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2018-03-03广西融水丹江中学政史地办公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4期
关键词:不良习惯行为习惯中学生

广西融水丹江中学政史地办公室 韦 荣

在我国大力发展中西部农村经济和推行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过去单纯的农村,在政治和文化、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社会中有些人也出现了道德水准滑坡,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是一个思想幼稚、敏感,行为可塑的群体,尚未健全的身心因而受到很大冲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如此纷纷扰扰环境的浸染下,有的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他们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不良行为习惯,让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初中生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此,笔者对不良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原因,希望为农村地的教育找到另一个突破口,逐步改善初中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农村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

1.知而不为,明知故犯。

2.责任意识减弱。

3.是非善恶标准不清。

(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1.学习方法不科学。

2.学习兴趣较差。

3.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差。

(三)大多数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较多

1.体育锻炼习惯较差。

2.卫生习惯较差。

(四)一些学生的心理习惯较差

1.学习心理调节能力差。

2.人际交往问题处理不好。

3.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具有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学生大都具有相同的成长道路:在小学时,因多种原因,偶尔有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表现,但由于忽略习惯培养,致使这些不良现象没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进入初中以后,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内心感到不安、恐惧,因而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不良日常行为习惯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严重。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我校目前在校学生2200多人,这些学生均来自我县边远的欠发达乡镇。其中大多数学生自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自幼缺乏管教。不外出打工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有的家长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在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和父母具有一样的不良习惯,由于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受到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的限制,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欠缺,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

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是农村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突出现象。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有些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由于对子女毫无原则地溺爱,甚至包庇、袒护、纵容子女的不良行为,帮助子女隐瞒过错、逃避责任。把教育孩子的内容局限于爱他、宠他、惯他,而忘了教他,殊不知,这样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更是一种害。

2.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评价体制的缺陷,造成了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加剧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恶化和蔓延。由于各级主管部门以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考核教师,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导致老师们教育观念的错误,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工作安排的缺陷,教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本身道德品质上的问题等,都妨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另外,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再加上农村教育条件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差的“双差”现象。

3.社会因素

如今,急剧变化的社会对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在这些冲击面前,渐渐迷失了自我。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近几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平衡现象影响了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评价标准,许多人认为只要家里有钱,能吃香的喝辣的就是好生活。并且影响了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生身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品德、学习、生活、心理等诸方面,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这些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注意,并展开了较多的研究,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中学生必将迎来一片蔚蓝的天空。

猜你喜欢

不良习惯行为习惯中学生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