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2018-03-03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藏寺满族乡学校刘志钢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藏寺满族乡学校 刘志钢
初中生由于心理不稳定、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家庭的高度依赖等,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使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发现心理障碍已成为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头号大敌。而我们的家庭是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而恰恰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父母只重视子女的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炼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例如: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彤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九年后,成绩一降再降,一心想考重点高中的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模糊不清,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彤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倾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为他减压。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那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关注和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呢?
第一,解决问题,培养应对问题能力。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当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成长中解决问题。
第二,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时不会调整和控制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第三,心理教育环境化,帮助学生养成自我。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树成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这些自然风景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在学习中愉悦身心。
第四,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攀折花木等。如果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园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
第五,心理教育家庭化,帮助学生创造自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初中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有些初中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仍埋头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希望我们各级学校,真正重视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敷衍了事,不要只有课表而无实际授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