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8-03-02周跃东费忠孝
周跃东+费忠孝
一、聚焦课题,整体感知
(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和剧中人物图片)
(师出示歌词,有感情朗读: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师:几百年来那么多鲜活的面容,那么多熟悉的名字,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师: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由《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而成的。一起读课题。(生齐读)把书本打开,请大家好好地读读课文,利用课题,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想想故事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读文)
师:尽管课文比较长,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读,但是我喜欢书声琅琅的课堂。两个问题思考过了吗?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
生:周瑜嫉妒诸葛亮有才干,所以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可以造好,他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说不如诸葛亮。
师:尽管你刚才说的有点长,但你已经把起因、经过、结果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一遍?
(生说得很啰唆)
师:更简单一些,借助课题,起因是议,然后是借,最后是取。这是一篇小说,里面有哪几个人物?
生:周瑜、诸葛亮、鲁肃,
曹操。
(师板书)
二、聚焦表达,关注对白
师:课文用笔墨最多的是哪几位?
生:诸葛亮、鲁肃、周瑜。
师:你现在对这三个人物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生:周瑜肚量太小了,诸葛亮聪明机智,鲁肃坦诚。
生:周瑜肚量有点小,一心想害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天气借到了十万支箭。鲁肃诚实,答应诸葛亮不告诉周瑜借箭的事。曹操比较谨慎,敌人来攻的时候只是远远地射箭,而不是直接攻上去。
师:很厉害,他不仅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了,而且连理由都说清楚了。给他点掌声好吗?在这篇文章里,用笔最多的是周瑜和诸葛亮,周瑜是谁?
生:都督。
(师课件出示)
师:读一读。
(生齐读)
师:第二个字读轻声,都督是军队当中的官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三军统帅,厉害吧。同学们说这个人气量小,书上有个词说他——
生:妒忌。
(师出示)
师:读一读。
(生齐读)
师: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这也是草船借箭的原因。下面我們就来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对这两个人有更深的认识。我们看课文第2自然段,把书本打开。
(师课件出示,把该段改成人物对话的形式。)
师:这段话是写人物的语言。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这段话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让你给他评分,你会评几分?
生:我觉得只能给他评80分。虽然他语言写得很好,但是他的提示语都是谁怎样说,谁怎样问,你一句我一句的,没有新意。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观察,他发现了都是谁问谁说,太呆板了,给80分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我,给60分还差不多。还有同学想来打打分吗?
生:我觉得只有55分,只有语言,神态、动作都没有,很单调。
师:是啊,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啊?
生:有。
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啊?但是我想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按照你们的这个评分,哪能列入四大古典名著呢?我们来研究研究看,先请大家读读,读出声音来,老师给你们提供一点信息。老师读三段话,可能对你们有帮助,读完这三段话之后再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师出示)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建立了“孙刘联盟”。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和东吴都督周瑜、参谋鲁肃一起,抵抗强大的曹操。
周瑜,东吴的大都督,三军统帅,著名的军事家。在建立“孙刘联盟”前,当时吴国很多人都反对,只有鲁肃力排众议,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当时诸葛亮只身来到东吴,只带数名随从,势单力薄。让诸葛亮负责造箭,分明是周瑜把诸葛亮当工匠来使唤。
造十万支箭,按照当时的水平,十天肯定是造不出来的。一是需要很多造箭材料,二是制造工艺也很复杂。在没有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可能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生自读)
师:你们再来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读)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给这个资料打分的话,会不会高点儿?
生:只有85分,因为没有语言描写,还是有一点单调。
师:你感觉这一点不好,其他呢?
生:比上一段话写得更详细一点。
师:怎么个详细?你有没有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可是话里——
生:话里有话。
师:这个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有。
师:我们先来看课文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出示: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师: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周瑜表面上是在商量军事,实际上是想害诸葛亮。
师:你是从这句话里读出来的,为什么呢?
生:因为周瑜设了圈套,就是想让诸葛亮造箭。endprint
师:给诸葛亮设了一个圈套,想让他造箭。你说。
生:我觉得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就是想让他立下军令状,因为军令状如果完不成是要砍头的。
师:从你刚才的话中我隐隐约约听到一些信息,但是你说的还不够清楚。你说。
生:周瑜是故意让诸葛亮造箭,因为他知道水上交战弓箭最好。
师:你刚才说了,周瑜是知道的,那这叫什么呀?
生:明知故问。
(师板书“明知故问”)
师:周瑜是谁啊,是都督。这里面可有名堂了,在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读出这个意思来了。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你读出什么来了?你说。
生:他故意说用弓箭是最
好的。
师:诸葛亮肯定知道,他是刘备的军师。我们发现诸葛亮在顺着周瑜,泰然处之。(板书)
三、小组合作,补充留白
师:接下来这几句留给你们了,老师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几句话背后的意思。四人小组合作,挑一句,然后拿起笔来,把你们的想法在边上写一写。等一下我们来交流,看看话中还有什么话。
(生读书批注)
生:我觉得诸葛亮必须得答应,因为他身边侍从不多。
生:如果诸葛亮十天之内造不好,周瑜就可以说他无能,就可以把他杀掉。
师:什么是军令状?立了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生:完不成任务就得砍头。
师:但是他怎么还敢跟都督开玩笑?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将计就计,他明明知道周瑜是在为难他。
师:他在周瑜面前示弱,是以退为进。其实这里面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能发现话中有话。这种写法特别有意思。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三国演义》真不愧是经典。刚才有同学说缺少提示语,显得特别呆板。请选择其中一个句子,根据你的理解,加个提示语。
生:诸葛亮早已心知肚明,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说。
生:周瑜诧异地问。
生:周瑜步步紧逼地说。
师:大家觉得加了提示语更好吧。我又有问题了,毕竟是经典啊,不加肯定有道理。回过头来想想看,不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生:不加更好。加了提示語,读者就直接知道了话里的意思;如果不加,读者完全可以从话里慢慢地体会。
生:我觉得不加好,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
生:我觉得不加好,可以体现出话中有话,可以让读者来猜。
师:其实,文章有时候不一定要写得清清楚楚,我们把这种写法叫留白。(板书)留下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让我们再用朗读来体会体会,同桌两人,一人读周瑜的话,一人读诸葛亮的话。
(生同桌合作读)
(师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周瑜和诸葛亮当时说话的神情、动作。)
四、巧借录像,角色体悟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就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拿起书本,试着给它配配音。
(生自由练习,师指名展示,师生合作。)
师:刚才我们在看这段视频的时候,发现鲁肃出现了两次,但是课文里面没有这个人。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书上没写,电视剧里倒拍出来了?
生:一看鲁肃的表情就知道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思议的。
生:可以通过第三者鲁肃看出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的。
师:同学们,其实写文章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我们把这种写法叫空白(板书)。在想象中我们能把空白补上,经典文学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了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了五个对话,发现不管是空白还是留白,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我们下节课再谈。
【评析】
《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课文,周老师的教学却让人耳目一新。周老师从文体出发,把课文内容作为语言实践的素材,把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受、实践中体会人物形象。
一、在导入中设悬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周老师在导入环节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并深情朗诵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随后追问:为什么几百年过去了,《三国演义》中的那些人物的面容依然那样鲜活,他们的名字依然如此熟悉?周老师的这一设计独具匠心,歌词中的“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经典,不管时间多久,这些人物形象始终那么鲜活。
二、在语言中感悟
抓对白。“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反映他的思想性格。《草船借箭》一课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周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诸葛亮和周瑜的五次对话,通过巧妙的改编、打分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批注等环节,读出对话中的言外之意,感受人物形象。周瑜开场的一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揣摩,从示范朗读到身份补充,一步步走近人物,感受周瑜的明知故问,以及对话中的暗藏风云。
抓留白。留白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形式,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扩大学生学习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周老师让学生在体会周瑜、诸葛亮两人对话的言外之意后,又引导学生补充提示语。通过补充、前后对比,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人物形象,感受了经典的魅力。
抓空白。什么是空白?空白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物在某一时段暂时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成为小说中最能激发读者思维的“想象点”。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鲁肃作为配角出场,但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此人完全消失。周老师巧妙地通过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书上没写鲁肃,电视剧里倒拍出来了?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空白”的艺术魅力。空白就是“无”,但“无”的是文字,“有”的是内容,是文学的魅力,是想象的魅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影视的欣赏,懂得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不需要面面俱到。
三、 在实践中内化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读”是语文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周老师设计了影视配音的语言实践,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配音中揣摩人物内心,在配音中感受其中的暗流汹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满了人物形象。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课堂上,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只有通过品读实践,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小说内涵,感悟小说意境,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