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2018-03-03四川省泸州市泸师附小习之学校
四川省泸州市泸师附小习之学校 梁 艳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习惯
数学问题一般含有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两部分。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所求的;已知条件之间及已知条件与所求目标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否需要画图等。
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题意,是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二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求速心理,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弄清题意的习惯,以此为基础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化简、转换已知和所求的能力,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逐步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灵活性解题的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同一个题目,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等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多样的解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解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西师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2:“出租车计费。起步价是8元,2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8元计费。我要去的地方离这儿有6千米,至少需要多少元?”
解法一:根据“起步价加上以1.8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就等于一共要付的费用”。列式:1.8×(6-2)=7.2(元);7.2+8=15.2(元)。至少需要15.2元。
解法二:这样想:“如果6千米都按1.8元算,那么就少算了4.4元”。列式8-1.8×2=4.4(元);1.8×6+4.4=15.2(元)。至少需要15.2元。
三、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的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例题: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个小组?列式:576÷18=?(个)576÷18的商是两位数,是新的知识点,该怎么计算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的规律,紧密联系前面学过的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知识,回忆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做法,列如:392÷49=?432÷54=?说说商的位置。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试一试独立解决576÷18的商。再通过比较两类除法的商,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通过刚才旧新知识的转化经验,很快发现576÷18的商是两位数,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商是两位数,并弄清了商每位数的位置,并明白了算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要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数学书上例题的情境图时,一般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图片上的内容,然后小组讨论: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接着让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所有问题,其他小组补充,提出不同的问题,最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2.培养合作交流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和疑问,充分地激发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