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3-02山东银监局课题组
山东银监局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当前,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其发展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因此,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需求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将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供金融动能,也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程度不断提高,相较传统农业金融需求,“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一是资金需求规模更大。农业生产日趋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整合了农村现有的土地、劳动力、农业机械设备等农村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品牌建设力度更大,都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量,催生出更具规模的信贷需求,且抗风险能力更强、信息透明度更高,为商业金融介入提供了更大空间。
二是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逐步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深度交织,不仅在“量”上增加了金融需求, 更是从产业链上衍生出包括存款、结算、理财、保险等在内的全链条金融服务需求。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村消费金融和理财市场潜力巨大。
三是金融需求层次更高。随着农村生产要素得到盘活,为激活包括债券、金融租赁、融资顾问、资金管理等更多新型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了机制保障。互联网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更高层次金融业态的介入提供了更大可能,带来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深度变革。
农村金融需求表现形式
本文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的新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分析研究了10个方面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厘清了着力点。
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催生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农业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在于其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方面,这一部分重点研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传统生产需求外,基于加工、流通、商贸等综合性经营带来的融资需求数量和规模也在增加,且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拥有更多足值有效的抵质押品,在抗风险能力方面也拥有更多优势,为商业金融介入提供了更大空间。
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的主要力量。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6年末,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9万家,銷售收入9万多亿元,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三分之二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既从“量”上增加金融需求,又从产业链上提出全链条的金融需求,有效拓宽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同时能助推产业链融资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在“三农”领域的深度应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链金融要求金融机构不再过分依赖抵押担保并突破单体授信,打破了金融资源在产业链上配置不均衡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交易记录向农户发放贷款,或者通过龙头企业对上下游的客户进行增信,或者基于仓单、应收账款等进行质押,有效提升了产业链内农户融资能力。
农业生产特色化。农业生产特色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表现形式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休闲农业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新产品研发、农产品精品打造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存在资金需求。特色小镇所催生的金融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小镇本身在规划建设、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大特产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存在新的资金需求点;二是来自于周边农民的城镇化导致人口的集中化,产生对于支付、结算等各项金融服务的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农业发展短板的角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其推进都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便利。据估算, “十三五”期间仅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需求就超过1万亿元,养护工程资金需求超过3000亿元。与此同时,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也都存在较大投资缺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具备涉及资金数额大、建设周期长、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但经济效益小等特点,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建设远远不够,目前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贷款等方式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主要包括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改善和农村金融环境优化两个方面。其中,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改善是指通过优化完善网点、机具布局及新型技术等方式,逐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村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主要有服务过程便捷性需求、信贷审批权限下放需求。农村金融环境优化主要是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严防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农民客户金融知识普遍贫乏,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这也是农村地区成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高发区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对正确的金融意识和理财常识普及、银行业务知识需求、金融纠纷化解方式需求有待满足。
农村生产生活互联网化。伴随互联网在农村的迅速推进和普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三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村电商、“三农”信息云服务等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推动农村生产生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一方面是以大型农业企业、大型综合电商平台以及互联网公司借助网络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另一方面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利用网点优势、资源优势为农村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endprint
农业扶贫精准化。农业扶贫精准化具体包括: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对扶贫工作中的资金实现有效监管和整合。国家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工作带来的金融需求总量较大。产业扶持方面,支持实施特色产业、小额信贷、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扶贫项目。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制约“三农”贷款投放的重要因素在于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生产要素抵质押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机制保障。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将会被充分激活,带动“三农”信贷投放积极性的提升,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涉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来的金融消费需求和劳动力返乡创业的融资需求。总体来看,针对农民工收入特征的住房信贷机制和金融产品仍较为缺乏,农民住房贷款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另外,农民工等主体返乡创业资金需求旺盛。农业部2016年调研发现,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很高, 但融资仍然较为困难。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创业者起步于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而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市场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对这些类型的业主心存疑虑,放贷积极性不高。
农业产业国际化。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和提升农业对外合作,实施“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愿景与行动,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生产基地、加工仓储物流设施等,支持建设农产品出口跨境电商平台和境外展示中心。这需要银行机构加快“一带一路”服务网络布局,通过贸易融资、涉外保函、跨境并购贷款等多种产品,满足农业对外投资金融需求。围绕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优化全球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供涵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全流程金融解决方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涉農金融机构供给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渐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在县域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主要机构在县域以上、金融业务多样化,但能面向“三农” 提供部分业务的金融机构。涉农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
涉农金融产品供给体系
银行业在保障“三农”传统金融需求基础上,针对“三农”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积极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增强金融供给能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针对信息不透明问题,创新强化“软信息”控制风险的产品。如,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推出的信用农户贷款,基于农户信用的小额纯信用贷款。
二是针对抵押担保不足问题,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如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海域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收益权等开发的创新信贷品种。
三是与政府或行业组织合作的联合增信产品。如“政银保”“行业协会+联保基金+ 银行”“银行+农户+风险补偿金”等。
四是针对农业生产风险水平高问题, 创新完善与农业生产风险补偿机制相挂钩的产品。如“信贷+保险”“信贷+期货” 等。
五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针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推广的产业链融资。如“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
六是农村精准扶贫类贷款。如扶贫贴息贷款、“银行+互助金+贫困户”贷款、“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贴息贷款” 等。
总体来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取得了一定突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但是创新的动力仍然不足,创新的步伐仍然偏慢。今后还需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促进金融需求与供给更好结合。
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创新
银行业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特色,注重与政府部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 强化金融模式创新,这些模式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政府引导和财政撬动,在增信、风险缓释、贴息等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山东省为例,按照紧密贴合“三农”需求、可推广可借鉴、风险防控机制合理等标准,择优梳理推出了五种模式。
“政府补贴+信用贷款”。该模式主要依托政府补贴政策,将政府信用转换为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以政府补贴资金作为还款来源保证,由银行向借款主体发放信用贷款。例如,齐商银行针对农机具购买季节性较强,农户一次性全部付款资金压力较大的特点,推出“信用农机贷”信用贷款,以农机具购置户、合作社为借款主体,由此类借款主体将购买农机具的部分款项支付给农机具经销商,剩余款项由齐商银行提供贷款资金并直接支付给农机具销售商,待借款主体获得农机具政府补贴款后随时结清贷款。截至2017年5月末,齐商银行已累计为2659户提供了3.4 亿元信贷资金。
政府财政投入的“基金+龙头企业+ 银行活体抵押贷款+合作社+保险”。该模式以政府财政投入作为基金,依托龙头企业,银行采用活体抵押方式将贷款发放至合作社农户,然后贷款资金受托支付转入龙头企业,同时引入保险公司为养殖对象承保,进一步控制风险。例如,齐鲁银行“生态养殖贷”实现毛驴产业发展和金融扶贫相结合。聊城市养驴专业合作社规模多在300头至1000头左右,为完成饲养场地建设、草料储备以及扩大毛驴存栏量,均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
“政府财政基金+担保公司+银行抵押贷款”。该模式中银行与政府部门、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政府部门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母基金,银行按照母基金的一定倍数发放贷款,由财政予以贴息,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由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优秀农业企业发放贷款,用于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例如,泰安银行强村固基贷款助力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泰安银行为泰茶农业发展公司提供1800万元强村固基授信支持,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向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endprint
“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党员帮扶+银行贷款”。该模式由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和党员干部的捐款共同作为光伏扶贫基金, 由银行向农户发放用于购买光伏设备的贷款,通过光伏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例如,齐商银行“党贷福”信贷产品,即“党员结对(党)+贷款带动(贷)+政府扶持(扶)”的光伏金融扶贫项目。
“ 政府补贴+ 龙头企业+ 银行贷款”。该模式通过对龙头企业的补贴和信贷支持,间接促进企业在精准扶贫上发力,吸纳扶贫对象就业、给予扶贫补贴等,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双丰收。例如,齐鲁银行支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圣泉集团)银政企联动扶贫脱贫,其特点是齐鲁银行信贷支持企业生产经营, 政府向圣泉集团提供3%的贴息,该企业针对扶贫群体特点制订了详细的扶贫方案: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直接吸纳入企业;对于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贫困对象,以优惠价格给予农业物资支持;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直接按照国家规定脱贫线,给予资金补助,补足贫困对象年收入差距部分。
金融供求体系新设想—— “理性支持框架协议”
加快构建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实施,协同组织推进。有必要在现有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政府、银行机构、农业经营主体、金融监管部门等共同参与的“理性支持框架协议”,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共同规划農村金融体系,理性对接农村金融需求,稳步释放农村金融供给,持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以更紧密的沟通合作, 协调一致推动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理性支持框架协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性支持框架协议”目的是要发挥政策合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农村金融与农村农业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主要解决政府政策出台的滞后性与不协调、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盲目性、涉农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单一与不足、金融供需信息传导不畅通等问题。
“理性支持框架协议”构建的基本原则。“理性支持框架协议”本质上是各方对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方式所达成的一系列共识的集合。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二是坚持系统思维,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主攻方向,系统设计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坚持固本培元,以服务“三农” 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放大金融服务效用;四是坚持协同推进,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作用为有效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同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作用,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金融服务;五是坚持底线意识,以维护金融安全为本质要求,始终紧绷维护金融安全这根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理性支持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理性支持框架协议”作为各方合作的行为准则,在内容上要明确各方职责。政府要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在出台相关政策过程中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承担农村金融环境治理责任。银行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评估、对接、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农业经营主体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自身经营状况以及金融需求,合理申请银行机构资金支持,并按照有关合同要求规范有效运用。金融监管部门要实施穿透式监管,全面真实掌握银行机构业务和行为性质,对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全流程监管。
政策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需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新供给体系,促进金融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建议以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理性支持框架协议”为着力点, 全面加强农业产业、财税、货币信贷、金融监管、融资担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 健全财政扶持和风险补偿缓释体系,深化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管理,促进金融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产业链金融, 培育挖掘农业发展新需求;深挖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潜力,丰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服务体系,强化涉农金融风险管控,提升金融供给端的质量。
(课题组成员:陈颖、刘长霞、冉广旭、李靖、闵堂学、崔亮、朱金超、张京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