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2林光
林光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推动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文章首先对分类教学做了基本概述,其次阐释了分类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实施灵活分组、适当进行项目的增加、实现合理分层、以体能差异为导向进行合理分类几方面提出开展分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新课改
男女高中生不论是接受能力还是身体素质皆差异显着,若凭借单一模式实施体育教学,必然无法契合学生需要。而男女同学在体育兴趣方面也极为不同,若运动项目不合口味,学生并不情愿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分类模式展开教学,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进行项目设置,为推动学生发展及强化课堂效率夯实基础。
一、分类教学基本概述
(一)内涵分析
现阶段,很多高中体育仍然为教师制定项目,然后促使学生集体参与。这种固定的模式很难与学生兴趣相契合,导致体育教学受到限制。而分类教學则是以新课改为导向而呈现的具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兴趣爱好看作实施核心,教师借助分类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在对学生锻炼热情加以调动的同时,使学生运动更富选择空间。
(二)推动分类教学融于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分类教学本质是以学生差异及兴趣爱好为导向而实施的,促使课堂做到“以生为主”。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学生特点及其素质等展开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此外,分类教学所凭借的新颖形式会指引学生结识更多伙伴,在推动学生发展向着个性化前进的同时,也使课堂更富色彩性。
二、高中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
体育教学通常具备增强体质及放松身心等作用,因而广受大众喜爱。但学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从而在兴趣爱好层面逐步呈现个性化,其学习也伴有倾向性。同时,学生会因高考负担等因素,导致体育兴趣受到抑制。尤其是女生,她们会觉得体育与自身毫不相干,并不愿融入体育项目;而男生则觉得体育课堂以及教学组织相对单调枯燥与严格,进而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
(二)教学效率较为低下
较小学或者初中阶段而言,高中生在思想层面愈加成熟,他们对于体育相应教学组织、流程等基本了解,使得求知欲以及好奇心等逐步丧失。若仍以“灌输化”模式展开体育教学,学生便仅是受命令压迫而参加运动,很难强化其运动意识,使得体育教学受限。
三、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实施灵活分组
分类教学需要教师实施灵活分组,以学生特点为导向展开分组,确保组内体育水平相对接近,并定期展开组间调整,使组内体育水平差异逐步变大。教师借助灵活分组可以明确学习状况,从而推动其教学方式更富多样性。同时,学生通过和不同体育水准同学的合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比如,健美操学习时,教师可先依靠练习,对他们的协调性及规范性加以了解,而后将水准类似的学生置于同一小组,并指引他们展开组内交流。待一定练习后,再次展开分组,确保组内水准存在差异,进而依靠动作规范且优美的学生来带动小组整体。
教师凭借分组教学,能够以体育水平为准则实施针对指导,并可以推动团队协作。而借助小组合作能够促使学生迅速而明确的掌握运动内容,学生依靠自主练习也可提升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同时,自主练习还应依靠教师指导,对于错误动作,教师必须及时指正。不论是体育知识还是精神均可借助分类教学得到有效传授。
(二)适当进行项目的增加
高中生通常会因高压重担而降低体育兴趣,而繁杂课程与实践也会缩短运动时间。学生在体育爱好方面不尽相同,男女生间尤为如此。男生通常热爱具备竞技特征的项目,而女生则偏向于健美操或羽毛球等休闲项目。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以体质、兴趣等的差异为导向进行小组课程的相应开设。运动内容需要按照运动基础及体质性格等明确运动类型,并以上述范围选取体育项目。但当前体育教学仅提供篮球、足球等常见器材。因此,现有项目很难契合学生需要。所以分类教学必须适当进行项目的增加,可借助选项班的合理开设,除了开展课程要求的项目外,还应确保分项教学的同步实施,确保学生兴趣得到全面调动,在实现体育目标的同时,推动课堂向着多样的体育平台发展[6]。比如,网球运动便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从运动内容、时间出发,进行网球课的合理设置,同时向学校求助,可在校园内对网球场地进行专门划设。依靠分类教学可促使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运动锻炼,不论是积极性还是运动效果均会得到强化。
(三)实现合理分层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学生在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学生发展任何阶段或者是横断面,皆会受个体技能及学习方式、态度等方面的限制。而体育教学实现合理分层,能够以学生特点(成绩及能力水平等)为导向展开分层。而后教师便可根据小组特点实施针对指导。比如,对1000(800)米跑步展开教学、训练时,教师便可依据小组特点进行层次化方案的制定,并于具体训练时对呼吸技巧进行传授。此外,教师需要对教学思路加以实施调整。切忌仍以传统思维为基础展开教学,否则即便借助分类教学,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教师必须以传统模式为基础实现针对性调整和相关改进,对分类教学相应实施条件加以思考。例如,怎样分类、怎样评价等。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分类教学模式,不仅可对学生兴趣加以调动,还可使教学效果得到高效强化。但该模式切忌脱离学生本身,教师需要以教学状况及学生需求等为基础,对多类教学方式实现合理融合,从而为推动学生发展及强化教学效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允生.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类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