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2018-03-02王德利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王德利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但空间不均衡趋势明显;三次产业发展较快,占全国城市群比重从6.02%、10.85%、11.35%上升为7.88%、8.90%、13.10%,在全国城市群占有重要位置。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造成了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利益的冲突,京津冀城市群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对接路径,就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体系;京津冀城市群

一、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空间不均衡趋势明显

199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三次产业比重从14.07:52.60:33.32演变为4.84:40.10:55.0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空间不均衡性非常明显,2014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75:21.31:77.95,處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天津市为1.28:49.39:49.32,石家庄为9.57:47.83:42.60,保定为12.64:54.13:33.23,廊坊为10.00:48.41:41.60,唐山为8.97:57.76:33.27,秦皇岛为14.55:37.31:48.14,沧州为10.14:51.91:37.95,张家口为17.65:41.84:40.51,承德为16.81:50.09:33.10,均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表1)。

二、三次产业发展较快,在全国城市群中占有重要位置

199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一、三产业占全国城市群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占全国城市群比重趋于下降。1990年京津冀城市群第一产业占全国城市群比重为6.02%,2014年上升为7.88%;第二产业占全国城市群比重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包括1990~2006年的上升阶段和2007~2014年的下降阶段,1990年第二产业占全国城市群比重为10.85%,2006年上升为 11.83%,2007年有较大幅度下降,截止到2014年下降至8.90%;第三产业占全国城市群比重变化较大,1990年为11.35%,1995年变化为13.71%,1996~2009年呈现小幅度波动增长态势,2010~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从13.88%下降为13.10%。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城市群三次产业发展较快,且在全国占比越来越高(表2)。

在京津冀城市群三次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尤为明显,1990年京津冀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为33.32%,全国城市群第三产业占比为29.00%,二者相差4.3个百分点;而到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5.06%,全国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为45.09%,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表3)。

三、GDP增速呈现倒“U”型演变趋势,增长速度趋缓

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GDP增长速度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演变趋势,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包括2000~2004年的波动增长期和2005~2014年的波动下降期。2000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速为10.6%,2001年下降为9.5%,2001至2004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4年GDP增速为14.2%;2005年GDP增速略有下降,2007~2010年出现小幅度波动,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GDP增速为7.2%,较当年全国GDP增长速度(7.4%)略低。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GDP增速也基本呈现波动变化的倒“U”型演变趋势,但研究区间内演变曲线各有特征,2014年天津GDP增长速度为10%,其余9个城市GDP增速均低于10%,廊坊、沧州增速略高,分别为8.2%、8.0%,唐山、秦皇岛、张家口增速最低,GDP增速基本处于5%左右。

四、缺乏统一规划,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对接路径

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以及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利益的追求使得京津冀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利益的冲突较重,核心城市北京、副中心天津以及河北等各个地级市各自为政,城市产业发展类型及未来路径相似,开展一体化的互补性合作是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共建的必然选择。从当前发展阶段来看,北京处于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天津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以先进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而河北除石家庄、廊坊外,其余地市均以一般制造业为主,而且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居多。表面上看,三地具备一定的区域合作条件,但由于三地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京津冀城市群各个城市间的层级落差现象较为突出,制约了区域内部各个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就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199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从14.07%下降为4.85%,第一产业从业比重从31.78%下降为20.79%,也就是说2014年占京津冀城市群20.79%的从业人口仅生产了4.85%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从52.60%下降为40.10%,对应从业人口从38.94%下降为32.19%;第三产业比重从33.32%上升为55.06%,从业人口比重从29.28%上升为47.03%。从城市发展来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由于首都功能的发挥,这种格局还会继续深化。但目前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足1%,但就业比重为4.5%,也就是说4.5%的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仅生产了不足1%的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口比重远高于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14.88%,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31%,也就是说14.88%的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生产了21.31%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比重远高于就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及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0.65%、77.9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相对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从北京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就业结构相比,很明显,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就业结构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表4)。

参考文献:

[1]王海乾.基于河北视角的京津冀城镇空间布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齐述丽,白文彪,何砚,韩彩欣. 首都经济圈实现产业对接路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4).

[3]刘芳百.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特征分析与效应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11.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城乡收入差距多重并发因果分析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邢台乡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