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两国高校体育发展因素的比较研究

2018-03-04王成吴静娴董路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课运动

□ 王成吴静娴董路

(1.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072;2、3.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体育锻炼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问题。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极为深远的。高校体育课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其需要与培养目标高度吻合。通过不断的发展,美国在高校体育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而中国高校不同于美国的高校,受国情、体制以及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设置、高校竞技体育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中,对比两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设置、高校竞技体育现状等方面,探讨造成差异的根源,取长补短,找出一条符合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意义。

2、中、美高校在体育发展中存在差异性

2.1、中、美高校体育发展中的管理学差异

(1)人力资源认识与使用方面。

高校体育资源结构中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应该说人力资源是高校的根本资源。当前,学者们对中国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者,然后才是运动的“指导者”。也有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师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具有高超的运动技术,大学生参与运动锻炼主要是靠运动技术支撑的。而美国高校分为专业教师、教学助理以及社会上的专业体育人员。专业教师曾经在美国高校占主体地位,并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现如今基本上已不复存在。教学助理以及社会上的专业体育人员,其指导员运动技术水平不一定十分高超,主要是其对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才能。

(2)体育设施投入方面。

中、美高校体育设施投入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的不同。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程度标志着高校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国内高校“联合”、新建“大学城”和建设“新校区”的态势发展,各高校都很重视体育设施的投入。国内高校建设运动设施主要考虑的是美观、符合大型比赛需要。实际上许多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很低,逐步蜕变成一种“摆设”,造成不必要的体育资源浪费。而美国高校对体育的高度重视,最直接的就体现在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方面。对校内体育场馆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能容纳多少学生锻炼、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体育设施是否安全等因素。

(3)体育管理模式方面。

中国普通高校基本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体育必修课,其中部分高校在开设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尝试实行课外体育俱乐部制管理,采用“不完全”的收费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美国高校体育管理主要采用开放式的、市场化的俱乐部管理模式。美国大学体育活动的管理部门一般分为:体育活动课、运动竞技部和校园休闲运动部。校长办公室领导、体育院系负责领导和由学生娱乐部门代替体育课组成美国大学体育活动的管理模式。部分美国高校,由于国家对其没有专门的体育管理规范文件,对其体育工作也没有专门的评估机,因此,大学生可以成为各类运动俱乐部的会员,根据个人需要和俱乐部开放时间,自行确定锻炼的次数与时间。少数美国高校开设体育课,属于选修课,让学生自己选择,主要是自我锻炼,教师仅担任指导。

(4)人文环境方面。

中国的高校始终处于一种封闭式的教育状态之中。中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又是“应试”教育,很少接受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很多中国大学生为了考试成绩才学习体育课程,把体育作为一种“学习负担”,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动力的大学生则为数甚少。而美国高校学生主要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以“人本化”和“生活化”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适应性和社会性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营造适应大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美国大学生热衷于炸鸡、芝士与“肌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可以说,中国高校体育人文环境需要由思想理念到设施条件全方位地加以改造,而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较长的发展阶段。

2.2、中、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在高校体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统一下的灵活和完全自主性的差别。

中国高校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一般设有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等若干类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的设置体系。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强调运动技术、技巧的掌握。由于条件限制,中国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较少,学生选择的范围不大。而且由于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所以全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项目也大同小异。

美国高校体育不存在统一大纲、课程目标和各类教材的时数分配。基础体育、高校体育则没有国家标准,在制度上对高校开设何种类型的课程没有限制,完全由学校自主确定。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的设置是以个性培养为主的设置体系,各州甚至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和学生的兴趣要求,开设很多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课,加上精良的场馆设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本人认为中国高校对发展学生素质,发展“三基”十分重视,但高校体育课与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复,有的考试内容甚至比高中体育课考试还要简单,缺少创新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普遍感觉兴趣不高。而且由于每周教学时数仅为2学时,基本难以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2.3、中、美两国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情况的差异

(1)美国的竞技体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始终能够合二为一,而中国则是分离的。在美国,中、小学是挖掘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从事早期自发的运动训练。在中国,如发现儿童有运动天赋,直接选拔到业余体校进行训练,继而到专业体校、省市专业队进行系统训练,过早地脱离了基础教育课堂;

(2)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组织管理机制都十分健全,竞技体育系统始终是大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奠定了法律依据。而中国则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竞技体育系统,有业余体校——专业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等环节,从选材开始到早期训练、专业训练,“配套成龙”也颇有成效,但整个训练过程基本上脱离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从而造成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另一方面,为了转型又不得不谋求优秀运动员在高校进行高等教育的“充电”,也因此打破了长期因循的运动训练节奏,造成运动员大学生的“力不从心”和高校的“勉为其难”的尴尬境地;

(3)美国大学作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基地,大学校园拥有优良的训练设施和优秀教练员,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的“两条腿”走路所面对的,一方面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不具备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硬件,而另一方面则是体育主管部门不具备实施高素质教育的师资等软件,由于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的不同,两者的结合又缺乏内在凝聚力,强行“嫁接”自然很难结出丰硕的果实。

3、结论与建议

(1)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布鲁姆”模式,由“竞技化”向“体育化”转变,由“强制性”向“灵活性”转变,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由“技术第一”向“健康第一”转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性结构改革,打破单一的、机械化的、以技术和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建立灵活多样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2)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奋斗的重要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水平和场地设施等条件不同程度的制约着高校体育的发展。因此,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减少来自行政部门的约束,采用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办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有利于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形成,从而使中国高校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上闯出一条新的道路;

(3)借鉴美国相关课程改革、设置智慧健康促进实验室等先进的高校体育理念,以体育项目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组建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在部分高校中进行试点后逐步推广,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推动高校课内外体育活动的一体化进程,大大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

(4)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就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因此,由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系统性文化教育与竞技体育全面结合的培养之路是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必由之路,使竞技体育这个子系统真正融入教育大系统之中,才能切实地发挥出效益,培养出真正高素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课运动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精神
体育课
不正经运动范
花与竞技少女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