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医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新探索

2018-03-03张婧婧赵国靖李校堃俞林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基地大学生教育

张婧婧,赵国靖,李校堃,俞林伟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1.药学院;2.社科处)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用10年的时间,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努力探索产教融合的方式,通过凝聚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优势,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实践育人的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和双创教育形成一体化,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我国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1]。截至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正处于大胆探索和实践改革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普遍存在资源不足、师资缺乏、制度保障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本研究总结温州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出切实有效的启示。

1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不同于重点实验室或是简单校内创业园,需提供让学生体验现实创新创业环境的场地,设计富有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模拟训练,在场地和经费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美国作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政府协同企业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都进行了重点投入,如2011年奥巴马政府出台的“美国创新战略”中,美国经济局在5年内投入20亿美元,用于投资、孵化创新型的实践基地和初创企业[2]。相比较,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只有少部分来源于合作的企业、研究机构及优秀校友捐赠等,基地建设所需经费投入不足,这直接制约着创新创业基地的硬件设施水平。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双师型”教师欠缺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师资主要是高校内部的科研型和管理型教师,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具备学术背景和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如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更能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出准确而有效的指导建议[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较弱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因此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迫在眉睫。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制度保障有待完善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管理是个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并与校外的企业、社区存在着连接性和协调性。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相关制度、管理实践和实施细则较为薄弱,造成校企在资源整合方面出现不协调、利用率不高、联动力度不够等弊端。健全完善基地管理制度,提升实践基地硬件设施水平,发挥校企协作的最大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意义

2.1 有助于增强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上书本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真实的模拟演练和现实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集“教、学、做”于一体,既将创新创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的要求,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合。同时,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模拟企业运营等训练项目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取相关的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法律援助等优质服务。因此,基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实践载体和平台。

2.2 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和创业工作成效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市场就业岗位的竞争愈发激烈,但最根本的则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能力,无法胜任挑战性的岗位。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重要部署,各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力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浪潮中,锻炼意志、增长才干,用创业带动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3 有助于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仅由高校无法独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高校应积极融合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构造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高度的、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基地,为基地建设提供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而加快成果转化的进程,有利于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探索

温州医科大学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着力培养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优秀医学人才。近年来,学校依托医药学科优势联合温州市生命健康小镇、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珠海亿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形成“产教融合、共助双创、协同发展”的实践育人创业创新基地发展模式。目前该基地建设面积为5 600 m2,基地建设管理不断总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并成功入选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模式构建

3.1.1 多方合作,协同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温州市生命健康小镇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场地;企业为学校输送创业导师,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获得创业演练的真实环境;学校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向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以生命健康小镇为科研融合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3.1.2 统筹资源,服务社会,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目前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温州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高技术团队已入驻生命健康小镇。小镇的学科资源整合和专业方向充分考虑学校医学类专业实践的需要,也兼顾到医药生产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打造集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医药食品健康全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人才集居”医疗健康特色小镇。温州医科大学投入资金3 000万,建设了符合GMP标准的生物医药实验室,学生在基地内进行相关的医药学专业的创新性实验。医药企业在基地内也为学生设立了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在整合师资资源方面,学校为企业高层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企业高管为学校提供相应创业实务课程的讲授和辅导等。学校与生命健康小镇、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模式,立足基地,服务社会。

3.2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组织架构

3.2.1 优化创新创业基地的机构设置:为提高办事效率,整体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3名副职校领导为副组长,分别负责大学生科研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委员会和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创新创业学院、团委、教务处、学生会、科技处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小组秘书处。各部门分工合作处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每学期不定期实行例会制,协调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预算、经费追加、场地落实、奖励设定、部门分工等具体事宜[5]。创新创业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建设、管理与实践教学工作;中心下设办公室与各实践模块实验室。中心办公室与共建单位共同负责教学运行,中心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基地采用统一化管理模式,统一安排教学任务、统一协调基地教学师资、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购置管理设备、统一实践教育考试考核标准,对技术人员、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经费实行统一调配制度,实现资源优化共享。

3.2.2 完善创新创业基地的模块建设:为了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演练的需要,温州医科大学的创新创业基地设置了教育培训区、模拟训练区、项目孵化区、综合管理区、交流会晤区、成果展示区六个模块。其中,教育培训区设有多媒体授课区并包含创业学堂、校园创业资讯等网上培训系统;模拟训练区包括沙盘模拟实训区并配备大学生创业素质训练沙盘智能教学系统,将创业知识学习与仿真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学习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磨砺创业意志;项目孵化区为每个创业单元设有开展业务的场所,有针对性的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综合管理区设有工商、税务、社保、职介、专利等行政服务和在线商务等服务单元,是基地内创新创业企业综合服务大厅和创业基地的管理办公室,其工作人员还可参与到企业运营和创业教学活动中来,使综合管理区同时具备社会功能、教学功能和管理功能,更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的工作落实;交流会晤区是商务气息和学术气息结合的创新创业交流场所,主要用于企业交流、商务洽谈、参观分享等;成果展示区包含展览大厅、文化长廊等,创新创业氛围浓郁,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6]。

3.3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师资培养 在师资建设方面,既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又具有一定的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紧缺[7]。目前,高校内的教师多为职业规划、企业、商业管理类,以教材为本,内容与社会脱轨,很少与实践挂钩,缺乏创业经验。如何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温州医科大学与生命健康小镇、企业三方联合共同设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采用灵活的机制吸纳优质师资,一方面通过生命健康小镇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进入基地;另一方面企业推荐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作为基地的带教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培训和案例研究,打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道,并设立与双创教师相关的创新教育课题,打造一支符合基地实践育人要求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3.4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制度建设 在原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管理文件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创新创业基地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符合医药实践教育特点、满足基地发展需求的管理规章及相关制度,并配套制定简洁、严谨、操作性强的管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基地管理、项目管理、师资培训、资源配置、孵化区管理等相关制度。基地还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共建大学教务处及专业负责人组成医药实践教育教学督导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保障机制。

3.5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激励措施

3.5.1 修订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办法:学校多次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暂行办法》,加大奖励力度,提升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范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在年终会对各二级学院进行创新创业的专项考核,举行全校创新创业表彰大会。合作共建的多家企业也在校园内设立创新创业奖类基金,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

3.5.2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学校对学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作具体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2个学分,有效实现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同时学校鼓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学分制社团,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KAB创业俱乐部等,以社团为载体向学生输送创新创业技能,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技术、平台和服务支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6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育人体系

3.6.1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公共必修课、创业课程群、网络选修课、精品课程四大模块,实现跨学科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其它相近学科知识,实现课程的三大融合,即文化育人、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深层整合,使学生懂做人、会做事、能立业[8]。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整合知识与技能,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灵活机制的课程模块组合,使大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开设创新创业讲坛,邀请企业高管、政府经济部门的人员、成功创业者、优秀校友等举办讲座,形成系列创新创业讲堂,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榜样的成功事迹中耳濡目染[9]。

3.6.2 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学技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的学科竞赛作为契入点和助推器,强化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强调学生参与度,逐渐形成系列化、品牌化的竞赛氛围[10]。学生通过全面、全程参与竞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或团队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引领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

3.6.3 孵化重点团队,推行“导师+团队+项目”运行模式:学校牵头搭建平台,以“导师+团队+项目”模式为单位构建创新创业重点团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攻克创新创业难点、把握团队整体运营方向,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从而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学校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成效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育人改革,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温州医科大学主动寻求格局创新,建立与企业、社会的深度合作,将实践育人和产学研形成一体,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形成良好局面。近三年来,学校学生考研升学率26.28%,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91篇,其中SCI论文107篇,完成专利2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70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257项,校级本专科学生科研课题立项687项。研究成果参加各类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公益大赛等,获得国家奖21项,其中特等奖(金奖)6项,省级奖93项。学校2017年在挑战杯竞赛中,以总分420分连续三届捧得全国优胜杯,位列全国第三,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孵化培育了28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近1 800万。

猜你喜欢

基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