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工笔画中的线条精神

2018-03-04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笔画用笔线条

王 青

论中国工笔画中的线条精神

王 青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0)

当代中国画多讨论笔墨问题,鲜少对中国画中线条作深入研究,中国绘画被称为线条的艺术,这在工笔画里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历代画家一直追求并致力于对线条的表达,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使本应平面化的线条具有动感乃至生命力。

工笔画;线条;笔法;精神

线,是点的延伸,它将无数个碎的点组合成有联系的线的集合,康定斯基在其《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一书中提到:“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因而它是由运动产生的,的确它是破坏点最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线因此是与基本的绘画元素一点相对的结果,严格来说,它可以称作第二元素。”他认为,作为艺术语言的线来说,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轨迹来表达主观情感。

在上古时期的中国,尚无文字产生的时候,古人以结绳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结绳记事,这种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线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于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线条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并认识,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同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也在不断由探索到不断成熟,人们对于线条的追求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实用功能,而是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线条长短粗细以及转折变化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某种情绪意识,如:直线可以让人联想到坚硬,刚正;曲线可以让人联想到柔软及优美;粗线可以联想到朴素而细线可以联想到轻盈。这种直观地感受,给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试图通过涂抹、描绘的方式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于是,线条逐渐从认识功能延伸至审美功能,并且,以线条为主的图式逐渐演变为几种具象的表达方式:一为文字,二为绘画,三为装饰,并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绘画来说,线条的美感被历代的画家充分挖掘并一度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中国画中,以线造型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语言,中国画使用毛笔、水墨这些特殊的工具材料,也决定了中国画中线条的重要性,因为毛笔与水墨的特殊表达方式,给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提供了用线的有利条件,即使是水墨画的用笔,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线条衍生出来的。当然,西方绘画也用线条,但西化的线条只作为画面的辅助条件出现的,取决于画面效果好坏的更多的是色彩、构成、光影明暗等主要因素,线条在其绘画语言的表现上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当代艺术的推入,对传统的中国画的冲击比较大,实验水墨、现代水墨的流行使传统的的白描创作越来越少,反之中国画没骨画法的作品越来越多。由传统壁画衍生出的岩彩画的流行,也使现代工笔画家更热衷于这种裱版厚涂的质材美。诚然,不论是岩彩画还是实验水墨、现代水墨都给传统中国工笔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现代工笔画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工笔画对于线条以及传统设色的传承、深度理解和挖掘。

线条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贯穿在中国画的命脉之中,也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的绘画语言,使中国画的用线既非主观的随意行为,又不是客观的模仿过程,它是经过历史沉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视觉界定。中国画的线并不完全依赖于直观,而更多的是在写意性的艺术观指导下运用意象思维的方式加以提炼。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经过更多的内心筛选和重组,既表现出强烈的造物在我的主观意识,又达到物象的表意性和意象的概略性的统一。[1]

一、关于线条质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对线的运用以及要求各不相同,不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家都以力图表现物象性格为标准,使每条线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着力于追求和表达物象以及线条本身的气质,如明代邹德忠在其《绘事指蒙》中将历代画家人物衣褶的画法归纳为“十八描”:一为高古游丝描,这种描法为工笔画描法中最古老的描法之一,最常见于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中,因为线条的描法如游丝一般而得其名,“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绘事雕虫》;二为琴弦描,这种描法与高古游丝描同属一类描法,但比高古游丝描更粗,用笔更有韧性如琴弦,唐代张萱、周昉的画作大多为琴弦描;三为铁线描,这种描法用笔刚劲,毫不见柔弱之势,多用中锋圆劲之笔描绘,多用于表现硬质材料;四为行云流水描,其笔法如其名,多有行云流水之姿,中锋用笔,生动活泼,主要以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五为蚂蟥描,这种描法又被称为兰叶描,多呈“高侧身斜,卷褶飘带之势”,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其画风也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六为钉头鼠尾描,用笔头重脚轻,落笔重如铁钉之头,收笔则如鼠之尾,宋代李嵩《货郎图》中的描法便为典型的钉头鼠尾描。此外,诸如撅头钉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等等各种用线描法,笔法各有千秋,也为后世中国画线条的丰富性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西画中,物体的质感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造型的严谨、笔法的运用等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在一些写实类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对于绘画作品的“像”已经不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但在中国画中,对绘画的要求根本上来说还是写意性的,画家更重视主观性的体现而非直观性的表达,中国画重视对线的表达,尤其工笔画中,通过用线的不同如“实起实收、实起虚收,虚起实收、虚起虚收、拖笔、回锋等”,可以对于不同物体的质感进行应物表达,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条便是对质感表现的很好的诠释,人物的面部、手足柔软,衣带飘逸,须发细腻飞扬,尺牍平整。线条密而不乱,各司其职,每一根线条都随着艺术家的情感而流动且耐人寻味。宋代的小品画中,轻盈的花朵,厚实的叶片,硬朗的枝干以及细嫩的绒毛,都是需要通过不同的线条来表现。

二、贯穿在线条中的“骨法”

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到,对绘画尤其是人物画鉴赏的要求有“六法”,也被后世称为“谢赫六法”,其中一点为骨法用笔,关于“骨法”,世人无外乎几种解释,第一种认为所谓骨法就是指线条,以线立骨,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的画法多为勾勒填色,先用线条将框架构造起来谓之骨,后敷以颜色谓之肉。但是如果将骨法用笔作如此解释,线条的作用与质量没有区分,未免过于浅显;第二种解释为中锋用笔,毛笔与宣纸接触,数中锋最为硬朗,如沈括所说“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中锋用笔则骨法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骨法取决于运笔过程中手腕的力度以及顿挫的运用,运笔时手腕对于笔墨的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强调顿挫以及手腕硬朗容易导致骨过无筋,抛筋露骨,线条锋芒毕露。

卫铄《笔阵图》中有提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这里所说的“力”是内在的,与“气”贯穿一体,由内及外生发出来。“力”贯穿于书法用笔之中,谢赫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气力和力量感的重要性,用笔的轻重疾徐,涩与畅,粗与细,优雅与豪壮,洒脱与内敛等相互矛盾对立,正如老子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骨法中的气力则体现在矛盾双方的调节上,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含蓄内敛又不失坚韧,线条亦是如此,在用线上如何做到恰如其分是历代画家一直追求并研究的问题。

众所周知,书画乃同源,书法中的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等都充分表达了对于用笔的要求,这些同样适用于中国画中,书法用笔的介入,使线条更有力量美和韵律感,线条讲究书写性,在书法中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扬先抑而不锋芒毕露,线条亦是如此,线条分明的精神,不只是一波三折的问题,同时也蕴含了生命的张力和活力。这就要求画家在工笔画的绘制中,除了满足基本的造型要求以外,还要如写书法一样,将气力贯于用用笔,使线条“活”起来,圆润饱满而又刚劲有力。

三、线条的传情表意功能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工笔画中,线条的笔法走向变化都是对客观物象的主观加工的结果,是对生活的自然表达和流露,另外,一幅好的绘画作品,绝不是呆板刻意毫无生气的产物,一定是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变化的,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用这种方式引起欣赏者同样的情感共鸣。

中国画与中国古诗词一样,都常常借物抒情,借助对自然事物、人文风光的描绘或描写,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意念,那么,线条便成为画家抒发情感的载体,线条的种种变化便成为画家情感外化的表现。如李公麟善画马,其画白描鞍马体态丰盈,栩栩如生,“不惟画肉兼画骨”。除了常师古人以外,他还注重对马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太朴寺的马厩里,养着皇家御马,他常在那里流连竟日,倾心专注,乃至顾不上与人搭话。公麟画出的马,笔力俊壮,神采飞扬。黄庭坚讲过这样的事,公麟去画御马满川花,画毕,马也死了,宋人以为,这是由于“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实古今异事”。[2]不敷色彩,只有白描的马匹竞可“并为神物取去”,亦可见其线条之精湛,只有赋以情感的线条才可以传神。再如八大山人的花鸟,所画的鸟、鱼等皆白眼瞪天,充满倔强之气。他将其亡国之愤懑的情绪化为笔下的以笔作为媒介,抒发着属于自己的情感,故其笔墨放纵肆意、苍劲老辣,其作品无不打上八大山人的印记。又如陈老莲的人物画,用线如他性格一样,倔强劲爽,尤其他万年的作品,多有夸张变形,线条状似随意,实则追求刻画人物性格,直达人物内心世界。其弟子陆薪就曾描述过他的线条:“师作人物,设色缀染,薪具能从事。惟振笔白描,无粉本,自顶至踵,衣褶盘旋,常数丈一笔勾成,不稍停属,有游鲲独运、乘风万里之势,他人莫能措手。”[3]正因为如此,画家在表现事物的时候,通过线条轨迹的变化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托物言志,于是线条便与画家之间有心灵相通之处,线条本身也被画家赋予了一定的个性特征。

线条本身给观者传达出的气质,决定了作品本身的格调和品味,而这种格调又是由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素养甚至人品品格决定的,所以,不论是线条本身还是画家个人,都是一脉相连并互相影响的,要提高线条的质量,亦需要提高画家的人文素质修养。

[1] 韩玮.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

[2] 尚刚.林泉丘壑·中国古代的画家和绘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

[3] 刘钢.陈洪绶人物画的高古境界[J].泰山学院学报,2005,(1):45-48.

Study on the Line Sprit of Chinese Fine Brushwork

WANG Qing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 Lingnan Normal Collage, ZhanJiang GuangDong 524300,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often discusses the issue of ink, rarely in-depth study on the painting lines. Chinese painting is called lines art, which is reflected in Chinese Fine Brushwork more obviously. Chinese previous painters have been pursuing and commit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lines, and they make the plane lines dynamic and vitality by controlling the painting power and speed of pen.

Chinese Fine Brushwork; line; painting technique; sprit

王青(1990-),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设计.

J212

A

2095-414X(2018)01-0069-03

猜你喜欢

工笔画用笔线条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工笔画
线条之美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小学工笔画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中国工笔画概述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