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中国教育思考

2018-03-04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司念念牟延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2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发展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司念念 牟延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主要矛盾所实施的强国战略强国必先强教,教育结构也不应在供给侧之外。如何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深水区”发力,构建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理应顺势而为,从供给侧着手,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重塑中国教育新格局, 推进教育事业更加行稳致远。为此,提出中国教育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五个方面思考”。概括起来,就是“引导”一个“平衡”,“回归”一个“本源”,实现“三新”,即:新理念、新模式、新角色。

一、引导供需平衡

首先,以满足社会和大众的刚性需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按一定规格供应不同类别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我国教育也正处在供给结构的转型且再平衡的关键时期,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抓住教育改革的主要矛盾,在稳定总需求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公平教育。概括起来就是:需求侧分析,供给侧变革,中国教育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改革而不是改良,核心是制度供给,为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新“动力源”。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以创新发掘新动力,以改革注入新活力,以发展开辟新前景,把握好供需关系,让中国教育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再出发。

二、回归教育本源

从供给侧出发,思考中国教育,找准培育“规格”,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源,即“四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四者是互为传承与递进的关系,不断往复与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学生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既然每个受教育者大都是走向了平凡的人生之旅,那么当然要用平凡的教育来培育,为此,中国教育,应在平静的校园里,用平凡的心态,办平衡的教育,培育平和的人,使受教育者从平凡出发,走平和的人生之路,享受平凡而幸福的一生,中国教育,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常态,更加关注学习者心理、尊严、灵魂,让心理更健康,让尊严更体面,让灵魂更纯洁,这就是中国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

三、凝练教育新理念

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党和国家重大的理论创新,“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是贯穿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和主线,一是创新发展,当前中国教育综合改革驶入深水区,爬坡道,“发动机”动力不匹配的问题日趋凸显,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实现新的动力转换,要把教育事业发展动力,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短期的功利思想转向可持续的内涵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有利于内涵创新的体制机制。二是协调发展,就是要“补短板”。为此,要正确处理好民生重大关切问题,科学处理好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切实强化短板意识,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平衡教育结构,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三是绿色发展,就是要“净化环境”,注重处理好政风、教风、学风和校风等“风尚”问题,好的教育风尚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公平教育的重要体现。四是开放发展,就是注重解决好中外教育内外联动问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一路一带”战略加快推进,中外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提速升级”。只有在“提速升级”中,增强驾驭和统筹中外教育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本领,才能在培育国际化人才竞争新优势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五是共享发展,就是要把教育“蛋糕”分配好,注重解决好教育公平正义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形成人人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良性化的教育生态链。

四、确立教育新模式

“培养接班人”是中国教育的“顶端”“顶级”目标;“培育合格公民”是教育的基础目标或者说是基本目标,更是教育的底线和起跑线,失去了基础,再拔尖的“顶端”也不牢固,更不会长久。为此,建议提倡平凡教育,平凡教育是适应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需要,奠定执政党“群众优势”的契合教育;是培养合格者的平常教育;是回归教育本源的理性教育;是遵循安全健康,成长成才规律的平等教育,实施平凡教育,要突出 “三个导向”:一是平和心态的导向,这是办学者、教学者、求学者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风向标。二是遵循规律的导向,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或是一项事业、一项技术、一项职业,其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三是健全法规的导向,就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和课程出发,建设一套国家或地方法规体系。

五、转变管理新角色

解决我国教育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应该重视“供给管理”,而不仅仅是“需求管理”。要实现教育管理角色的根本转变,首要是把握好一个定位,教育部门应是学校教育的服务,指导和监督部门,教育资源的供给部门,而不是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分配部门。其次是变化一种角度,就是“排忧”、“把关”、“排忧”即着眼于为学校、为师生等教育对象排忧解难,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必备的教育资源;“把关”即站在国家利益、民族振兴、民生为本的高度,担负起引导者,出资者和监督者的责任,最终优化出一套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办管评分离”,标志是简政放权的“政府自我革命”,这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思想,进而,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改善要素供给,激发中国教育的新活力。当中国教育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新时代,一场深刻变革也在进行中,而“供给侧改革”则是这场教育变革的重要标志,它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变革,重塑中国教育新格局,奠基教育新未来,从平凡教育出发,积蓄潜能,笃学躬行,必将托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