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渔米”生态经济的启示
2018-03-03刘舒慧
日前,在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活动上,来自广西桂林全州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禾花鱼高产”(稻渔瓜果生态共作)模式在全国20多个省的88家稻渔种养企业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金奖得主之一。
一直以来,桂林都在探索稻渔瓜果共作的综合模式,此次桂林企业获得全国模式金奖,对桂林的种养综合模式探索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也带来了更深的生态经济思考。
“立体”的生态种养模式
桂林市全州县才湾的绿淼生态农业公司正是此次获得金奖的公司。据公司负责人蒋田忠介绍,目前公司拥有流转来的土地3200亩,包括1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3个农民合作社,其中基地占地1020亩,主要功能区有:鱼种场、禾花鱼养殖区、草鱼养殖区、无公害瓜果大棚区、富硒稻种植示范区等。
由于现在正值冬季,基地内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只有一些工人在做修护田埂的相关工作。据蒋田忠介绍,所谓的稻渔瓜果综合种养模式,指的是先按照稻田落差进行田块平整,利用全州县土壤富硒的特点,其中90%稻田面积用于种植富硒水稻,按田块面积8%~10%的比例作为鱼沟养鱼。
“一般传统的‘稻渔’模式,种植水稻时有时是需要排空田里的水的,这就影响了田里的禾花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稻田里设置鱼沟,鱼儿就可以游到旁边的鱼沟,不影响水稻生长。”蒋田忠说,一般来说,每亩稻田会投放1000~2000尾鱼,以富硒稻禾花为饵料,适当投放富硒米糠、花生麸等农副产品,提高禾花鱼品质和产量。
同时,利用鱼沟上方空间,种植藤科蔬果,每2~3米种植一棵,便于禾花鱼遮阴避阳和躲避敌害。当禾花鱼达到100克以上商品规格时开始捕鱼上市,随捕随卖,充分利用稻田土地空间资源,形成“稻+渔+瓜果”生态立体种养模式。
综合种养带来生态增值
传统农田形成了“稻+渔+瓜果”生态立体种养综合模式,会给农户和企业带来怎样的效益?
蒋田忠介绍,公司与农户签订“产、管、购”产销协议,谷种、鱼苗、瓜果苗由公司免费提供,由农户自行种养,按公司技术要求管理,产品统一公司回收,通过返惠给农户,大大地提高了种养户的积极性。
“这样的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稻田种植模式,给农户带来了更高的收益。”蒋田忠介绍,通过稻鱼共生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亩每年产富硒稻谷500公斤,产值达3000元;禾花鱼达100公斤,产值6000元;瓜果产值1500元,每年每亩至少收入10500元,企业除掉农户的生产成本,可创造纯收入8170元,农户每亩年收入也达3300元以上。
蒋田忠表示,这样的综合种养模式不仅给农户带来了收益,也给公司带来了效益。“稻田养鱼改善了生态条件,让水稻提质,渔业增收,田间少施农药化肥,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田里水质好,鱼在纯天然的自然环境下生长,鱼肉味道鲜美。”蒋田忠告诉记者,从农户手上收获的富硒水稻,加工包装的富硒“渔米”1公斤售价达到了约50元,比普通的大米贵了6~7倍,而且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价格仍有上涨的趋势。
鲜活禾花鱼也卖到了80元/公斤,加工包装好的禾花腊鱼更达到300元/公斤。“现在富硒稻米和禾花鱼都卖完了,还剩一点腊鱼,市场销售情况特别好。”蒋田忠说道。
生态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桂林市渔业部门将稻田生态渔业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来推动,同时,各级渔业部门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探索稻田养鱼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田里种稻,水中养鱼,埂上经作”、“一水两用,一田三收”。此外,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带动土地流转,促进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发展。
除了绿淼的综合种养模式,桂林市灵川县的兆丰农业也流转土地600多亩种植“有机稻+开挖鱼坑”养殖禾花鱼,扶持带动周边农户500多户,带动农户增收175万元。
桂林市全州县枧塘镇高峰村稻田养鳖150多亩,每亩水稻产量600公斤,产鳖50公斤,仅此一项全村养鳖收入就达225万元,人均1323.53元。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的禾美稻香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流转水田3000多亩,建成了“稻+灯+渔+肥”生态循环禾美稻香示范点。
据悉,目前广西全区建立了50多个稻田养殖示范基地,稻田综合种养业发展规模首破百万亩,稻鱼产量4.5万多吨,产值20多亿元。其中,2016年桂林全市实施稻田养鱼面积达48.65万亩,收获禾花鱼1.19万吨,产值达到28560万元。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还通过扶持种养大户,保证农户收益,培育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桂林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刘舒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