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

2018-03-03砾华

当代人 2018年2期
关键词:狮头虎头赫拉

砾华

说起虎头帽,大家恐怕都不陌生。虎头帽在民俗工艺品中极富特色,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都给初生和年幼的儿童带上布缝的虎头帽,在陕西、山西、河北民间还要加上虎头鞋、虎头枕。小小的虎头帽,寄托着全家希望儿孙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那天,在内丘县中国邢窑博物馆,看到几尊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顿时眼前一亮——民间给小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祈福的风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出人意料的是,当我细究有关于此的来龙去脉时,竟然发现:虎头帽,这种“最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竟然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虎头帽,不但历史悠久,人文背景更是非常獨特。

内丘邢窑博物馆展厅中,几尊头戴虎头帽的武士俑皆属唐代。“他们”怒目圆睁,霸气外露。其中,一件胡人武士俑,尤其显得体型魁梧,体魄健壮,雄姿威武。“他”头戴虎头帽,身穿铠甲战袍,阔口厚唇,浓眉紧锁,圆眼大瞪。戴上虎头帽,本就狰狞的面目愈发狰狞,令人望而生畏。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死,到冥间还会过同现实一样的生活,所以常在墓中放置各种各样的器皿供死者使用。同时,他们也认为:阴间鬼怪横行,对死者构成威胁。为了驱邪避祟,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为了达到恐吓盗墓者的目的,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墓中放置镇墓俑。由于镇墓俑的演变序列清晰、时代特征鲜明,于是成为无纪年墓葬分期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镇墓俑的服饰特点,更有重要的考古参考价值。随葬镇墓俑的葬俗,始于公元6世纪,最初是一对武士俑,后来,受佛教护法神形象的影响,武士俑为天王俑所替代。渐渐地,佛教艺术中的天王形象,与中国传统墓葬中的守卫武士、门吏图像、雕刻结合起来,至隋唐时,世俗墓葬中的守卫武士很多已完全仿照佛教天王的装束和造型,天王和世俗墓葬中的守护武士日益呈靠拢、交融之势。 此时,这种带虎头帽的武士形象,开始出现在世俗文化中,并以带虎头帽、着明光铠的武士俑形式,在墓葬中保留下来。恰巧,迄今所见婴幼儿头带虎头帽的最早实物例证,也是在陕西西安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可以说,唐代儿童的虎头帽,很可能就是模仿了佛教天王的服饰——佛教在唐代社会各阶层被广泛笃信,唐人仿效驱邪镇恶的天王帽饰,缝制出儿童的虎头帽,期望以此佑护儿童健康成长。而天王作为源自印度和犍陀罗的外域艺术形象,其文化根源含有希腊文化的元素。所以,民间虎头帽实际上是华夏、印度、希腊三种古老文明交融下的产物。

虎头帽起源于古希腊。这个结论,很神奇,也很颠覆,不过确实有根据。首先,这要从希腊神话中搏杀狮子,并将狮子头制成“狮头帽”戴在头上的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说起。而“狮头帽”被带到亚洲,最后来到中国,并落地生根,则应归功于西洋军事史上古今“四大名将”之一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特别崇拜赫拉克勒斯,并一直以他为榜样。在古代留下的亚历山大大帝画像中,有他专门模仿赫拉克勒斯头戴狮子冠的形象,这种形象还见于亚历山大头像银币。亚历山大征服的主要地区是亚洲的波斯帝国,其地域涵盖今天土耳其、中东直到与中国交界的帕米尔高原西邻地域,也就是后来佛教传到东亚的主要途经地。所以,赫拉克勒斯的“狮头帽”,首先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得到运用。后来,随着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特别是公元4世纪后北方信奉佛教的少数民族政权确立,这些头戴狮子冠,源自希腊的护法神,以金刚和天王等形式,成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常客。

.不过,为什么“狮头帽”传到中国变成了“虎头帽”呢?答案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人跟狮子不熟,虎才是中国古代头号猛兽!在“狮头帽”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以杀虎、格虎、射虎、刺虎为勇猛,已经很多很多年了,可惜就是没人像赫拉克勒斯那样,把杀掉的老虎头制成帽子戴在头上,以致“虎头帽”成了舶来品。

编辑:刘亚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狮头虎头赫拉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夜钓虎头鲨
彩扎之根,深扎我心
赫拉,婚姻保护神的不幸婚姻
虎头茉莉的养殖方法
悠悠虎头帽
聪明的小红鱼
意志顽强 气概豪迈
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