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入夜 润物无声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
2018-03-04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梁彦竟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 梁彦竟
在《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讲述中,金波老师讲“如何处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时这样讲——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认为,非常正确、实用。
下面我谈一下原因:很长时间了,为一个问题所困绕:教学任务的落实与新课程推进严重受阻。原因之一是当今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所必需的相关能力相当匮乏。也正因如此,老师们有很多时候总滞留在落实教材讲授内容的水平上,无法体现新课程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实现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发展的目标。
因此,施教者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能力,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的内容呈现、方法运用、语言表达、情景创设、思想引导、激情激发等细节当中。
在这个启示下,我尝试着把历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立足现状改变备课的着眼点
备课时,施教者要改变以前的看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自己意志的体现,而是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是“跳一跳”就能“摘的到”的,而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应该说,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充分发展是最切合实际的发展。这一实践知识的总结,正好是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实际运用的体现)。
备课时,施教者要立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立足现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讲课时,施教者要着重对课文中相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历史性知识点的切入点的研究,注意把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亲身情感体验、生活体验挂钩,尽量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或注意把这些知识与生活现实中类似的知识相联系,为学生搭起一道联想的桥梁,引发共鸣(共鸣:在这里,指课本历史知识点,引起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的相同情绪),进而加深理解。
有时,还可充分利用学生的间接生活体验或现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切入点(间接生活体验,主要来源与学生课外文娱生活)。
不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把生硬的概念具体化,找到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把历史课本内容、遥远的历史拉倒学生身边,让学生有所感悟、理解,效果自然会很好。
一课当中,这些知识点突破了,那些浅显易懂的便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对课本所阐述的知识便会产生共鸣。共鸣了的知识,学生会真正理解。
三、立足学生现状,通过历史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长, 教会学生做人
“以‘教’论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历史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历史知识的有效顺应和认同,促进学生认识的不断升华为目标,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宗旨。
与此同时,历史教材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和学习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成为学习的一种资源和起点。历史课程不只是由历史教材这个单一的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学生的原有相关历史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也成为了历史知识构建的动态素材。
据此可知,“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的,这是促进学生终生学习、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移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和方法、认知和情感的统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无形中,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把历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教师并不是向学生简单的灌输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找准历史知识的切入点,引起感情共鸣后,去主动积极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应用其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分析与总结所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态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从中学到了理解史料、甄别史料、获取历史信息及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为现在提供借鉴,为未来提供参考,所以学好历史会让学生变得明理、智慧、通达。一个人明理、智慧、通达了,生命质量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简而言之,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做人。
终上所述,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观察生活的意向、自主学习的意向。这样,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会产生亲近感。有了亲近感,便会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浓厚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经常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爱好这门学科,学生“好之”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好,又会刺激学生,巩固已有兴趣,从而会在“润物无声”的这一过程中自主观察生活、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观察生活意向、自主学习意向会变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被巩固下来。
因此,不仅要“把世界通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还要把“把世界通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情景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