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门人考》新会门人补遗、订误
2018-03-03王光松
王光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政法系,广东 广州 510303)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世称白沙先生)开创的白沙学派(又称江门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儒家学派。白沙学派门人众多,其中尤以新会门人为众。《[万历]新会县志》、《[康熙]新会县志》“白沙弟子传”收录112人,新会门人48人,占门人总数的近43%。清儒阮榕龄编《白沙门人考》收录179人(含缺姓名、县名者10人),新会门人75人,在籍贯可考门人中约占44.6%。
阮榕龄号竹潭,新会人,对白沙学派研究贡献甚大,《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部)》谓其“博闻强记,家贫力学,自经、史、子、集及方舆、象纬、农医、历律、释典、道书,无不究委穷原。……著有《白沙丛考》六卷(艺文志作一卷)、《竹潭文集》四卷、《竹潭诗集》(光绪《广州府志》作《竹潭诗钞》)四卷”[1]。按,《白沙丛考》为一卷而非六卷。除《白沙丛考》外,阮氏还编有《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与《白沙门人考》(以下简称《门人考》),此三文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它们同处一匣,俱为咸丰元年(1851)秋八月新会阮氏梦菊堂雕本。在白沙门人辑录方面,《门人考》考证谨严,收录人数最多,然阮氏自述曰:“榕也又后于先生三百四十余年,兹仅从吉光残螙之余,捃遗于百一。又不幸生于寒门下里,往往顾影一灯,驰心万卷,徒劳梦寐,寄慨于屋梁也。”[2]由于文献不足等原因,阮氏白沙门人辑录与考证工作仍有一些遗漏、讹误,今据方志、白沙及其门人文集等文献对之试加补遗、订误。
一、《门人考》新会门人补遗
《门人考》遗漏的新会门人有两种类型,一是伍绚、李克常、倪麟、李凤、李驹等未著录者,一是李由、李方、李同等虽有著录、但未标明县名者,今依次考证补遗如下。
(一)伍绚
伍绚之为白沙门人,《[万历]新会县志》、《[康熙]新会县志》、《门人录》、《门人考》俱未载。今本《陈献章集》中涉及伍绚的文字有三处,其一为《绿围伍氏族谱序》,该序曰:“是秋九月,余往视之,坐甫定,(光宇)便语云:‘还我族谱序,吾无憾焉耳。’退见其季父绚洎伯兄裕,咸申之曰:‘绚等殆未有请也,惟先生之于云也,实望之。’”[3]11其二为《伍光宇行状》,曰:“君笃于事死之礼,谓斯礼之兴废在人,后世无以为笾豆之费,则不省者有以借口。乃告于季父绚洎伯兄裕,割田若干亩以供祀事,权以所居第为祠。”[3]104成化七年(1471)秋,白沙往视伍云,后者1月之后卒。据上述两则文献,伍绚为白沙门人伍云(字光宇)季父。其三为《与容珪贴》,白沙云:“绚等虽在门墙,其与拙者之意实未相接,徒以名分相系为美谈耳。虽然,贤于吠雪者多矣。”[3]79白沙在此实已承认伍绚为及门弟子,惜乎前人对此皆未措意。
黎业明教授发现,何福海修、林赓国纂《新宁县志》卷17“金石略”载有一篇署名“翰林院国史检讨陈献章撰书”的《永恃堂记》,文中有“谒予记者,门人绚也”句,落款为“弘治十二年己未夏五月望日”[4]。据此,伍绚为白沙门人确然无疑。按,《永恃堂记》 作于弘治十二年(1499)五月,是年二月析新会文章、得行二都归新置之新宁县[5]29。又据《新宁县志》“案语”,《永恃堂记》碑刻“在文章都伍氏祠”。又按,《[康熙]新会县志》卷14《流寓》云:“伍典章,汴人,失其名。宋末为翰林典章,德祐二年,元攻临安,庶官奔散。端宗帝昺幸广州,典章扈从。至厓山,不去。宋亡,遂遯居县之西乡文章里。”[5]344据此可知,文章都为伍氏始迁之地。又据《绿围伍氏族谱序》,伍云一族自其先大父始徙居外海[3]10,外海属归德都。
李承箕(字世卿,号大厓)所撰《世恃堂记》与《永恃堂记》内容高度一致,二记俱言伍绚之祖伍处士生前交代以田租营建墓地及祭祀费用之事,后者所言尤为具体,“(处士)晚岁语诸子孙:‘平康、泷水二都田二顷,可得租百六十石。平康以为汝父祖墓需,泷水以为汝父祖时享。’……自处士殁六十余年矣,孙曰敷、曰敬、曰政、曰璃、曰绚者始议塞其田租之泛费,而所入益增,遂克完美焉。”[6]《世恃堂记》云:“自处士没几年而某创祠,又几年其孙某始克完美焉。”[7]571文章都永恃堂当为伍氏祖祠,世恃堂则为归德都伍氏家祠,后者创于伍绚父辈,至伍绚辈“始克完美”。 弘治十三年(1500)春,世卿得知白沙病重后第四次至江门[8]357,在经营完白沙丧事后,于十一月返湖北嘉鱼,《世恃堂记》当即作于他此次逗留江门期间。世卿未言请记者为谁,笔者疑即伍绚。是年秋世卿所作《麦氏族谱序》云“今吾同门伍元白”[7]584。此外,世卿尚作有《题伍元白洗心亭》诗,“洗心”为白沙重要观念,《梦作洗心诗》、《洗竹三首》、《次韵陈冷庵佥宪见寄三首》等诗对此再三言及。今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藏有白沙书“心池”石刻,该石刻发现于外海,笔者疑其与伍元白洗心亭有关,且疑伍元白即伍绚,元白为伍绚之字或号。
(二)倪麟
倪麟(1457—1483),字圣祥。李承箕《指挥倪君墓志铭》云:
怀远将军指挥同知麟,姓倪氏,字圣祥。其先高邮州人。祖敬以千户调广东新会守御,千户所有征讨,功陞指挥佥事。父洪继以功陞同知,官新会者三世。圣祥年二十而袭官,以才敏受知于当道,摄所事九年。弭盗寇,惜士卒,人人重违其令,安其鸡犬。圣祥生天顺丁丑三月七日,少歧疑,从白沙陈先生学,志将以功名见于世,不幸以疾卒于家,年二十七,成化癸卯八月晦日也。母苗氏。娶鲁氏都御史能女,无子,先圣祥二年卒,葬城北愍山之原。圣祥之弟凤既袭官之三年,以今弘治戊申十一月壬申奉其兄之柩与鲁氏合葬焉。[7]601
该墓志铭为世卿应倪麟之弟倪凤(字舜祥)之请而作,时在弘治元年(1488)冬,为世卿首次至江门时之作。世卿云倪麟“从白沙陈先生学”,则倪氏为白沙门人亦确然无疑。倪麟生于天顺丁丑(1457),少白沙30岁。世卿云其娶鲁能女,但同门张诩(字东所)谓:“(白沙)女二人:婿黄彦民;指挥倪麟,后改谭某。”[3]873黎业明教授解释说,白沙次女曾为倪麟继室,在倪麟卒后改适谭某[8]172。鲁能女卒于成化十七年(1481)四月十八日[9]P192,白沙次女为倪麟继室必在此后。
白沙有《宿倪麟所,石榴花秋开》诗,其诗云:“老蟾半影秋如水,曙色一声霜满街。白发山人到城府,石榴花下借眠来。”[3]553白沙成化十八年(1482)后八月中旬应召赴京,道出羊城,其宿倪麟宅当在此时,该诗所言“秋”、“白发”等信息与白沙此行亦吻合。此外,白沙尚有《与倪麟》、《咏木犀,寄倪麟四首》二诗。倪麟与同门林光(字缉熙)友善。林光父卒于成化十五年(1479)四月二十日,据林光《复倪圣祥指挥》书,倪麟曾差人慰问[9]117。又,《复倪圣祥指挥》书云“闻圣祥近日有少逆意事”[9]122,此或指鲁氏去世一事。林光成化十九年(1483)七月赴京之前亦曾致书倪麟,而倪氏月余之后卒。
(三)李克常
白沙有《赠李克常》诗,诗曰:“桃花被东岸,江水日日深。赠君岂无言,亦有花水吟。”[3]527甘泉《白沙子古诗教解》注解曰:“此赠李克常之诗。克常,举人,先生乡党弟子。言桃花之发被满于东岸矣,而江水之流则日日生长矣。其生生化化皆与道同体而流行无穷,如此则我之赠君岂能无言乎?亦有花水之吟而已。”[3]794甘泉所言“乡党弟子”既有乡党门人之义,亦有乡党子弟之义,笔者倾向于前者。据《[康熙]新会县志》卷7《科举》,洪武至正德年间,新会李姓举人计有17人,但无克常之名,克常当为某李姓举人之字。又,李承箕《答李可久》诗云:“何处天壶春醉游,酒杯长日为花留。诗情晚被春勾去,目短云山独倚楼。”[7]536顺德有壶山,又称天壶,白沙门人梁文冠在此筑有天壶书屋。据该诗诗文,世卿与李可久于弘治某年春曾同游壶山,克常与可久义近,又俱为李姓,笔者疑为同一人,详情有待后考。
(四)李凤、李驹
李九渊(1428—?),字深之,白沙新会门人。九渊卒,白沙吊之以诗曰:“九韶已死征君老,我与深之事偶同。此夜北风吹白髪,旧时明月对苍松。声名还许辈流上,岁月忽消铅椠中。莫笑腐儒无厚业,尊前叉手凤驹鸿。”[3]496“尊前叉手凤驹鸿”表明,九渊有凤、驹、鸿三子。《门人考》录有李鸿而未录李凤、李驹。《门人考》“李鸿传”甚为简略,仅云“李鸿,字从正。陈子有《寻梅饮李鸿宅(五律)》(参《门人录》)”[10]658。按,白沙寻梅饮李鸿宅一事,世卿《寻梅山行记》有较详细之记录:
楚云台之西,山多梅,凝立而望之,藐姑射之仙人,冉冉凌空而不可狎,杳风之透吾书,惟如蔷薇水之洒人也。而西山之腹,李君子逵之宅在焉。石翁尝与予步自台南穿竹行,径窈窕而深内,小塘周匝皆梅,欲开而未开。又比行过石径,旁高中阶介然,可容一人。步稍东,荒园中有古梅,旧为风雨所仆,根半着土,花皆倚倾,开如日耀游龙之鲜鳞,烂烂夺人目也。翁欲截为坛梅,载于台上。相而度之,绕其旁久之,不能去停。午造子逵家,边炉生酒,予颓然大醉。明日醺醺犹在鼻尖。谢半江闻之送酒,云为梅花洗酲。又明日,予谓翁曰:“赏兴未能已,何如?”于是,在馆者罗服周、张文瀚,童子钟邦、戴惠、雷震东偕随行。循梅村渡小涧,复出道葫芦山下。田父留茗饮,适见婆娑持杖而来者,容一之也。是冬霁久,而是日特热。茗碗三四啜,而心尘稍渥。挥扇披襟,逶迤进奇榜山,山无梅。……子逵之弟驹与凤邀至家。酒一酌,凤告有羊城之行,众舣舟待之,仓皇而别,翁笑曰:“从形之劳孰与适志之乐,世人弃其所重而取其所轻,亦至是乎?”明日,一之与予随翁自所居之右曲巷中出,望山北行。遥遥一吏人服衣冠,扫梅花下以□,则见罗服周自庐峰西来,云子逵携酒持鱼,作脍于台上相侯。既归,予笑曰:“冬日鱼脍宜乎?”翁曰:“老杜云‘姜侯设脍当严冬’,孰不宜?”予以为天下之事可乐者多矣,与乎人而不与乎我者皆非真也。兹游不可无记,服周有寻梅诗,翁和之,予故记之。[7]576—577
由“子逵之弟驹与凤邀至家”之句,可知子逵即李鸿,子逵当为李鸿之字。李鸿或有子逵、从正二字,其一为别字;或《门人考》“李鸿字从正”说为误。又,白沙《九日李鸿兄弟携酒从予,登舍北小庐峰四望,书所见寄世卿圭峰?》诗云:“山爱庐峰节爱名,登临衮衮到诸生。千岩已见昏鸦集,两榼还挑大鳖行。陇稻不堪交马迹,寒花莫赏更人情。玉台此日秋风赋,谁敌纵横李世卿!”[3]443据世卿《玉台登高倡和诗序》,弘治元年(1488)秋,世卿在玉台寺纂修《新会县志》,“间以诗呈白沙先生,约钝斋伍君为九日登高之会。先生谓久不出,自登舍北庐峰想望予而寄之以诗”[7]587。白沙寄世卿之诗当即《九日李鸿兄弟携酒从予,登舍北小庐峰四望,书所见寄世卿圭峰?》,白沙称李鸿兄弟为“诸生”,则李凤、李驹当亦为门人。白沙门下,父子兄弟共事白沙的情形常见,李鸿兄弟当为其中之一。
(五)李由、李方、李同
《[万历]新会县志》、《[康熙]新会县志》录有李由、李方、李同之名,但无字号、里籍、事迹等信息,《门人考》将此三人置于“缺姓名、县名者”之附录,这就意味着,阮氏编著《门人考》时已不知此三人为新会门人。按,李承箕《处功世室记》曰:
古冈李君由五世祖讳宗长,遭胡元猾夏之世,名称失于时。邑志称其侧室不紊,分不堕业,动必称先君,惕若对生时,则其教耿耿如列星,而精神流动充满于登降之室堂,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厥考讳诚,泊然于世,时复跏趺竟日,人试侮之,即退而闭门无一语,举称为李佛。造祠堂,买祭田,皆有礼法。正统己巳黄贼之乱,里中恶少相向扇变。当是时,黎布政来抚,谕谓人计将奈何,有以诚好善告布政者,布政曰:“汝诚来为我谕其徒。”君于是告以天时人事之势,顺逆死生之理。众即澌散,而上下皆有所济。及荒岁,每招馁人作糜以活之。外有贷而不能还者,皆不问。与石翁先生友善,遣子弟就学焉。中子由尝以钱数千贷里人,戌梧州,不听言偿。公之懿范久而益存,又可见矣。由与弟方、侄仝谋于吾众曰:“吾将报吾祖考何如?”众曰:“有功于名教,在公议世道,计该子孙祠而祀之,不迭迁也宜。”其友容一之题曰“处功世室”。铭曰:“仙李盘根繁柯条,炎州布散犹高标。世本不考华胄遥,由有祖□功则超。庙以处功示不祧,同堂异室东西标,春秋香火兰与莦”。[7]569
据上文,李诚与白沙友善,遣子弟就学,其中即有中子李由、李由之弟李方、李由之侄李仝等三人。李仝当即《新会县志》、《门人考》之谓李同,“仝”、“同”音同而形异,或为世卿书写之误。世卿弘治间四至白沙,《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14收录16篇记,与同门相关者计有8篇,而《处功世室记》位列诸篇之首,疑该记作于世卿弘治元年初至江门时。据世卿所言,李由与容贯(字一之)等同门交往颇密。
《门人考》著录新会门人75人,加上本文所考证的前述6人,则新会白沙门人共有81人,占白沙门人总数的44.5%。这些数据表明,白沙学派是一个以新会县为立足点、以广州府为依托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特征的儒家学派。
二、《门人考》新会门人订误
除上述遗漏之外,《门人考》在部分新会门人的门人身份、生平事迹信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讹误,今试举数端如下。
(一)伍云
《门人考》列伍云于“存疑”,阮榕龄解释说:“先生作《伍光宇行状》在成化七年,先生年四十四,伍子卒于是年,年四十七,是长先生三岁。贾、王二《志》俱云‘少于先生七岁’,误也。先生《怀亡友光宇》云‘先生英骨葬蓬莱’,以先生称之,本在朋侪之列,况长于先生也。且考先生于诸门人,何尝以先生称之?或伍子以师礼事先生,所谓有道德者不问其年,而先生退让自谦,此可以理推也。……是伍子之于先生也,不必弟子,不必不弟子。”[10]635—636阮氏怀疑伍云门人身份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伍云年长于白沙,一是白沙尝称伍云为先生。这两个理由都比较勉强,因为我们从历史上可找到许多反例对之进行反驳。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同门林光以“共学适道”与伍云相期[9]106,而伍云与白沙诀别时亦自称“云薄命,云负先生”[3]105, 凡此种种皆可为伍云为门人之证。
(二)容璇
《门人考》:“璇,字彦潜,号清轩。白沙《与珪书》:‘某小恙不足虑,旦夕耿耿,正为璇耳。’无何,璇卒。”[10]637“无何,璇卒”意味着,容璇在白沙作《与珪书》后不久去世。按,今本《陈献章集》中《与容珪》有二书,第一书云:“璇疾何如?昨晚闻颇增剧,甚悬悬也。……壬辰三月二十日。”[3]P267第二书云:“某小恙不足虑,日夕耿耿,正为璇忧耳。得此耗,甚喜。但须仍以小愈为戒惧,寻医合药检方,凡百可以疗此疾者,悉心图之。”文后钱本、罗本、萧本有“壬辰三月二十八日,某书付珪生”十三字[3]268。《门人考》所引《与珪书》,为今本《陈献章集》之《与容珪》第二书开头数语,但据“得此耗,甚喜”以下一段文字,容璇病情实已好转。又,据白沙《容彦礼率诸弟同在馆下,彦昭、彦礼、彦贞相继而逝,彦潜今又卒,感而有作》诗之诗题,在容氏四兄弟中,容璇为最后去世者。容珪(字彦礼)卒于弘治三年(1490),则容璇之卒必在此后。这就意味着,容璇在成化八年(1472)的那场疾病中并未去世,《门人考》“无何,璇卒”说为误。
(三)关中
《门人考》:“关中,字时中,谈雅人。官岳州沅江训导(参《关氏家谱》、《门人录》)。弘治十八年贡生。少游白沙之门。”[10]644按,《[康熙]新会县志》、《[道光]恩平县志》俱云关中为“湖广岳州府训导”[5]170,[11]115。又,明代沅江属湖广常德府而非岳州府,《门人考》“岳州沅江训导”说当为误。又按,《[道光]恩平县志》谓关中为正德间贡生[11]115。今检《[隆庆]岳州府志》卷4《府学训导表》,嘉靖间有名关忠者,关忠或即关中。关氏若为弘治十八年(1505)贡生,时距嘉靖元年(1522)十七年;关氏若为正德间贡生,则距嘉靖初较近。两相比较,《[道光]恩平县志》“正德间”说更为合理。
(四)谭以贤
《门人考》:“谭以贤,字希圣,瑶步涌人。陈献章门人。立志行己,不愧古人。贡生,会同训导……陈子《九日下庐山示诗》云:‘瘦藤扶上小庐山,东望何州觌面难。衰鬓插花秋意思,浩歌挥琖酒波澜。山中云气方迷昼,草际虫声渐逼寒。知我倚松长啸罢,江门水月正宜观。’”[10]655按,谭以贤为会同训导一事,孙炳煜纂修《[光绪]会同县志》卷8《秩官·训导表》未载。又,据白沙“东望何州觌面难”之诗句,谭以贤为官之地当在新会东,湖广会同在新会西北,《门人考》“会同训导”说当为误。
虽然《门人考》在新会白沙门人辑录方面存在如上遗漏与讹误,但它仍然是我们今天开展新会白沙门人研究乃至白沙门人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可谓瑕不掩疵。
参考文献:
[1] 广州图书馆.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2:106.
[2] 阮榕龄.白沙丛考[M].梦菊堂本.新会:阮氏,1851(清咸丰元年).
[3] 陈献章.陈献章集[M].孙通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黎业明.新发现的《陈献章集》外诗文[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4-48.
[5] [康熙]新会县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6] 新宁县志[M].台北:学生书局,1968:713—714.
[7] 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8] 黎业明.陈献章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 林光.南川冰蘖全集[M].罗邦柱,点校.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0] 阮榕龄.白沙门人考[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1] [道光]恩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12] [隆庆]岳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