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外文电子资源馆藏保障研究

2018-03-02王园汪徽志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数据库建设学科建设双一流

王园 汪徽志

摘要为助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探讨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馆藏的保障策略。论文以南京大学地学学科为例,在统计该学科资源的下载率、引用率、师生发文量、缺藏期刊、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地学学科外文电子资源的保障和缺藏情况,并通过分析现有数据库及其文献的使用情况,实证馆藏数据库与学科建设相契合的程度。建议图书馆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要从期刊质量、学科关联程度、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多样性等多维角度来保障和助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關键词  外文电子资源 资源保障 数据库建设  学科建设 “双一流”高校

分类号 G253

A Study on Collection Guarantee of Digit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rate DisciplineA Case Study on Geoscience Collec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Wang YuanWang Huizhi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rate disciplines in 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guarantee strategies of foreign electronic resources colle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Taking the subject of Geoscien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download rate, citation rate, the amount of papers issu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lack of periodicals and the impact factors of periodical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uarantee situation and lack of foreign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the subject of Geoscien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Libra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databases and their documents, the use of the database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it fits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proof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ibraries should guarantee and assis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journal quality, degree of interrelated disciplines, direc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of disciplines.

Keywords Digit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作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要保障的高校图书馆,为了贯彻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的要求[1-2],在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近年来在馆藏资源建设上一方面引进世界优质学术资源,另一方面注重以电子资源为主体的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电子资源和纸本资源订阅总经费的比例约为6:4,足见电子资源已经成为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外文电子资源对高校图书馆乃至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为了解学科期刊的保障情况,笔者以南京大学地学学科为例,试从资源使用率、利用率,发表率等几个方面的数据来分析现有外文电子资源的保障和缺藏情况,并结合资源影响力和保障成本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策略建议,以此为我国一流学科资源保障提供借鉴。

1有关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都有学者开展了关于文献资源保障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格罗斯(Gross 1927)[3]最早于1927年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运用引文分析法对期刊的选取,馆藏资源的建设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克里辛格(Crissinger 1981)[4]、爱德华兹(Edwards 1999)[5]等学者以不同学科的硕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本校的文献资源保障。

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基于期刊和图书的资源保障,如谷玉荣(2013)[6]以苏州大学为例,将本馆的外文电子期刊与SCI源刊分区列表进行对比,分析本馆外文期刊的保障情况;隋桂林等(2016)[7]以吉林大学哲学专业为例,对教师发表论文所选期刊和论文引用期刊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期刊引频和使用率随期刊排序号遵循e指数衰减的规律;谢智敏等(2016)[8]從读者使用习惯、规律、篇均使用成本、核心期刊保障率等几方面分析评价本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保障率。国内针对纯图书资源保障的研究较为少见,通常是期刊与图书的研究相结合,如侯丽娟等(2018)[9]运用引文分析法,对复旦大学数学学科2011-2015年发表的SCI论文及其引用文献进行分析;马凌云等(2012)[10]以上海师大教师2006-2010发表的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

2 南京大学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保障率分析

南京大学地学学科(Geosciences)门类较齐全,水平较高,包含大气科学、地质学、地理学、海洋科学、地质工程等一级学科,其中大气科学和地质学被纳入“双一流”建设计划,在对学科期刊的保障情况进行分析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以南京大学地学学科为例,以2017年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外文电子资源列表为样本,依据数据库商提供的COUNTER使用统计报告和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对比2017-ESI收录的地学期刊,运用引文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本校师生对于地学期刊文献的引用量/率、下载量/率以及在期刊中的发文量/率,以期在了解在校师生对地学期刊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为本馆的地学资源配置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助力地学学科“双一流”建设。

本文所指的期刊保障率是基于2017-ESI地学期刊列表,将本馆馆藏外文地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与ESI收录的核心期刊数量进行匹配而得。ESI(基本科学指标)是美国科学研究所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被国际学术界广泛用于评价科学研究绩效、学科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在许多文献中,常常通过引用ESI学科期刊与馆藏期刊的对比说明图书馆对该学科期刊的保障率[11]

目前在本馆的ESI学科期刊中,已有8911种学术期刊,缺2566种学术期刊,学科整体保障率达77.64%。而本馆目前数据库中的地学期刊已有336种,与2017-ESI收录地学期刊409种相比,本馆地学学科保障率高达82.15%,只有73种地学期刊缺藏。可见,南京大学地学学科的期刊保障率要高于本馆ESI学科整体保障率,是保障率相对较高的学科。

2.1馆藏地学外文电子资源下载量/率

馆藏地学学科期刊下载量总计为316 258次,分布在294种期刊上,对于这些期刊进行下载量分级汇总后,所得具体数据见表1。

如表1所示,在294种期刊中,超高下载量期刊(下载量频次>10000)共有7种,期刊数量仅占总数量的1/42,学科下载频次却占总量的近1/3(32.44%);超低下载量期刊(下载量频次为1)数量也是7种,其学科下载频次约占学科下载总量的2.38%。对高下载量的期刊进行分析,发现超过1000次下载量以上期刊的数量为67种,占学科下载期刊量的22.79%。这67种期刊的下载量合计为275 222次,占学科总下载量的87.03%,这也印证了帕累托法则(也被称为80/20定律)。对低下载量的期刊进一步统计显示,下载频次在1-999之间的期刊种数达227种,其中下载频次在100-499之间的期刊达87种,其余期刊的分布较为平均。

2.2馆藏地学外文电子资源引用量/率

在ESI地学学科期刊中,按照期刊的引用量将期刊分为不同级别。具体馆藏地学外文电子资源的情况如表2所示。

极高关注的期刊、高关注期刊和非常关注期刊的种数共有16种期刊,占学科总引用量的48.2%,引用总频次达9471次。对比分析,经常关注期刊、一般关注期刊、低关注期刊和极低关注期刊的期刊总数为305种,占学科总引用量的51,9%。这符合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和离散定律。此外,极低关注期刊的期刊种数最多,达138种,这些期刊是否以后还会纳入馆藏,势必有所考虑。

从馆藏匹配一栏分析,不难发现引用量分级大于50的期刊数量,本馆馆藏仅有一种期刊缺藏,其余全部在外文电子数据库中。

2.3本校师生在地学学科期刊发文及收藏情况

南京大学2017年地学学科共计发表论文521篇,分布在127种期刊中,其中南京大学只有3种期刊未收藏,总保障率达97.6%(发表论文且已购买的期刊/发表论文的期刊*100%)。具体分析这些地学类论文发表期刊的分布情况,按照发文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截取部分数据,可得出表3。表中显示,发文量大于10的期刊共16种,其中一种期刊ACTA PETROL SIN缺藏;发文量大于7少于10的期刊共10种,其中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期刊未收藏。究其原因,该刊的收藏领域属于环境与海洋学,是南京大学关注较少的领域。

2.4本馆缺藏地学外文电子期刊及引用情况

为合理配置资源,有针对性的订购地学期刊,我们对本馆地学学科中未收藏的73种期刊进行分析。经统计发现,有19种期刊集中分布在俄罗斯科学在线期刊和proquest science journals这两种数据库中,另有7种期刊分布在BioOne数据库、H.W.Wilson数据库、EBSCO环境科学全文数据库。这可能与语言障碍以及国内与俄罗斯学术界合作相对不是那么活跃有关。实际上南京大学在地学领域与俄罗斯的合作较多,如每年均有赴贝加尔湖地区的学生科考团,有关俄罗斯电子资源可以考虑适当纳入。进一步分析这部分期刊引用量情况,表4列出了排名前十的期刊。

从表4中可见,对于排名前十的缺藏期刊引用量合计达到了392次,占该学科总缺藏期刊引用量的89.09%,其中ACTA PETROL SIN期刊的引用量高达308篇次,高居榜首,这都是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关注的资源。

从影响因子的数据看,引用量排名前十的缺藏期刊中,有7部期刊的影响因子介于1至3之间,2部期刊的影响因子小于1,只有Oceanography期刊的影响因子是3.22,但其引用量排名仅有6,这应该与海洋学科在整个大地学中所占比重较小有关。影响因子证明该刊注重论文质量,也是地学期刊中的权威期刊。考虑到南京大学海洋学科亟待发展,有必要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了解Oceanography期刊的学术关注点,探讨后续补藏的可能性。

2.5馆藏地学学科外文电子期刊影响因子及使用情况

影响因子的高低通常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及认可程度,引用频次则是期刊利用率最直接的体现。将引用频次与影响因子对比分析,可以一窥学校学科地位与期刊水准之间的关系,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学校学科发展与国际高质量期刊的契合度。由此我们统计了ESI地学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期刊,并同时列出这些期刊的下载量和引用频次,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看到,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虽然影响因子高达12.333但其引用次数只有3,可反映出南京大学海洋学科的研究重点与该期刊的重点关注领域可能有所差距,也在一定程度说明南京大学的海洋学科发展尚有待重视和挖掘。而Gondwana Research的影响因子虽然仅为6.959,不在最高之列,但其引用次数达到322篇次。这就说明该期刊所重点覆盖的地学、矿物矿藏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南京大学以矿物矿藏学为地学骨干学科的契合度很高。

在上述期刊中,下载量最大的期刊分别是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Gondwana Research、Earth - Science Reviews和Nature Geoscience,这4种期刊的下载量都超过了4000,远高于其他期刊,可视为最受本校地学学科领域师生欢迎的一类期刊。

2.6地学学科外文电子数据库使用情况

收录上述外文期刊的数据库大都为综合类数据库,如Nature\Ebsco、Elsevier. Annual Reviews等,而地学学科专业类数据库较少。。GSW数据库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全额补助,虽然该库所收录的期刊引用次数和下载量都不是最高,但因其由7家地球科学领域的顶尖协会共同建立,且已出版27种地球科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所以该库的相对质量还是很高的。为了进一步考察本馆数据库期刊的保障情况,我们对本馆外文数据库的学科下载量(数据库内属于该学科期刊的下载量)、学科引用量(数据库内属于该学科期刊的引用量)、学科期刊在该数据库的数量及影响因子等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统计,见表6。

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Elsevier Science Direct无论在学科下载量、学科引用量还是学科期刊的数量上都位居第一。其包含的地学学科的期刊数量达到64种。其次是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数据库、Springer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GSW-GeoScienceWorld和Wiley数据库。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库是Nature数据库,虽然其下载量仅5499篇次,远不及Elsevier Science Direct,但考虑到该数据库只含1种地学期刊,可从侧面反映出Nature数据库所包含的这篇地学期刊相对质量很高。

3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馆藏的保障建议

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有一流学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科研资源评价角度思考资源保障的复杂性[12],并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才能主动、科学、精准地改善和调整馆藏资源,更好地服务一流学科建设,为一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对本馆地学学科外文电子数据库保障率的分析,并结合资源影响力,特就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提出以下保障建議。

建立资源保障优先级别。通过本馆地学学科资源使用和保障分析,可见国际上具有高知名度的一些大型综合数据库和研究单位所建的学科数据库都具有较高的保障率,高校图书馆应保持对这些知名数据库的订购,同时根据缺藏期刊集中分布的数据库,优先考虑增加购置这些数据库,提高核心期刊的保障能力。    第二,进行必要的冗余资源淘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是有限的,必须保证所购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确保所购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对于一些下载量、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均在末位的电子资源,有必要在征求专业教师代表的前提下,予以淘汰,以节约经费用于更为重要的资源建设中。

第三,兼顾学科生态多样性与弱势领域。对于不收藏的期刊,应和其他高校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关系;对于已收藏且影响因子较高,但下载、引用等数据不甚亮眼的期刊,仍应以继续保障为佳;对于大学师生利用少,发文较少的领域,但如果在国际上是主要研究领域的,则需要收藏加以保障。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保持学科生态多样性,对科研创新有促进作用,而且保持关注一个强势大学科中的部分弱势领域,可以兼顾学科前沿的方方面面,以期跟进、借鉴、跨界、融合创新等。

第四,多种渠道丰富经费来源,提高馆藏质量。对于缺藏的外文电子资源,除了直接购买外,也可以采取其他渠道,例如推动馆际互借,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可扩大除国家拨款之外的经费来源,寻找社会资本的支持,尽量以集约化的方式为学科外文电子资源提升存量、拓展增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2017-11-27]. 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2960898.htm.

[2]十九大工作报告[EB/OL].[2017-11-27]. https://m.guancha.cn/politics/2017_10_27_432557.shtml

[3] P.L.K.Gross & E.M.Gross. College Libraries and Chemical Education. [J].Science,1927(66):385-389.

[4]Grissiger J D.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Meeting of the GeoScience[J].Information Society,1981:113-248.

[5]Edwards S.Citation analysis as a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ool: a biblimetric study of polymer scienc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J].Serial Review,1999,25(1):11.

[6]谷玉荣.图书馆外文电子核心期刊保障研究[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13,9(5):43-121.

[7]隋桂林,吕红梅,刘晓峰,王剑.高校图书馆量化评估专业期刊需求程度和保障水平的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 (11):68-74.

[8]谢智敏,高彦静,郭倩玲.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保障和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以北京化工大学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為例[J].图书馆学刊,2016(9):57-61.

[9]侯丽娟,郝群,张立彬.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研究:以复旦大学数学学科为例[J].图书馆,2018(1):92-100.

[10]马凌云,王宗亮.高校教师文献需求及图书馆馆藏保障情况实证分析:以上海师范大学学科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2(1):42-47.

[11]祁思妍,谈琼,糜凯.从心理学博士论文引文刊我馆订期刊保障率[J].新世纪图书馆,2003(3):14-16.

[12]宋歌.“创新力-影响力-传承力”科研评价维度构建与实证[J].图书情报工作.2017(10):5-13.

猜你喜欢

数据库建设学科建设双一流
浅谈大数据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专题数据库结构探析
谈美术学院图书馆动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