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中的描写更细腻
2018-03-04河南省温县实验中学卞爱卿
河南省温县实验中学 卞爱卿
从小学三年级起,到初中毕业,整整七年的时间,要说也真的不算太短,可学生作文中不会细腻描写的人依然很多,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物的描写简约单薄,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而能够做到细腻地描写,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写作功底,更是作文中的亮点所在。下面我谈一谈常用的描写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几种描写手段齐上阵
单一的描写手段往往使人物显得呆板僵硬,缺乏立体感,综合运用几种描写手段,不仅可以充实文章的篇幅,还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比比皆是,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对韩麦尔先生放学之前的动作、语言、神态都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一个爱国学者的形象就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在训练学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时,这种方法用的最多也最有效,学生进步也很明显。(由大段大段的人物独白改变为神态、心理、动作等不同角度的呈现)(人物描写片段1)
二、由远而近由粗到细分层展开
不知大家可还记得阿累的《一面》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它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不是静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动态的分三次完成,鲁迅先生的形象是由粗疏到细腻一步步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在引导学生描写人物时,我也多次强调不要一次性完成对一个人物的描写,那样太集中而显得不真实,因为对一个人的认识和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熟悉的人,分阶段几次完成描写也会西显得丰满有层次有深度。(吴娟《学会感恩》20)
三、调动读者多种感官
叶君健的《看戏》一课,刘鹗《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都成功地运用了此种手法,把梅兰芳和王小玉的演唱艺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听觉本来是很难捕捉更难传达的,作者巧妙地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和触觉,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这种同感手法在有些诗歌中也有所运用,学生作文中若能适当运用这种手法,会使小作者看起来很有文学修养,同时也给文章增加了些文学色彩。
四、让联想充实细节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多处使用联想回忆手法,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饱满。有时候,插叙一段以往生活的一些细节,也许比正面刻画效果更好些。(写出了人物的变化、对比或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情感等)(赵一然《同在一个屋檐下》13)
五、借用修辞将描写生动化
这种方法在作文中最常用,也最简便。当我们觉得用直接或直白的语言描写人物太苍白时,可以适当借助修辞助一臂之力,但切记不可泛滥。
六、分解动作慢镜头展现
在诸多人物描写手段中,动作描写最直观最传神,所以许多大家的经典描写永远铭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鲁迅的《孔乙己》《社戏》,朱自清的《背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等,都是动作描写成功的典范。而学生作文中的动作描写往往一笔带过,缺乏细腻感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可借用电影中的慢镜头手法,把人物动作细细分解,一个一个呈现。如描写一学生立定跳远时的动作,可分解为:站立——下蹲—摆臂—腾空 —落地—平衡等几个镜头,细腻描写,别有趣味。
当然,做到描写细腻,要靠对生活的仔细观察,长期的语言积累,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描写的重要性,体验到精彩描写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意识地督促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