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及解决方案
2018-03-02袁天立陶思学郭珊
袁天立 陶思学 郭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过6亿的人口摆脱了贫困。然而在新形势下,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贫困问题日趋呈现出复杂化、多面化,其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摆在桌面上的当务之急。文章围绕贫困代际问题为核心,从家庭结构、邻里劣势、父母影响与教育医疗四个方向出发,分析并探讨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中应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与策略。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家庭结构;邻里劣势;父母影响;教育医疗
贫困问题是一项阻碍人类历史快速发展的世纪难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否解决有效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党的执政之基。为此,我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问题,将扶贫工作视作重大政治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与改革助力,已经基本实现我国大部贫困人口“摘帽”。然而在新形势下,扶贫脱贫的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加深,贫困问题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介于此,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对不同贫困情况,推出因地制宜的扶贫方案,以求得对扶贫对象实现精准确认、精准帮扶、精准服务。然而在这项政策有力推进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凸显严重。
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是指子辈继承父母的贫困与不利条件,并将贫困与不利条件传递给后代的恶性遗传链。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广泛存在于我国大部贫困地区,其危害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有效推進,严重威胁我国当前辛苦得来的扶贫成果。对此中央与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生成因素广泛,其中来自家庭结构、邻里劣势、父母影响与教育医疗的因素较为深刻。
一、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庭结构
在贫困家庭中,家庭结构可分为四类,即:单亲家庭、双亲家庭、两代同堂与多代同堂。首先针对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在单亲家庭中,离婚降低了家庭的生产力,其子女因而无法得到相比于双亲家庭中更多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医疗资源,因此其在未来社会上的竞争力通常远低于双亲家庭子女。再次,单亲母亲(父亲)往往无法同时扮演子女父母的双重角色,其子女往往在成年后会存在人格上的不健全,这进一步的降低了家庭未来脱贫的可能性。对于两代同堂的家庭,其子女通常比多代同堂的子女更容易实现脱贫,这是因为两代同堂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抚养子女,一方面提升了子女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他们后期的职业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地基”,有助于实现家庭的最终脱贫。
(二)邻里劣势
我国的贫困人口通常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贫困户分布一般以群体为数量级存在,很少有个体贫困户存在于物质生活较为宽裕的邻里环境。在这里,邻里劣势是指贫困户家庭之间由于缺乏一种相互促进促进脱贫的正反馈机制,从而导致邻里之间的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困境。这种现象在我国贫困地区广泛存在,以教育为例,在我国西南山区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而教育缺失的发生地域往往以村为单位存在,究其原因是当地村民认为其邻里孩子固没有接受教育,其子女不完成学业也就显得无关紧要,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全村风气,而不接受教育自然拖累其后代未来的发展,进而引起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发生。类似的,邻里看待投资浅薄的眼界以及对脱贫消极的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外部性,阻碍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导致了脱贫问题久而不解,困难问题一拖再拖,贫困代际传递不断发生。
(三)父母影响
无可非议,父母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影响举足轻重,其认识理念、思维眼界以及经济条件会对下一代人能否脱离贫困形成直接性的影响。父母贫困是由多方面引起的,且具有遗传性,正如当代父母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们上一代父母的影响的,而这种“遗传因子”若不及时消除,极可能传递给下一代。
1. 落伍的认识观念
通常情况下,越是在穷困的内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观念就越具有滞后性。至今,在我国落后的西南片区依旧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模式依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当地人的认识观念中。这直接导致男性子辈在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财产分配额度、生活质量条件都优于女性,自然就造就了脱贫率在贫困地区方面男性比率远高于女性的结果。其次,当前的多数贫困地区人口为了在将来长期的享受优惠政策,不愿在脱贫确认书上签字,担心会失去作为贫困户所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条件。一方面,这阻碍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了我国扶贫资源分配效率;另一方面,这侧面凸显了我国的扶贫精神还未根植于每一个贫困农户,部分扶贫开发工作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2. 落后的思维模式与短浅的眼界
贫困地区通常不具备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较完备基础设施与充裕外部资金,长期处于该环境中的贫困户对“脱贫致富”易产生畏难心理,若其丧失脱贫斗志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对脱贫工作将极为不利。其次,缺乏长远的预期与判断,往往令贫困户对长期投资成本敬而远之。长期投资包括对子辈的教育投资、经济投资等,在现有阶段制约这些投资,会对贫困户子辈未来的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直接影响其子辈往后脱贫的可能性。
3. 较差的经济条件及短缺的社会关系资本
经济条件可以间接的反映一个家庭的医疗条件、教育资源、生活质量,不具备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对其子辈脱贫带来消极影响。其次,短缺的社会关系资本往往也会阻碍贫困户子辈未来进一步的发展。通常而言,贫困户社会关系资本小,人际交往圈不大,且平时交往的也常是与其自身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相当的群体,故限制了未来提供给其后代的物质与人脉上的帮助。
4. 教育医疗
一般来说,一个人工作收入的高低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受过高等教育或是受过教育的人往往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收入要高上许多。中国的贫困户通常从事的是低收入、高体力的体力型劳务,这和其低文化水平是分不开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偏低的文化程度往往使得体力劳务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具备竞争优势,使得他们落入贫困的陷阱,也为贫困代际传递埋下伏笔。类似的,医疗条件对扶贫成果的保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贫困地区,存在大量由于突发恶疾、意外伤害等因素而重落贫困泥潭的二次贫困人口。而这些贫困人口的普遍共性就是当地不具备或者说具备较差的医疗保障条件,客观上放缓了我国的脱贫进程,主观上打消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损失不可估量。endprint
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健康保障等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贫困地区社会服务体系对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具有建设性作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应当首先从健康保障出发,巩固与提升当前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保证困难群众“有病看病”、“得病可疗”。同时,以建立完善“新农合”为中心,多种商业医疗保险为辅助的方式,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其次,针对不同困难群众差异化的医疗需求,可以采取细化医疗帮扶的服务类型、加速医疗服务转型的模式,实现对困难群体的及时救助、全面保障。
(二)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与就业指导
教育帮扶与就业指导对实现贫困户下一代脱贫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教育,保住了师资资源就等于保住了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针对部分具有较高教学经验、成绩斐然的山区教师,地方政府则应适当提高其待遇水平,令大山学校“留得住人”、“留得住心”,保障贫困地区学子的教学质量。其次,地方政府应当转变眼光,在重视“量”的同时,保证“质”的合格与飞跃。在过去,义务教育带来效益,提供给了贫困家庭儿童学习的机会。然而脱贫工作仅仅靠支持义务教育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抓住有求学愿景却没有资金支持的貧困高中生、大学生,帮助他们学习成才、实现梦想,并支持他们返乡带动他人脱贫。一个大学生的返乡带回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个榜样。塑造榜样的力量,让大学生的新眼界、新认识、新思想在更多贫困户心中扎根。而作为同乡人,其所见所闻更有机会为当地人所接受,因而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脱贫意愿,在另一方面助力政府工作的开展。
除此之外,政府应当同时致力于对应届贫困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技能技巧培训,增加其在未来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同时,政府应当提供更多非农就业的机会,这是因为农业工作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约束,收入的发展空间通常也较小,不利于贫困户实现有效、长期脱贫。
(三)开展群众教育,纠正错误思想
开展群众教育对转变贫困户错误思想与传统观念具有引导作用。首先,针对当前贫困人口“坐等靠”思想问题,政府必须给予相当的重视,一方面针对多数群众共同的心声,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座谈会的方式来为群众提供相关的政策解读;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和考量,可采取私下一对一交流的模式,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力求将中央的精神与思想传递给每一个扶贫对象。其次,对于当前经济落后地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等错误传统观念,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调查劝导、考察帮扶,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对群众错误思想的规劝。
(四)重视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脱贫反馈制度
巩固脱贫成果对提升政府扶贫效率具有显著效用。在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模式中,扶贫工作往往是重收益而轻保值,重当下而轻长远,因而造成了一大群返贫人口。针对该现象,适时建立脱贫反馈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建立脱贫反馈制度,一方面可以对脱贫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跟踪,对一些可能会导致群众“返贫”的因素进行及时把控,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脱贫反馈数据可以配套的施行地方干部工作考核方案,让地方干部重视“返贫”问题,有助于推动项目实施之初使用的就是长期、高效的方案。再者,即使是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了部分脱贫人口返贫,该制度也可以将追踪记录的情况与问题有效的反馈给决策者,对决策者优化项目方案、规避项目风险、提升资金效益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合理的家庭结构、负面的父母影响、不健全的教育医疗制度以及邻里劣势共同促使了我国当前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发生,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是当地人落伍的思维模式以及落后的制度设施。针对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就业指导、开展群众教育与建立脱贫反馈制度,才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迎来了2.0时代。力求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要求每一个地方政府在进行扶贫开发过程中,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放到首位。然而,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发生的原因还有许多,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考查着每一位帮扶人的能力与其帮扶之道。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宋玲.代际伦理视阈中的贫困生就业难问题[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6).
[2]曹亚星.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探讨[J].卷宗,2014(12).
[3]李长健,胡月明.城乡贫困代际传递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7(03).
[4]徐慧.转型期农村贫困代际转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6(03).
[5]祝建华.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
[6]曹亚星.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以城市贫困阶层为视角[D].中原工学院,2016.
[7]江媛.社会资本理论下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以江西吉水县农村贫困研究为例[D].南昌大学,2015.
[8]肖斌.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基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10.
[9]年翔.中国农村居民贫困代际传递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