币基金简单类比。2017年的债券型基金整体业绩仅为1.68%,而货基收益率多数时间在4%上下。再比如2017年债市低迷,无法与2014~2015年的债券牛市中动辄10%的收益率相比,但这类资产相对货基的波动率也是风险和收益相对匹配的。

要考虑获得收益的仓位和周期

投资人常见的另外一个误区是,在比较基金收益率时,忽略投资比例和时间的因素。持有基金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持有周期的长短,也是业绩评价中重要的考量因素。

以记者接触到的一位基民为例,他持有基金的比例为总资产的30%,还有30%投资股票,剩余40%为生活费用。去年基金收益率为15%,但放在总资产收益的贡献中,收益率也仅为4.5%。他持有的白马股组合2017年平均收益率为50%,对总资产收益率贡献为15%。总体而言,他的总资产中60%用于投资,这部分投资资金去年整体收益率为32.5%,业绩还算不错。

除了对持有比例的考虑,持仓周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的基民投资是从年初开始,经历了完整的投资年度,有的基民则是从下半年开始投资的,要比较双方的投资收益,“起跑线”的不同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获得相同收益,自然所用时间较短的基金要更胜一筹;如果发生了同等亏损,自然也是所用时间越长的基金抗跌性更强,更值得在下跌行情中持有。

注重长期业绩的比较 别只看年化收益

在进行收益率比较时,基民还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比较短期业绩。

基金在结构性行情中,很有可能“押对”几只大牛股在短期内业绩飙升,短期业绩排名靠前,然而对持有人来说,持有基金赚到钱才是“王道”,但投资不可能一蹴而就,考察基金的长期业绩才是更重要的。

举例来说,一只新基金2017年四季度成立,成立后在此后3个月投资收益为6%,有的公司会折算到年化收益率为24%,看起来这样的年度理论收益非常诱人,但投资者真正赚到的钱其实还是6%。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对此表示,为了方便进行同类型基金比较,基金业绩在对比时都会折算为同一周期,但折算为年化收益没有什么意义,理论收益率显得很高,却可能是基金配置资产适应短期的极端行情,在别的阶段可能没有那么高,单纯比较短期突出的业绩,很可能会沦为营销的噱头,并不能给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单纯比较理论上的年化收益不是很客观。

该基金经理称:“比较基金业绩还是要看长期回报,至少是3年以上。因为近3年市场风格切换很快,如果在各个市场环境中基金都能获得排名前1/2的收益,说明基金在市场适应性、长期投资收益上具备一定优势,长期持有,收益更为稳健和持续,更值得投资者长期持有。”

需考虑分红因素

最后,进行收益类比较时,还应考虑到基金分红对收益率的影响。

如果你持有的基金是“分红再投资”,那么分红所获取的收益已经在账户中有所体现;如果持有基金选择了“现金分红”,“现金分红”模式的基金分红资金不会在基金账户上体现,要合理计算收益,就需要将分红资金合并计算在内,整体计算投资收益。

事实上,2017年蓝筹股爆发,不少获取较好收益的基金分红不少。如华夏回报、宝盈核心优势等当年分红分别为7次、6次,分别累计分红0.092元、0.06元,债券型基金中,工银瑞信丰淳、嘉实超短债、融通增利等2017年分红次数则高达11次。

根据规定,基金必须在已实现收益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分红,如持有这类较多分红的基金,在收益率盘点时,别忘了已经拿到的分红资金,这同样是持有好基金带来的回报。

要做聪明的投资者,需要选择好基金,选好的基金经理,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并中长期的持有。同时,应在基金投资中合理设置收益预期,才能在新的一年轻轻松松理财、快快乐乐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民经理业绩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回撤背后,谁在被割韭菜?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主要业绩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
黄传书教授、高基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Autophagy》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