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病毒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报告

2018-03-03姜成姜金男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病料葡萄球菌菌落

姜成 ,姜金男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9;2.预防兽医学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亦称为“烂肠瘟”,其由猪瘟病毒引发在野猪和家猪身上的一种接触性、热性和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伴有肠道特征,每年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随着养猪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的制定和运行,猪瘟发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呈现散发、发病年龄提前、混感、非典型症状或者隐性感染等特征。笔者曾接诊到一起猪瘟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病例,该病例来自于吉林郊区某养殖场,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经过临床诊断 、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猪瘟和葡萄球菌混感,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7年11月初,吉林市郊区某养殖户所养仔猪45头陆续发病,出生后4~5d出现疾病症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升高达41℃~42℃,腹泻症状明显,有的皮肤苍白、贫血症状明显,皮肤表面呈渗出性皮炎症状,死亡率可达100%。

2 病料采样和处理

对送诊6头仔猪进行剖检,发现症状类似,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扁桃体肿胀出血,肾脏苍白,偶见表面有“麻雀肾”,膀胱黏膜可见出血点,脾脏边缘有出血、梗死特征。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

采集病猪的腹股沟淋巴结、扁桃体、脾脏梗死灶病料剪碎,加入0.9%生理盐水混合研磨、反复冻融3次,置于-20℃环境中,备用。

3 实验室诊断

3.1 猪瘟的PCR诊断

采用PCR检测方法。首先提取核酸中的cDNA,按照说明书操作,采用本实验室常规PCR进行操作,1%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结果见图1。

3.2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分离培养:取猪的淋巴结和肾脏内病变处的病料进行革兰氏染色,而后镜检,接种培养基培养,采用划线培养的方式用血液琼脂及普通培养基培养,37℃培养18~48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涂片镜检。

生化试验:取平板中普通培养基的单个菌落及时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内,选取代表性菌落接种于葡萄球菌鉴定的生化管内,进行生化鉴定。培养温度37℃,时间 24~48h,进行颜色变化观察。

4 结果

4.1 PCR检测结果

PCR扩增后可在大约484bp处见到目的带,与预测大小相符,说明该病料中存在猪瘟病毒,该仔猪感染猪瘟病毒,结果见图1。

图1 猪瘟检测结果

4.2 细菌检测结果

病料涂片镜检可见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结果见图2。培养后的菌落特征为湿润、边缘整齐、半透明的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室温先放置24~48h逐渐变成金黄色。结果表明:分离后的菌株能分解葡萄糖、乳糖、果糖、麦芽糖、淀粉产酸产气;甘露醇只产生酸不产生气;尿素酶、硝酸盐试验呈阳性;三糖铁变黄,其与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生化特性相一致[2],结果详见表 1。

表1 培养菌生化特性鉴定

图2 葡萄球菌

5 治疗与预防

对发病仔猪采用干扰素注射,1mL/头,肌肉注射,提高机体抵抗力,干扰病毒复制;同时肌注青霉素,2.5g/kg体重(40u),防止继发感染;皮肤渗出表面涂抹废弃机油或者柴油,隔绝空气。

6 小结

本次疫情与疫苗免疫不恰当、猪舍卫生条件差及温度较低有关。分析病原:(1)养殖户缺少经验,母猪生产之前的圈舍没有进行全面消毒,其后的卫生处理也不到位,致使球菌感染乳头,导致仔猪哺乳时感染;(2)猪舍温度偏低使仔猪抵抗力下降,为本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3)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在母猪妊娠期间进行疫苗免疫,可能造成仔猪的胎内感染。

猪瘟是养猪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发病后无特效药,因此预防是防止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加强猪舍管理,提高卫生标准,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切实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对圈舍进行消毒,每周至少1~2次,保证畜舍的温度,针对性的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减少继发疾病的发生和仔猪死亡。

采用疫苗预防是切实防止此类病情发生的最关键手段,采用母猪配种前免疫提高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实现保护仔猪的目的。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丽,陈敬.猪瘟病毒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制[J].畜牧与兽医,2012,44(11)∶108~109.

猜你喜欢

病料葡萄球菌菌落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皮肤上皮细胞中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基层兽医猪病料常用采集操作技术
如何防治兔葡萄球菌病
对比分析菌落总数检测片与国标法用于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检测
毛皮动物病料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检验材料采集、保存和运送
葡萄球菌重症感染68例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