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2018-03-03任慧辉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机械性静脉炎导管

任慧辉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 血液肿瘤科,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备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留置时间长以及对日常活动无限制等优势[1]。除此之外,PICC 可以将由于长时间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以及高浓度药物对患者血管产生的损伤减小,将中期或者长期静脉输液治疗途径提供给患者。虽然PICC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有出血、导管相关血栓、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其中以机械性静脉炎最为常见,其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本次研究特选取部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PICC 置管术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明确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因素以及实施预防护理的价值,其详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PICC 置管术后患者当中选取80 例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均为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入院,患者经信封式分组发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8.75±4.62)岁;随访时间平均(3.97±0.62)个月;依据疾病,肝癌12 例,胃癌21 例,结直肠癌7 例;依据穿刺术,经B 超引导施Sedinger 技术穿刺28 例,盲穿12 例;依据置管静脉,贵要静脉患者占21 例,头静脉10 例,正中静脉9 例;依据置管位置,肘上位置置管24 例,肘下位置置管16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58.82±4.61)岁;随访时间平均为(3.93±0.59)个月;依据疾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分别为15 例、20 例、5 例;依据穿刺术,经B 超引导施Sedinger 技术穿刺和盲穿患者例数分别为31 例和9 例;依据置管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患者分别为19 例、11 例、10 例;依据置管位置,肘上位置置管和肘下位置置管患者分别为27 例和13例。两组PICC 置管术后患者的资料数据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入选标准:年龄在30 岁及以上的患者;置管时间在30 天及以上的患者;置管之前局部皮肤均未有硬结和红肿症状存在的患者。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与精神病史存在的患者;有沟通障碍存在,可对研究进展产生影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常规护理:置管人员完善置管操作以后,由责任护士为患者开展日常护理干预工作,加强置管位置的观察与护理干预力度,及时将患者的异常情况向置管人员汇报,并且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

观察组方法:分析PICC 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并且联合具体因素开展预防护理:原因分析内容及预防护理相关内容见下:

(1)诱因:PICC 穿刺成功以后向患者的血管中送入导管,在此过程当中可对患者的血管产生机械性刺激;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同导管的材质与型号有密切关联,置管之前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血管粗细合适的导管,避免血管受损;护理人员若未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极易导致穿刺失败,提升送管的难度,且极可能损伤患者的血管;患者的血管特点亦为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通常头静脉有前粗后细和高低起伏的特点,头静脉常有较多的静脉瓣,送管的难度较高,极易导致患者的血管受机械性损伤;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差、年龄大以及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合并存在均可诱发机械性损伤。

(2)置管之前针对PICC 穿刺相关知识以及PICC维护相关知识为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在置管过程当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力度,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负性情绪导致血管收缩,同时可以减小导管和血管内膜之间的摩擦力,一定程度上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3)穿刺前择取合适的穿刺部位相同侧不同的血管进行比较,静脉炎发生率最低的静脉为右侧贵要静脉,其次即为肘正中静脉,静脉炎发生率最高的静脉为头静脉;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开合适的置管方案,以此降低反复穿刺、牵拉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穿刺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进而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置管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开展置管操作,置管时密切配合操作人员,合理管理患者的体位,进而提升穿刺和置管的成功率。置管成功后妥善固定导管,且在24 h 之内,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避免用力过度,以避免出血。置管24 h 以后,每天于贴膜上方1 厘米至肩膀位置为患者开展3-4 次湿热敷干预,注意控制湿热敷的温度,避免烫伤患者,热敷时应对穿刺点开展适当力度的按压,避免渗血的发生。引导患者开展适量的置管肢体运动锻炼,每天开展三次,每次时间控制为5-10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PICC 置管术后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患者的局部出现疼痛症状、红肿症状,但是未有静脉条索变化出现,触及发现无硬结即为Ⅰ级;患者的局部存在红肿症状和疼痛症状存在,有静脉条索状变化出现,触及未发现硬结即为Ⅱ级;患者的局部存在疼痛和红肿症状,有静脉条索状变化发生,可触及硬结即为Ⅲ级。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观察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PICC 置管术后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以[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数据间比对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用P<0.05 表示。

2 实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相比较于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对比PICC 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n,%)

3 讨论

PICC 可以将无痛性输液通道提供给置管患者,其在人体上腔静脉定位导管前端,具有较大的血流量,可以降低患者的用药浓度和液体的渗透压,在长时间静脉用药的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PICC 属于目前临床中应用率较高且较为常见的一种侵入性操作,导管对人体血管壁的刺激和摩擦作用均可损伤患者的血管内膜,诱发血管痉挛等,与此同时,导管和穿刺操作均可对静脉内膜和人体静脉瓣产生物理性损伤,提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属于PICC 置管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属于无菌性炎症反应。患者的血管受损伤以后极易释放出大量的炎性介质,可进一步提升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血管当中有血液渗出,同时对置管效果存在严重不良影响。

置管人员结合临床相关研究以及自身工作经验,发现机械性刺激因素、导管因素、穿刺技术因素和患者个人的血管因素均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密切关联。预防护理即为结合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开展的护理干预工作,置管人员通过在开展穿刺置管操作之前对患者的情况展开充分的评估,为其选择最佳血管穿刺并留置导管,同时取合适材质与型号的导管为患者留置,以避免对血管产生的损伤,并且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择取合适的穿刺血管与穿刺部位,提升穿刺成功率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护理人员通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开展置管相关操作,完善导管的固定管理工作,避免导管出入自由度过大所致的并发症;通过置管以后加强防护护理力度,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预防。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表明结合PICC 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为患者开展预防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避免病症发生对患者疾病治疗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预防护理中的湿热敷护理措施可以获得血管扩张的作用,对血液循环具有促进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同时可以减少炎性物质,进而避免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除此之外,预防护理措施可以减小对患者血管内壁产生的损伤,通过适当的置管侧手臂运动对局部血液回流发挥促进作用,进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总而言之,针对PICC 置管术后患者开展预防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猜你喜欢

机械性静脉炎导管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早期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