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2018-03-04任伟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四川泸州646200
□ 任伟(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四川 泸州 646200)
受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影响,体育教育理论指导落后。伴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不管是在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创建完善的、规范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理念、评价制度,从源头解决高校教学改革不足。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之一,不仅对学生体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体育教育改革也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基于现代化背景下各校教师应对体育教学给予高度重视,重视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提倡健康第一,贯彻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体育教学改革提出:放远眼光,树立终身体育训练思想,增强体育意识,即使在走向社会后也能够坚持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以学生身体素质为主展开体育技能、理论知识教育,综合健身知识、技能、锻炼身体的原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2、体育改革符合当代学生个性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也得到了重视并且获得了显著成效,适应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要求,激发学生体育热情,创建轻松、自由的体育课堂。大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成熟、思想意识也趋于成熟、价值观初步确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思维意识,在教学时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由此,学生对体育需求集中于几点:首先,体育知识。当代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进而体育意识不断加强;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基础的体育知识、丰富体育知识结构,为后续体育学习创造条件。其次,身体素质。当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生活节奏快速、工作压力沉重、心理负担大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时刻影响着身体健康或是引发职业病等,这让现代大学生对健身需求明显提高。加之,受健康第一思想影响,健身意识逐渐形成从而提高体能。最后,对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转变思想,尝试培养体育特长、学习体育知识以及相关运动技能。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人文性、娱乐性特点,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得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与走向社会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精神意志。
1.3、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
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过程中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学校在为学生创设各种体育项目时也要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创建有助于群体参加的、适合群体锻炼的体育项目。但是,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以运动技能、技巧讲解为主,教学内容脱离体育运动,缺少娱乐性、代表性,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还需要各校重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转变,重组教学体系。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在改革实践的道路上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影响着改革计划的落实,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对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健全教育体系,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推动改革发展。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缺少实践性,改革效果低,有待进一步优化。
2.1、教育理念落后
受素质教育理念影响,很多教师仍然延续传统教学方法,缺少学生个性考量,学生训练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能。要求实际体育教育中应以教学活动为核心,打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但是,根据现阶段教学效果看很多学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2.2、教学内容落后
一直以来,我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明显变化,教学缺乏创新性。体育理论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主动性参与不高。现代大学生性格张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目前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较少,学生参与积极性差。目前,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多种体育项目迫在眉睫。
2.3、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信息意识
体育课程多在室外进行,理论教学较少,即使有理论教学但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达到教学改革要求,不少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文化缺少全面认识,导致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脱节,体育教学改革不全面,不符合教育要求。此外,信息技术条件下为人们生活、工作、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创新了教学方法。但目前多数高校缺少体育信息化教学重视,学生体育素养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4、缺乏政府帮扶,体育教研落后教学
不少区域缺少对体育教学的政策帮扶,体育教学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教师福利待遇低进而影响教学主动性。体育活动空间有限,体育场地较少、体育器材设备落后、资源少使得学生得不到全面训练、教学任务重,难以顾及所有学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缺少教研工作重视与教研积极性,造成体育教研工作难以全面落实,效果不理想。
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解决方法
3.1、创新体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育理念还应立足于以下几点:首先,积极摆脱应试教育影响,体育教育中重视教育作用发挥及体育健身、休闲性作用体现,使学生可以掌握体育健身形式,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其次,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学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等创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
3.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体育特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例如: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翻转课堂等都适用于体育教学,并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观意识。不过,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特点、爱好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实现班级学生整体体育意识、体育技能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方法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与训练。例如:根据竞技水平将学生划分为A、B、C不同级别,从大一开始创建入学引导——体育课——社团——代表队——竞赛的体育模式。当学生在体育课、社团、代表队得到能力提升后,则以群体活动为主,增加学生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例如:马拉松、运动会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助于教学效率提高。
现代体育教育改革中,为提高体育教育改革效果,学校在应聘体育教师时不仅要注意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也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内容多元化,具有成熟、完善的教学计划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改革要求。同时,也要注意现有教师队伍的强化,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应端正态度,客观的认识现代教育形式,创新教学理念,搜集体育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
3.3、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体育教学并不是盲目的进行体育活动,而是在体育活动、体育学习中提高体育精神、运动理念。现实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注意事项、特点、技能的理解,才能以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对此,体育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践,二者结合教学是一种有效方法。日常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综合素质,提倡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比如:排球、足球教学中通过播放体育新闻、竞赛直播等技法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随后,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育运动的背景、发展、规则等,提高学生各项活动知识储备。除此之外,一边播放竞赛视频一边分解也是一种有效教学形式,便于学生直接的掌握竞赛要求,降低理解难度。通过合作、游戏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并学会享受体育训练、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4、创建多元化评价制度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遵循体育教学社会性融入社会性元素,例如: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结合。教师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创建多种体育活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对此,教师应对体育教学知识重组,创建多元化评价制度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也要以学生身体健康为准则,立足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评价学生。首先,动态性评价制度。评价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表现、体育成绩,关注理论知识与身体状态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基于现代教育改革下制定评价与考核方法,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特长等多样化评价,切不可以偏概全、一刀切衡量学生,通过多次测评成绩、表现评价学生。同时,结合学生体育成绩差异制定学习目标,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目标,测评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训练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健全考试形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凸显体育考核综合性,划分为实践与理论考核部分。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载体,并且担任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养、体育意志有着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创新、理念创新,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体育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