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探析

2018-03-04滕守峰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辽宁盘锦124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负荷量负荷强度

□滕守峰(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 辽宁 盘锦 124000)

就当前我国各层次学生的体制健康状况而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成长环境良好,再加之大多数当代学生父辈的物质相对匮乏的生活阅历就导致了中国式长辈的爱意表达即对孩子管束的不加节制。当然,随着信息技术在当代的发展,电子设备在学生群体的生活中亦占据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因而,一方面,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具官方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该群体除在身高、胸围、体重等发育程度上指标明显增长外,在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衡量体能的测试标准上逐年下降,且以城市区域为主的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占比越来越大,而少数农村地区亦出现该群体营养不良的现象;另一方面,其中大多数长时间的电子产品使用也造成该群体近视人数的迅速攀升。以上各方面的问题如何有效得以改善,笔者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认为最为直接的途径就是在体育教育上下功夫,而具体的方法便是对体育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

1、运动负荷的概念界定

运动负荷这一概念的使用最初是在运动训练的学科体系中,用来对运动员在接受到一定量的外部体育训练刺激时,对被训运动员的机体反映包括生理及心理的压力承受程度或承受刺激能力地衡量的总称。但由于在运动负荷的研究中,基于不同专业背景及理论出发点,运动负荷的概念定义有着不同地呈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认为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其在运动训练的学科体系中是不同的。在体育学中,运动负荷应当作如下界定,即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接受身体体能练习的过程中所能承担的运动量与强度的程度,运动负荷是对人客观机体的受到的外部刺激,也应当作为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质量的和衡量标准。本文中,以下所称运动负荷均为在体育学中之概念。

运动负荷大体可以分为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两种类型,心理负荷或称心理反应可以承担运动刺激个体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绪变化、个性特征等作为呈现载体;生理负荷或称生理反应则可以受运动刺激个体的呼吸频率、排泄情况、运动特征、神经系统反映等捕捉其受刺激程度。另外,所受外部刺激亦需作不同区分,比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不同程度刺激。运动量上可以时间、次组数、总距离、总负重量等控制,运动强度上可以密度、速度、负重量、质量、难度等调整,当然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应当有不同的数值显示。在运动负荷程度的衡量上应当主要对以下要素做出分析,即运动时间、运动次数组数、运动距离、运动重量、运动强度、运动密度、技术难度。唯有对该七个要素的合理有效调控,才能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程度做出适宜的设计。

2、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设计现状分析

在对运动负荷衡量七要素明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安排也需一定要求,笔者对当前现有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简单归类,包括跑跳运动、球类运动、操类舞蹈类运动和武术类运动等。据统计,当前体育课程设置在以上类别中,以球类运动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其占比可达38%以上;跑跳类运动次之,占当前各类教学内容的30%之多;因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所以操类和舞蹈类运动专业的选择较之前大有上升趋势,占比可达21%之多;而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的武术类运动却并不多,占比为7%左右。同时一定时间内的训练或该运动的单一重复数目即练习密度也非常值得考量,而在课程内可合理有效的练习密度比率也因着不同类别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所不同,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不同教学内容的运动负荷在设计上存在差异。锻炼强度也是重要指标之一,当然,在体育教学的各课程各部分练习强度即锻炼强度的设计中亦有不同表现,据统计,大多数的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的练习强度较小,基本部分为中等强度。但在不同的地域与学生主体中表现各有不同。

除以上数据统计外,笔者认为在对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设计的影响因素还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锻炼时间,当上文中所及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均为一定量时,锻炼时间的多少无疑成为决定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了。一定强度的运动量下受刺激个体的运动时间越长运动负荷就会越大。二是,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当然,此种差异亦包含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该学生的体质、个性性格、抗压能力、运动天赋等等。如此,在对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计中,需要深入分析本群体的基本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运动负荷的增减。

3、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调控现状分析

就当前体育教学中对运动负荷进行调整与控制的方式及其使用率如下,一是观察法,是对学生运动负荷最为直观且最为便宜的评定方法之一,该方法在所有采用方法中使用率占比可达60%之多;二是脉搏测试法,脉搏测试法虽为运动负荷评定的核心标准,但因其可实际操作性不强且过于耗费时间和人力,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率也不高,占到20%左右;三是经验法,该种方法与教师年资、能力紧密相关,使用率在17%上下;四是仪器测试法,在理论上该方法为最精确的方法,但在实践上基于当前体育教学现状该方法使用率为0。

另外,对于体育场地的使用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两个方面的硬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十分明显地影响着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在体育场地的使用上,除部分地区因地势或地域原因外,基本能够的到满足,但城乡以及重点与否的差异现象也有存在;就体育器材而言,器材本身的质量问题、器材配备的齐全程度、器材的真实使用率等客观原因也会造成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不同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教师主体为核心力量,其可发挥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及不同程度体育教学对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二是依据课程类型及要求对运动负荷的不同安排;三是针对体育课场地、器材及气候的选择对运动负荷做出调整;四是在人体机理运动变化规律的良好掌握上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五是课堂时间把控的有效性规划;六是课堂后的运动负荷合理安排程度的反思与评价。另还有一些其他的具体情况需作具体讨论,笔者选取了以上主要因素,对其他不再做赘述。

4、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措施

4.1、对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

本部分所指对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在于全局性、整体性的对课程中运动负荷量的施加规划。对于教师主体而言,在授课前首当其冲的便是对授课对象机体所能承受的运动刺激即运动负荷总量进行估算并作出预测。基于此,在针对不同学生客体的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才能够相对准确地给予不同授课对象群体以适量的运动负荷量。在此前提下,教师主体还需对不同负荷强度的体育项目作交叉分别安排,并实际考量授课对象身体状况,对体质相对较弱者做减量调整。如此,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更易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相关课程的兴趣,亦对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益意义。

4.2、对体育课程运动负荷量的合理分配

体育课程运动负荷量施加的合理与否的主要评判标准在于承受主体即学生群体对该运动负荷的接受程度以及所能够起到的锻炼效果的好坏。这就对教师主体在课堂中及课后对学生反映的细致观察以及学生的主观感受的信息获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堂上主要还是需要看学生在运动负荷施加后的生理反映,包括呼吸频率、脸色、流汗情况等等;课后则是学生的直观感受描述以及可能情况下的仪器测量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中运动负荷量加以调整与控制,才能够在已有的体育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不至出现因运动负荷过量所造成学生在应对体育课程训练的各类问题。

4.3、对体育课程运动负荷施加节奏的合理调节

对体育课程运动负荷施加节奏的合理调节即在还未进行体育运动之前对运动负荷的施加时间、施加量的有目的性控制。在实践中表现为,在教学伊始设计较小的运动负荷量,并在被施加者的逐步适应中增加负荷量,直到达到一定值,被施加者难以接受时再逐渐减少负荷量,在不断地调整中找到最适宜本群体且能够被接受的负荷量进行体育训练。在变化中也会避免出现单一枯燥的训练,也能够考虑到群体中的不同体质需求。

4.4、对体育课程运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因体育课程对学生实际练习量需求的特殊性,因而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其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进行灵活安排,尤其是在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上更是如此。在运动负荷的施加上,如何选取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一定要求。当然方法的选取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因时因地制宜。

总之,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施加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整体素质的增强之联系密不可分。而就对当前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研究现状分析来看,我们现在依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我们的体育教育主体——体育教师。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运动负荷控制的必要性,还应树立真正将体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的决心。

猜你喜欢

负荷量负荷强度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