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个视角看语文

2018-03-02周跃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陈老师文学文本

周跃东

一直听闻陈国安老师的大名,感慨于一个大学教师,一个复旦大学文学系的博士后,却钟情于小学语文教学,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执教,实属罕见。对于他的著作《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更存好奇。从李吉林、成尚荣、朱永新的序看起,书中10篇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维度和走向的文本解读、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名家评课,为我们这些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冲击,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有怎样的人格、学识和追求。书中陈老师独到的文本解读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功底和宏阔的文学视野,着实让我们钦佩。课堂实录中师生的对话,行云流水、智慧迭现,充满语文生命的活力和温度。

“国安老师对教材的把握,真正体现了一个教师需要做到功夫在课外。”

——李吉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当下的语文教师,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认为一堂好的课,设计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想法可能有其原因和合理性。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比赛或者进行示范课、观摩课时,我们

会反复试教,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让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于是一节好课诞生了。这样便有了一种假象: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下功夫,就是把課设计得无与伦比。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丧失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本源的追求——课程意识淡漠和语文功底匮乏。

很显然,作为一名文学博士后,陈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是毋庸置疑的。小学语文课堂,其实一点也不“小”。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语文与人文的元素和大学教材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我们在教的时候程度不同罢了。然而,如果我们小学教师能像陈老师一样,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那我们眼中的语文教材将是另外一道风景。如在解读老舍的《草原》原文的时候,陈老师很好地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状态联系在一起,指出:“这篇散文不算好散文,在老舍散文集里,这篇散文只能算中下等,但是,这篇散文却在别的意义上另有价值,那就是体会时代的特色,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看出文人艰难的生活状态……从老舍的这篇散文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当时的纠结、矛盾的心态和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这种解读,让我们对于文本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居高临下的文本理解,或许对于教学的影响不大,但是作为语文教师,这样理解和解读是十分必要的。难怪当时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有万般想不通。现在明白了,原来在当时的背景下,“写作已经作为意识形态和宣传的手段了”。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陈教授对文本极具个性的解读和超乎常态的教学尝试。如《草原》原文与教材课文的对比阅读,神话《开天辟地》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互动,小说《爱之链》教学的别样诠释,等等,一个个宏阔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呈现,果然非同一般。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以普师毕业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普师毕业生在学习期间以全科学习为主,对语文乃至文学肯定没有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而作为以80后为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能够沉下心来在文学上好好做研究的也是少之又少。然而走上教学岗位,他们一直这样告诉自己:“大学本科生,教个小学早就绰绰有余了。”

李吉林老师对于陈老师的评价,其实也在告诫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语文无涯,学习无境,功在课外。如果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满足于现有的学养,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在回归中探寻,在回归中想象,在回归中创造,回归其实就是一种前行。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更需要理念、信念的支撑。”

——成尚荣

在小学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各种教学流派、各种教学风格的语文课堂在不断地精彩上演。于我而言,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有时甚至不知道前面的路在何方。正当我们被这种景象所迷惑的时候,陈老师的《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小语实践者的冷静与沉潜,前进与超越。

用成尚荣先生的话说:“安子的回归是回归到教育的基础上去,回归到儿童的学习上去,回归到语文教学及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去,回归到本真状态中去。”我姑且这样理解: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作为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小语实践者,重要的是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中去。这样,我们便明白了大学教师教的是“小学语文”,是“儿童学语文”。如此,无论是谁在教语文,我们便有了语文教学的支点。

从书中众多的案例中,我们看不到那些艰涩的语言,而是轻松平实的对话。语言学习的无痕渗透,尤其是基于文体的深度解读和教学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语文回归的一种最本真的诠释和演绎。

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以为向陈老师学习的应该是如何将这种深度的解读转化为浅显的教学实践。“深入浅出”是语文教师最需要掌握的本领。在书中,我看到了深度解读与浅出实践的高度融合。这就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的回归,更是一种前行。

“安子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他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

——朱永新

实际上,对文本进行深刻解读就是教学的起点。陈老师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会反反复复地研读课文,直至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这样的做法,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当我们把课文的前后左右了解透彻了,教学设计便会水到渠成。前一段时间,我上了一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许多名家都曾上过,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反复研读课文达一个月之久,而整个教案的形成也就半个小时而已。尽管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语文的课堂需要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和深刻领悟。这样,课堂才是有底气和有依凭的,教学实践也才会知其所以然。

对文本进行解读,我们很多教师会局限于文本本身。实际上,对于教师来说,文本内容的理解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跳出文本内容,了解创作背景、文本蕴含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解读的重点。然而,只有这样的文本理解才是全面的、深刻的、有创见的。如《清平乐·村居》中“甜甜”的忧伤,《记承天寺夜游》中“透明的孤独”,等等,均别具一格,让人豁然开朗。

用成尚荣先生的话说:“读这本书,表面上触摸的是安子的文学、话语、才情,其实是在触摸他的心灵。”而我要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触摸自己的心灵,体验语文的温度,在明晰自己前行的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老师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的科学老师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