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熊掌而取鱼
2018-03-03吴楚涵
吴楚涵
假如自助餐厅有鱼和熊掌可供取食,且“二者不可得兼”,食客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想答案几乎是明摆着的。
人的本性就是去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一个关于征订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面对“单订电子版59美元”“印刷版125美元”和“印刷版+电子版125美元”,麻省理工学院的100名学生只有16人选择单订电子版,有84人的选择了套装,无人选择印刷版;稍微变化一下选项,面对“单订电子版59美元”和“印刷版+电子版125美元”,还是这100名学生有68人选择了前者,只有32人选择套装。可见,很多学生中意的是“电子版”,并不喜欢“印刷版”,但是因为“印刷版”与“印刷版+电子版”同为125美元时,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本性就暴露无遗,即便他们也许订购之后不会稍微抚摸一下印刷版的书籍,但他们会暗自得意地想:“嘿,我赚了一套印刷版!”
学生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却反映人们的一大共性——对事物判断的标准主要是利益而非价值。
正如在砂砾中刨食的母鸡刨出了了一颗钻石,它当然可以留下这颗钻石,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母鸡随便的丢弃了它,爪子一刨,钻石复归砂砾。母鸡的思维简单明了——钻石不能吃,对于自己来说毫无价值,这种简单的思维可以省去不少烦恼,母鸡简单而快乐地继续刨食。而我们则会替母鸡扼腕叹息:“天啊,它居然丢弃了一颗钻石!”由此陷入无比的惋惜和无穷的联想之中:这颗钻石,可以拿来买……因为思维复杂的人善于做一切利害分析和利益联系,就像“我拥有了印刷版,也拥有了电子版,还省了钱,太完美了”,根本不会去思考“印刷版”或者“电子版”到底对自己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一样的。
特别是,当有了比较的诱惑之后,我们更容易受迷惑。生活中处处充满比较的诱惑:比如各地旅游景点的纪念品,10块钱1个,20块钱3个,30块钱5个,40块钱7个, 然后你买了7个,还觉得自己赚了;在比如各种特卖网站,标上原价,再用鲜红的颜色注明现价,你便会不由自主的计算着差价,然后买一大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进行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清晰地考虑好事物的价值所在,能够影响我们判断的不应该只是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尽管有些时候,人的私心和本性会导致人甚至比不上一只动物,但是人毕竟是理智的,在一次次购买到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之后,人们会醒悟:“下次再也不贪便宜买这些无用的东西了!”由此展开,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坚决不用地沟油煎炸食物的摊贩小老板,有坚持只给患者开小处方的社区良医,更有放弃优渥的生活而坚守偏远乡村一辈子的支教老师……他们重视的不是利益,更是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假如自助餐厅有鱼和熊掌可供取食,且“二者不可得兼”,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取鱼,因为我喜欢吃鱼,并且我不喜欢熊掌(心中莫名其妙地觉得熊掌是有脚气的)。所以,那看起来更值钱、更珍贵的熊掌,还是留给喜欢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