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运动领域下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2018-03-04宋克娜张艳鲁东大学山东烟台64000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江苏镇江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运动性竞技量表

□ 宋克娜张艳(.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64000;.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江苏 镇江 00)

前言

竞技运动以其活动最为复杂、强度最为激烈的竞技特点,鲜明地展现着零和博弈的思想与零和游戏的本质,是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生理、心理和运动潜力的竞争性运动项目的通称。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举国体制”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要的角度来看,竞技运动必须依靠健康的体育社会生态。究竟如何依靠和认识健康的体育社会生态?它是国内外普遍所关注的问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若干不可知因素的问题和挑战,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出现心理疲劳,影响自身和训练的效益。

1、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

1.1、疲劳的概念

疲劳又称疲乏,是一种主观不适感觉。

法国学者认为疲劳的产生是人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是对人体的一种防御性机制反射。有学者认为疲劳是机体倦怠的表现,有精疲力竭的感觉。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将疲劳定义为人或动物因活动而产生的暂时性机能降低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变化。

1.2、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

“心理疲劳”这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篇小说中,主要用来形容服务行业工作者厌倦工作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后来被Feudenberger(1974)引入心理学来描述心理健康保健领域中工作人员在压力下的反应。

(1)国外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日本学者中西光雄认为:“心理疲劳是由于进行工作(运动)使工作效率降低,出现疲劳感觉及身心功能处于降低状态的现象”,长期的定式作用,势必造成体育锻炼的紧张程度较大,练习方式的简单重复也易造成心理上的厌倦和疲乏,最终发展成心理疲劳。

(2)国内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颜军(1992)将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为:是由于运动员长期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预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陈向明,2000)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学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

2、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2.1、生理疲劳

对于长跑比如马拉松运动员来说就是每天要跑更长的距离,对于射箭射击运动员来说每天要瞄准打靶更多次。这种强度大、运动量大的训练使得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使运动员在接受下一次训练时无法适应训练负荷就会产生生理疲劳,主要表现在烦躁、困倦、乏力等,久而久之运动员会越来越情绪化,最终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

2.2、常规训练

现在我们中国的训练体系分为青少年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运动员每天三点一线,吃饭、睡觉、训练,在相对封闭的训练环境下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可以说运动员的生活大部分都被训练所占据,可想而知训练因素在影响心理疲劳的重要程度,具体分析有以下两点:长期的封闭训练生活。训练单一化枯燥无味。训练环境单调,训练管理呆板,不善于变换训练的手段。

2.3、项目特点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也是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之一。我认为心理疲劳大于生理疲劳。比如射箭和射击,这类项目训练量大时间长,注意力始终集中导致疲劳。

2.4、竞技管理

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2.5、比赛压力

运动员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时,尤其是比赛前,觉得自己的实力和竞技水平与参加比赛获胜的要求有差距时,运动员就会有心理压力,而且伴随着训练强度加大。还有在比赛过程中本应该得分或者完成的动作,没有完成,这种主要是心理上的疲劳。

2.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运动领域内和运动领域外两部分。

运动领域内的社会支持如教练员、领导、队员等。教练员的忽视或与教练员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与领导发生过冲突或者关系处理的不好、与队员性格不合等都会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使得运动员形成特别严重的心理疲劳。

运动领域外的社会支持如比如家人、朋友、单位同事等。除了教练因素的影响,家人也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2.7、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随着训练年限的延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运动员付出的精力,在众多竞技者中出类拔萃的,然而最后可以走职业化道路的很少,运动员都是从幼年就开始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投入其中,可往往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一名运动员谈到队员身上出现过的心理疲劳时,累了教练又冷落,感觉自己不是重点,觉得未来没有希望,有时运动员觉得没有后路时每天玩命练,可是看不到希望,没有前途就会打消训练的动机。

2.8、个人因素

运动员作为个体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个人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心理疲劳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的影响。

研究显示运动员的性格会导致心理疲劳的产生。例如性格比较孤僻的运动员与人交往时表现的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什么意见都放在心里,这样很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2)自身的竞技能力水平。

很多因素会导致不同运动员的能力和竞技水平的高低,即使同一运动员不同时期其竞技状态也可能有所差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完成得很费劲,技术水平发挥不出来,机会产生疲劳。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会随着实战的积累提高,但身体的机能和恢复能力却在下降,而且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有限。

总而言之,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可以从训练、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理解。训练影响因素主要指训练的条件环境、恢复营养项目特点、教练员指导等方面。社会影响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个人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个性自身能力、年龄、运动年限、参与原因、情绪注意品质特征、自我效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观察法

观察主要是指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观察运动员的不同方面的表现,从而调整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进行合理安排的一种评定方法。但是不好掌握评价的尺度,容易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混淆,而导致对心理疲劳的不正确评定。

3.2、生理指标测定法

(1)脑电图。

脑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被称为脑电图。脑电图的波形可以反映出心理疲劳时的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判断失误等。

虽然脑电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脑电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一定是生理疲劳引起的,所以导致难区分脑电图变化的真正原因。

(2)诱发电位。

自世纪年代以来,运用诱发电位研究运动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kaseda和jian g等(2005)的研究提出,在完成小时的计算任务后,会导致心理疲劳,因此,主观疲劳的得分就会增加,听觉的潜伏期也会延长。由此得出,诱发电位是评价心理疲劳的客观指标之一。但是用监测心理疲劳仍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3.3、心理指标评定法

(1)自陈报告。

最常用的心理疲劳测量方法就是自陈报告,常用心理疲劳量表包括:

①马斯拉奇心理疲劳量表

《马斯拉奇心理疲劳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心理疲劳的纸笔测验。通用版包含个条目,内设三个独立分量表,即乏人性化、情绪耗竭和个人成就感。

②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可用来测量运动员是否产生心理疲劳,但是无法确定其类型。该量表共包括个题目,三个维度,分别为成就感降低、情绪或体力耗竭和对运动的消极评价。

③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

晏宁研制的《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是根据中国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因素模型建立的。其中包括情绪应激、感觉良好、生理的疲劳、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体能恢复、心理耗竭和心理疲劳个一级因素,应激和恢复两个二级因素,以及过度训练一个三级因素。

④伊德斯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

《伊德斯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是在对有过心理疲劳精力的大学生运动员的访谈上编制的,共个36条目,包括6个维度,即运动能力的消极自我概念、情绪和体力耗竭、心理退缩、由教练员和队友引起的贬值、运动员与教练员期望的协调性和成就感。

(2)内隐态度。

近期,张力为等利用计算机化的内隐态度实验,对人的身体自我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研究结果首次发现:采用被试身体图片作为刺激,可以对被试的身体自我观念做出评定。计算机实验评定出的内隐身体自我观念,与自陈量表评定出的外显自我观念具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说明两者测量的可能是不同的构念。内隐身体自我观念对生活满意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说明这一构念具有一定的效度。

(3)反应时、两点阈、闪光融合频率。

当出现疲劳时,往往会伴有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延长、两点阈加大、闪光融合频率下降的现象。这些指标的测验均简单易行。所以,实验者常常利用这三类测验作为心理疲劳的指标。同时,这三类测验量化程度较高,但测验的可靠性极大地依赖于运动员测验时的配合程度。测验时,运动员能否认真配合,是保证测验结果可靠、有效的关键。

3.4、其他

几乎所有心理疲劳都会发生情绪变化,而且应激也是所有心理疲劳的共同诱因。国内外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了应激、情绪、过度训练、慢性疲劳综合症、中枢疲劳等与心理疲劳相关现象的生化机制与生化反应。

4、小结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运动性心理疲劳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实验办法,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如下:

(1)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尚未统一。

目前,运动性心理疲劳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术研究中常有运动性心理疲劳、运动性疲劳、心理疲劳、疲劳等混淆不清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的进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快明确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内涵、外延,重新明确审定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

(2)缺乏成熟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

由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在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而心理学领域常用疲劳症状的表征研究和相关电位分析,缺乏深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3)缺乏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区别评价机制。

目前,学术界在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时,使用较多的仍是自陈量表的主观评价办法。针对不同运动群体,应建立适合其自身特征的疲劳评价办法,进而建立并完善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区别化评价机制。

[1]董德龙,杨斌.中国运动训练学需面对的 3个问题:学科内容、研究范式与知识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

[2]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张力为.值得运动心理学家探索的6个问题[J].心理学报,2004,36(1).

[4]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陈容等.反应时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

[6]张雁等.反应时测试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

猜你喜欢

运动性竞技量表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精神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姜黄素对大鼠运动性肾脏裂孔隔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花与竞技少女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