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骨臼刻辞的顺序*

2018-03-04吴丽婉

考古与文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史官记事甲骨

吴丽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从甲骨文出土伊始,甲骨文例的研究工作从未间断。不管是龟腹甲、背甲还是兽骨,都有学者做过专门论述。仅近几年来就有《殷墟胛骨文例》[1]《殷墟王卜辞龟腹甲文例研究》[2]《商代背甲刻辞研究》[3]《宾组骨首刻辞与左右胛骨的关系》[4]《牛肩胛颈刻辞顺序试探》[5]等著作和文章。此前的研究更是多不胜举。在诸多的甲骨文例研究当中,却不见对骨臼刻辞顺序的讨论。这可能与骨臼刻辞是记事文字,其重要性不如卜辞有关。

胡厚宣[6]在《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一文中提出“甲桥刻辞”“甲尾刻辞”“背甲刻辞”“骨面刻辞”“骨臼刻辞”五种记事刻辞。并对五种记事刻辞进行释名,其中对骨臼刻辞的释名为“一片完整之牛胛骨,在其窄狭之一端转节处,一浑圆之窠臼,在占卜之先,常将此圆臼锯成半圆形,此一部分学者名之曰骨臼。武丁时之卜骨,在此种骨臼中,每刻一种与卜辞无关之记事文字,是所谓骨臼刻辞也。”[7]

骨臼刻辞格式比较固定,一般是“干支某示几屯”,“史官名”,有的还有“自某乞”或者“乞自某”。

骨臼刻辞的内容虽然较简单,但细审骨臼,可以发现,骨臼刻辞也有先后顺序,许多骨臼的史官名与其他内容的刻写布局不同,似乎不是一次性刻写的。

如《合集》[8]2225臼(图一),笔者用黑线将“丙寅邑示七屯”与史官名“”分开,可明显看出“丙寅邑示七屯”一气呵成,而“”偏离前面的刻写轨迹,与其他内容的刻写角度不同。两者布局不同,盖因并非一次性刻写,而是两次刻写而成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合集》7322臼、《合集》7381臼、《合集》17534《合集》17535臼、《合集》17540臼等等。

此外,从史官名与其他内容的字体大小、行距疏密不同等也可以看出“史官名”与其他内容并非一次性刻写。

《合集》2631臼(图二),“宾”字在左下方,而且倒刻,与“帚示十屯[9]”显然是分两次刻写的。《合集》7081臼(图三)的“亘”字往右边偏斜,笔力较遒劲,笔道较粗,与其他字往左边倾斜,笔道较细也明显不同。

图一

图二

图三

一、骨臼的刻辞顺序

笔者以《合集》、《英藏》[10]、《合补》[11]为研究材料,检视这三套书收录的全部骨臼。根据观察,骨臼的刻辞顺序有两种:有的是史官名先刻写,有的是“干支某示几屯”等内容先刻写。

(一)史官名先刻写

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判断史官名先于其他内容刻写。

1.辨析文字特征

在一片甲骨中,不同的卜辞可能是不同刻手在不同时间刻写的。不同刻手刻写的文字不会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刻手,在不同时间的字迹也不会一模一样。先期刻辞时,甲骨一片空白,刻手有足够的挥洒、驰骋的空间,文字自然比较豪放,布局比较从容,能按自己的刻写风格刻写;后期刻辞时,刻写空间受到限制,刻手必须根据有限的空间来安排字的大小及位置,文字自然会显得局促,布局比较杂乱。

所以,分析甲骨上呈现出来的文字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刻辞的先后顺序。

文字特征主要指刻痕力度的强弱、文字笔划形状、字体的大小、字位的高低、字距(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及列距(列与列之间的距离)的疏密、文字布局等等。

《合集》3286臼((图五)《合补》495臼)的刻辞顺序可能是:“殻”,“癸卯帚井示四屯”,“自”。“井示四屯”这一列字当中,唯独“四屯”偏右,当是因为“殻”字先刻,已经占据左边空间,为避免“四屯”与“殻”重叠,刻手只能将“四屯”右移。“自”二字偏小,盖因后刻,且骨臼位置狭小,不得已缩小字体,因此显得细长。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2.骨臼仅有史官名

有的骨臼仅刻写史官名。如《合集》4059臼(图七)仅有史官名“耳”。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辅助说明史官名可能先刻写。

从拓本上可以看出,当时史官名的位置一般刻于边角处,应该是刻手有意为之,这样就可以留出空间刻写其他内容。如果再有其他内容,自然是后来刻写上去的。

在检视的骨臼中,骨臼上只有史官名的一共有26例,分别是:《合集》46臼、《合集》1123臼、《合集》2615臼、《合集》4059臼、《合集》5647臼、《合集》6096臼、《合集》6227臼、《合集》6665臼、《合集》7497臼、《合集》8852臼、《合集》9772臼、《合集》10347臼、《合集》13311臼、《合集》13521臼、《合集》13522臼、《合集》14585臼、《合集》14586臼、《合集》14587臼、《合集》14927臼、《合集》15193臼、《合集》15194臼、《合集》17554臼、《合集》18941臼、《合集》39873(《英藏》1179臼)、《英藏》403臼、《英藏》546臼。

(二)“干支某示几屯”等内容先刻写

从下面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干支某示几屯”等内容先刻写:一种是史官名与其他内容一气呵成,史官名是后刻写的;一种是骨臼上没有史官名。

1.史官名与其他内容一气呵成,史官名后刻写

有些骨臼刻辞从字体的大小、笔划的粗细、字距及行距的疏密、文字的布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史官名与其他内容是一气呵成的,由刻手一次性完成,并且史官名后刻写。

《合集》17561(图九)亦是刻手一次性从上到下刻写的。

类似这种刻辞顺序的还有《合集》1534臼、《合集》 1581臼、《合集》 2774臼、《合集》5177臼、《合集》 5717臼、《合集》 7380臼、《合集》10228臼、《合集》11171臼、《合集》13443臼、《合集》16976臼、《合集》17525、《合集》17569臼、《合集》17615臼、《合集》17649臼、《合集》39868(《英藏》564臼)、《合集》39514(《英藏》608臼)、《合集》39967、《合集》40059(《英藏》414臼)、《合集》40102(《英藏》811臼)、《合集》40392、《合集》40679、《合集》40680(《英藏》425)、《合集》40681、《合集》40683、《合集》40686、《合集》40687(《英藏》426臼)、《合集》40688(《英藏》427)、《英藏》78臼、《英藏》78臼、《英藏》211臼、《英藏》414臼、《英藏》429、《合补》111臼、《合补》134臼、《合补》401臼、《合补》412臼、《合补》847臼、《合补》1771臼、《合补》1804臼、《合补》1847臼、《合补》1875臼、《合补》1876臼、《合补》2139臼、《合补》2471臼、《合补》2510臼、《合补》2688臼、《合补》4017臼、《合补》4019臼、《合补》4087臼、《合补》5984臼、《合补》6417臼。

2.骨臼无史官名

有的骨臼仅有“干支某示几屯”等内容,没有史官名,如《合集》17603(图一〇)的内容是“戊戌示九屯”。逻辑上,既无史官名,就不存在史官名后刻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无史官名,而只有其他内容,史官名自然不可能先刻写。

图一〇

图一一

图一二

这种情况,当是刻手先刻写“干支某示几屯”等内容,史官名可能后来再刻写,而被刻手遗忘了,或者无需刻写史官名。

在检视的拓本中,较完整的骨臼上没有史官名的一共有17例:《合集》1961臼、《合集》2975臼、《合集》3226臼、《合集》5708臼、《合集》7565臼、《合集》14008臼、《合集》14526臼、《合集》15314臼、《合集》17603臼、《合集》17560臼、《合集》17665臼、《合集》18654臼、《合集》40682(《英藏》431臼)、《合集》40684、《英藏》428、《合补》184臼、《合补》2467臼。

另外,《合集》6768臼(图一一)(《合补》1901臼)、《合集》6769臼(《合补》1904臼)通过对比,似乎也可以辅助说明史官名是后刻写的。《合集》6768与6769(图一二)是成套卜骨,两骨臼从字体风格看,应出自同一刻手,内容也基本相同,均为“甲寅犬见,示七屯。”不同之处在于,《合集》6768臼有史官名“”,而《合集》6769臼没有。推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史官名的刻写在后,刻手漏刻了《合集》6769臼的史官名。

二、研究骨臼刻辞顺序的意义

研究甲骨刻辞顺序的规律及特点,不仅有助于探讨殷人的占卜习惯,而且对于字词的释读也有所帮助。颠倒刻辞的先后,对甲骨的释读就无法还原其真实面貌,对文字的解释也会有所偏差。

方稚松在《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一文中将《合集》8797臼[12](图一三)、《合集》12764臼(图一四)两片骨臼释为:

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由这两例还可看出‘示’在用法上有以下特点:一为‘示’能用于双宾语结构,二为‘示’可用于尊者对下属(这说明不宜将‘示’理解为贡纳之义)。这些特点是‘入’、‘以’、‘来’等动词所没有的。”[13]

笔者认为这两片骨臼的释读有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示”字用法特点有待商榷。

《合集》8797臼,字的重心基本在同一直线上,文字结构匀称,刻手的刀法己然相当娴熟。而“殻”字却与上面的“示”字有所偏差,“示”“殻”不在同一直线,而是“示”与“殻”左边的“”对齐,这种结构不均的刻法并非该刻手应有的风格。推测是史官名“殻”先刻写,当刻手刻完“[乙]巳王示”之后被正中的“殻”字挡路,所以才将“二”刻于“殻”之下,又另起一行刻写“屯”。否则,“二屯”当紧接于“示”字之下。此骨臼的“殻”字先于“[乙]巳王示二屯”刻写,骨臼刻辞由“ [乙]巳王示二屯、殻、”三部分组成[14]。

图一三

图一四

骨臼刻辞极少“某示某几屯”的格式,在检视的三百多片骨臼中,从拓本上呈现出来这种格式的只有上面所举的《合集》8797臼、《合集》12764臼,“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仅此两例难成证据。笔者认为造成这两片骨臼误释的原因均是因为史官名先刻写,“某示某几屯”是拓本平面呈现出来的假象,不是刻辞顺序的原貌。

三、结语

本文检视了《合集》《英藏》《合补》三套著录书里的300多片骨臼,对其刻辞顺序进行分析,发现有些骨臼的“史官名”是先刻写的,有些骨臼的“干支某示几屯”等内容是先刻写的。此外,有的骨臼刻辞一次性刻写完成,而有的骨臼刻辞分多次刻写而成。并以此结论对《合集》8797臼、《合集》12764臼两片骨臼刻辞进行新的释读。

遗憾的是,笔者无法对每片骨臼的刻辞顺序进行分析。在300多片骨臼中,除了拓本极其模糊、“支离破碎”的以外,较清楚、完整的骨臼大约有225片,而本文所列的判断先后顺序的骨臼只有100片左右,剩余的100多片骨臼的刻辞顺序特征不明显,笔者不敢轻易作出判断,所以只能举例式地说明一些现象。

研究甲骨的刻辞顺序是一项“老大难”的工程,最理想的目标是进行穷尽式的翻检,“每一辞还他一个本来的顺序”,全面反映出刻辞顺序的真相。但实际工作很难展开。判断顺序的方法,只能是根据拓本呈现出来的蛛丝马迹,从正常的,一般的角度做合理的推断,带有主观因素,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但是又不能因为困难重重就止步不前。本文仅作初步的探讨,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感谢硕士生导师曹兆兰先生的悉心指导!

[1]刘影.殷墟胛骨文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何会.殷墟王卜辞龟腹甲文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宋雅萍.商代背甲刻辞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林宏明.宾组骨首刻辞与左右胛骨的关系[A].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C].台北:秀威信息科技,2009.

[5]吴丽婉,曹兆兰.牛肩胛颈刻辞顺序试探[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版),2011(3):153-160.

[6]为节约空间,文中学者名字均不加“先生”。

[7]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A],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73.

[8]郭沫若.甲骨文合集[Z].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

[9]该骨臼的“屯”字似被刻手误刻成“旬”。

[10]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甲骨文合集补编[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2]《合集》将8797臼误为“8797反”,此更正。

[13]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9:32.

[14]崎川隆曾指示笔者,此片骨臼“殻”字的刻写或许不悖常规,而与组类有关,研究刻写顺序最好能综合考虑龟版或骨版的材质特征。由于甲骨均收藏在博物馆等单位或私人手中,“密不示人”,故无法按照此建议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史官记事甲骨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记事
尊严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