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专业主持人如何超越“网红”

2018-03-02宗瑛

声屏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网红

宗瑛

摘要: “网红”主持人有大量的粉丝群,大量的受众成为“网红”主持人的追随者和捧场者,而主流媒体的主持人特别是曾经强势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则显得颇为尴尬。“网红”主持人的火爆向主流媒体的主持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冲击和挑战,主流媒体的主持人作为大众话语权的代言人和媒体的主流形象需作出正确应对。

关键词:专业主持人 融媒体时代 “网红”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今各类直播小视频和“网红达人”已经占据了人们的眼球、人气和市场,即便这样,他们还在努力寻求进步和改变。“网红”主播也在考虑自己的发展瓶颈,如何突破自己,成为人心向往的赢家。然而,在“全民直播、人人网红”的时代,专业主持人更应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和播报主战场,以品质、内涵和内容为王,成为主流媒体里真正意义上的播音主持“网红”。

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人职业新困境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更迭,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持人作为主流媒体最前端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是否即将迎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洗牌重组?融媒体时代语境下,主持人的职业新困境是什么?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超越“网红”,播音主持人自我改造和优化的方向何在?

电视的“去主持人化”。电视节目“去主持人化”表现为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的节目主持工作被弱化或剔除,主持人在节目中基本是失语的。在《中国好声音》里人们看到与以往传统综艺主持人的大段串词、频繁出镜、把控现场、起承转合不同的是,主持人华少的主持词被简化精炼,只在开头和结尾寥寥数语浓缩出必须传达的信息量,甚至将节目现场的主持工作转交给四位导师,由他们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而主持人偶尔出镜,成为一个尴尬、矛盾的存在,更不要说《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回来了》这样的真人秀节目,根本不设置主持人角色。越来越多的热门节目,呈现“去主持人化”趋势,难怪“中国好舌头”华少发出“主持人未来干什么”的感叹。事实上这种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究其根源在于:

一是电视节目形态变化,呼唤“弱化固定模式”。 2015年,《新周刊》发布第十六届“中国电视榜”。从1999年至今的榜单,见证了中国电视这些年的发展、创新和困惑。曾上榜的“年度电视节目”从《开心辞典》到《快乐大本营》到《非诚勿扰》再到《中国好声音》,为了留住电视观众的视线,电视节目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不难看出,这种变化正朝着更加自由和弱化固定模式的趋势前进,真人秀节目的大热正基于此。

二是观众收视心理变化,呼唤“简化与直接”。自媒体出现后,观众被动接受传统媒体传播各类信息的习惯被打破,网络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让观众建立了新的收视习惯。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地选择打开方式与收视节奏,不再强调逻辑与形式。网络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也让他们变得更“不耐烦”。电视观众像厌烦插播广告一样厌烦主持人频繁出镜进行不必要的主持。迫于新媒体的压力和观众日益增长的“简化”和“直接”的便捷收视需求,无所不知的“串联式”的主持人或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

电视的“泛主持人化”。“泛”字在此指主持人来源的广泛性,“泛主持人”指非科班出身且身兼多重职业角色的跨界主持人。如果说“去主持人化”挤压了传统主持人的生存空间,那么另一个残酷现实是,越来越多其他行业优秀人才开始“跨界打劫”,抢夺主持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中有相声演员(郭德纲《非常了得》)、大学教师(蒋昌建《最强大脑》)、音乐人(高晓松《晓松奇谈》《奇葩说》)、舞蹈家(金星《金星脱口秀》)、歌手(戴军《超级访问》)、色彩性格分析师(乐嘉《夜问》)、模特(李艾《幸福晚点名》)……他们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且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播音主持技能训练,但同样在电视节目中驾驭进程,表达观点,承担主持人角色。这是当代融媒体时代语境下的“泛主持人化”现象。

全媒体语境下主持人群体的优化方向

从被动驾驭内容到主动生成、制作、传播内容,自己就是内容的策划者和生产者应是融媒体主持人的定位和方向。

面对有限主持空间,练就“金身金句”,善用主持人的话语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注册的主持人的人数近三万,“主持人类型节目”荧屏占比依然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数量上来看,依然是中国电视的主流。而占比不足百分之十的“去主持人类型节目”,却在近几年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一线卫视频道周末晚间黄金档,在传播力和美誉度上显然更胜一筹,且不断刷新收视数据。

很多工作多年的主持人把在节目中自己说话的篇幅长短视为第一目标,“为说而说”,习惯说“流利的废话”,不过脑,不走心,不真诚,为节目注水而不自知。因此,观众对主流媒体主持人失去了期待感。节目组为了实现节目的紧凑性和节奏感,省去了主持人环节,在必要的信息传达方面转而改用画外音与字幕图标的形式。这正是诸多“去主持人化节目”的无奈而明智的选择。

主持人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核心环节,应大力提高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要求。主持人的语言需要瘦身,除了字斟句酌地将节目必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广义背稿和狭义背稿整合进语言,还应当为语言设计节奏与亮点,尽可能精炼紧凑地传情达意。主持人的话语权不是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而是在准确把握所处时代审美趋向与主流价值的基础上,有克制、有取舍地提炼出最精准的表述。主持人当善用职业话语权,在主持空间被趋势性挤压的环境下,努力练就“金身金句”,才可能赢得观众。这是硬功夫,亦是必修课。

全知全能的主持人难以在融媒体时代延续,专攻与深耕迫在眉睫。过去我们提出主持人应当是“杂家”,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受众摄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贫乏,广播与电视几乎成为受众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主持人所传达出的信息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是新鲜的,主持人怎么说,受众怎么信。而融媒体时代,受众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无边无际的信息,受众迅速成长为“杂家”,“万金油”式的主持人“多能”而无“一专”,往往令受众有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之感。主持人的进步速度如果跟不上受众的成长速度,将必然失去话语阵地。

“全面型主持人”的没落,开启了“专家型主持人”的时代。其实“专家型主持人”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笔者认为,对某一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的主持人应当就算是“专家型主持人”。他们可以引导受众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更好地链接受众与其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专家型主持人”如足球界的黄健翔、法律界的撒贝宁、戏曲界的白燕升……“杂家型”的受众群体呼唤专业性节目及“专家型主持人”進行互补性传播,主持人群体必须坚持学习精耕细作,提升专业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到“杂中有专”。

形式的降低以对内容要求的提高为交换,优秀的主持人或为“节目内容供应商”。五官端正、字正腔圆、青春靓丽……这是很多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对考生基本选拔标准,也是多年来中国观众对主持人群体的基本印象。然而郭德纲、乐嘉、高晓松、蒋昌建、金星他们在主持领域的成功,让人们猛然发现原来非传统形象的主持人也能主持……主持人的职业准入门槛好像一下子被拉低,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形式的降低是对内容要求提高的交换。

“泛主持人”在成为主持人之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皆造诣颇深,无论智商、情商、视野,皆为人中翘楚,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节目内容的“供应商”。以高晓松的《晓松奇谈》为例,应该说形式极为简单,一张沙发、一把扇子、一张大脸,而内容却是“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的“干货”。台本由高晓松本人创作,内容包括他熟悉的音乐,他熟读的历史,他独家的游历见闻,节目兼具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创新性,他为节目提供独特的思想价值与专业背景,节目带有他个人的强烈基因,因此说他是“内容的供应商”也毫不夸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媒体竞争内容永远为王,即使是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加快求新、求变、求精的步伐,也推动着主持人按照融媒体时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有效地传播。当我们再次体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时,也见证着一个主持人崭新时代的开始,那就是让主流媒体的专业主持人走下“神坛”,提升自我,融入到受众中去,融入到受众心里,才能担当融媒体时代真正的专业主持人“网红”。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网红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ВаНхУН»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