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哉,不须归处有渔歌

2018-03-02周跃东吴炳发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渔歌子渔父蓑衣

周跃东+吴炳发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课前老师请大家听了一首歌,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出来唱的是什么了吗?

生:《忆江南》。

师:歌中所唱的《忆江南》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词,你能说说对词都有哪些了解吗?

生:我知道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

生:词和诗不一样,句子有长有短。

师:你们说得不错。(课件出示:词牌,词的调子名称,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忆江南》,内容就和回忆江南无关了。)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就是——

生:词牌。

师:“密州出猎”就是——

生:词的题目。

师:对,就是这样。那么,说到词啊,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叫——(板书:张志和),以及他所写的——(板书:渔歌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渔歌子,张志和。

师: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的词宗,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49年后,词传到了日本,立即成为皇室以及汉学家模仿的蓝本,从而流芳千古。那么张志和和他的词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以及他的《渔歌子》。

【评析:课始,一曲《忆江南》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美丽的江南,为《渔歌子》的教学埋下情感伏笔。顺势,教师在谈话中拓展学生对词的原有认知,并简介诗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读出词中美景

1.读通词

师:读古诗词,首先要读通顺。请同学们读两三遍,把词读顺,并注意它的节奏。

(生自由练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来单独读给大家听听?请你来读。

(一生读得响亮、正确)

师:这位同学第一次读就全部正确,声音也十分响亮。谁再来读一读?

(第二位学生读)

师:真不错,我从你的声音中听出,你读得很用心。还有同学想试试吗?

(第三位学生读)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这首词中有两个生字比较难读,一个是“箬笠”的“箬”,另一个是“蓑衣”的“蓑”,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同学们,这首词很短,但是写到的内容却不少。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停顿来表现,有的地方长一些,有的地方短一些。请大家先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结合教师要求,自由练读。)

师:好,谁来试一试?

(生读词)

师:我发现你刚才在读第二句的时候停顿的要长一些,是不是?(生:是的。)为什么要停顿得长一些?

生:因为第二句后面是个句号,句号停顿要比逗号长一些。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根据标点来停顿。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使这里的停顿要长

一些?

生:我认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应该是一样的,后面是写雨的,和前面不同,所以这里要停顿得长一些。

师:你说前面两句是一样的,能说清楚为什么是一样的吗?

生:“西塞山前”和“桃花流水”都是写景的,“白鹭飞”和“鳜鱼肥”都是写动物的。

师:那么后面两句又是写什么的呢?

生:后面写下小雨时,只要穿上青箬笠、绿蓑衣,雨多大也没关系。

师:你所说的“青箬笠,绿蓑衣”,其实是在写什么啊?

生:是指穿着雨具。

师:谁啊?

生:张志和。

师:可以这么理解。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在写某个人在钓鱼的时候。

师:你说到了——人,这里没有写人,是因为我们看到了——

生:青箬笠,绿蓑衣。

师:原来这首词是通过渔父身上的穿着来表示渔父这个人。让我们一起带着這些发现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生响亮整齐地朗读词)

【评析:读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法门。而如何读出词的节奏韵味是进入词境、体悟词情的关键。教师没有强势传授方法,而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总结出停顿的依据,这便是高明的教法。】

2.审美景

(1)欣赏“渔歌九象”。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就好像你们看到了词中的景色。有人说,这是一幅用词写就的美丽的山水画。请同学们自己一边读一边圈画,看看这幅画中有些什么景物。

(生自由诵读,并圈画景物。)

师: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找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斜风和细雨。

师: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所有写景物的词语。(课件出示“渔歌九象”)

师:当我们看着这些词语,

就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就好像看到一幅很美的图画,里面有西塞山,有粉红的桃花,还有飞来飞去的白鹭。

生:还有长得很肥的鳜鱼,

天空中下着小雨,一个渔父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江边

钓鱼。

师:是的,当我们看到这些词语,就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回句子中,再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整首词)

(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endprint

【评析: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词贵在入境,而入境的首要是能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词,一边画出词中之景物,并启发想象画面,然后在美读中领略“渔歌九象”所营造的意境。一步步引导,学路清晰,收效甚大。】

(2)感受美丽景色。

师:同学们,你觉得词中的渔父喜欢这里的景色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写道,“斜风

细雨不须归”,就算刮风下雨也用不着回去,说明渔父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很喜欢在这里

釣鱼。

师:是啊,西塞山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丽的景色吧。

(师课件出示前两句,生非常投入地朗读这两句词。)

师: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白鹭在蓝蓝的天空飞着,桃花开得正旺,春水涨上来了,鳜鱼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师:说得真好!

生:我仿佛看见清幽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蓝天自由飞翔,

桃花盛开,春水上涨,鳜鱼也

肥美。

师:哇,她刚才呈现给大家的画面美不美啊?

生:美。

师:这是怎样的西塞山呀?

生:这是一座郁郁葱葱的西塞山。

生:这是一座风景优美的西塞山。

师:就在这样葱郁美丽的西塞山前,有几只白鹭飞来飞去,真是一行白鹭——(生:上青天。)让我们配上音乐,再来一起读一读吧。

(随着音乐,学生十分投入地深情朗读词句。)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美

景呢?

生:我还看到了盛开的桃花一片粉红,肥美的鳜鱼在清澈的流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是啊,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画面啊!一

起读!

(生深情地朗读这两句)

【评析:读书贵在设身处地。“你觉得词中的渔父喜欢这里的景色吗?为什么?”一句看似轻松随意的提问,瞬间点燃学生设身处地去主动探寻诗人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热情,目光又一次聚焦到诗句描绘的美景中。眼中所见的画面色彩变得更加明丽,细节也更加具体生动,为感悟诗人陶醉山水深情做了铺垫。】

(3)感悟陶醉深情。

师: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水中鳜鱼,读着读着,在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中,你是否觉得这幅画面更美了呢?(课件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齐读这两句词)

师:不须归,读着读着是不是画面更美了呢?

生:是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斜风细雨里,渔父还在悠闲地钓鱼,说明这里的景色美得都让他不想回家了。

师:是啊,都美得让人不想回家了。谁再来说说?

生:我想给前面的同学作个补充,因为西塞山的美景让

作者流连忘返,所以他不想回

去了。

师:都不想回家了,真是美。再说说看,还有什么地方看出更美啊?

生:我觉得渔父已经和西塞山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师:为什么融为一体了?

生:因为下雨会有雾,看过去朦朦胧胧,感觉渔父和西塞山在一起了。

师:哪里看出在一起了?

生:就是渔父戴的箬笠和穿的蓑衣,本来都已经发黄了,可是现在它们都变成青的、绿的了,和西塞山这里的绿色融为了一体。

师:是啊,渔父和山水已经——(生:融为一体。)连箬笠和蓑衣都有了色彩。一起读。

(生有感情诵读这两句词)

师:同学们,让我们远远地凝视这心中的画面,让我们再来吟诵一曲《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整首词,全体学生声音响亮、情感饱满地诵读整首词。)

师:如此美妙的画面,已经让词人沉醉了,与山水融为一体,早已忘记了回家。再读——

(生再次诵读全词)

师:透过迷离的江面,透过青箬笠、绿蓑衣的背影,我们看到了渔父的神情,那是怎样的神情?

生:那是陶醉于美景之中的神情。

生:他可能钓到了肥美的鳜鱼,脸上流露着丰收的喜悦。

师:是啊,他陶醉其中,这是他对大自然美景的一种深深的喜爱之情。(板书:爱自然)

【评析:“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从词眼“不须归”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词的意象之美而后感受情感美,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于是在动情的朗读中,感悟到词人已与山水融为了一体,连陶醉的神情也清晰可见。课行至此,人、情、景已和谐交融。】

(4)研读词中意象。

师:其实,写春天的景物可以有很多选择。(课件出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城东早春》

师:这些都是写春天的诗

句,你看,他们都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呢?

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里有早莺、绿树、燕子、春泥这些景物。

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有红杏,戴叔伦的《苏溪亭》里有燕子、烟雨、杏花。

生:最后一句里写到了绿色的柳树。

师:是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诗句中描写春天的景物。我们说诗言志,写诗词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那么,在西塞山前的山水之间不想回家的张志和,他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而不是其他景物来写呢?请你选择一种景物,来说说你的理解。endprint

生:我觉得张志和选择写西塞山前的白鹭,是想表达自己也想像白鹭那样自由飞翔,没有

束缚。

师:你说得真好!自由飞翔,没有约束,张志和将这份情感寄托于白鹭。

生:桃花也很好,因为桃花非常美丽,望过去像一片彩云,张志和非常喜欢,通过桃花来表达这份喜爱。

师:你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桃花的美就像张志和对大自然深深喜爱的内心。

生:我还觉得,张志和写斜风细雨是更想突出自己对大自然的这份喜爱之情。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了说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来写,很有自己的看法。而桃花,在古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象征在里头,《桃花源记》中就有这么一段有关桃花的描写。(课件出示,朗读。)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觉得作者选择写桃花还有什么原因吗?

生:我觉得桃花不仅花开得非常旺盛,而且感觉这里就是桃花的世界。

师:这是桃花的世界,这还是一个——

生:这还是一个充满自由的世界。

师:正是这样,作者选择桃花,用桃花倾诉着对自由的无限喜爱之情。(板书:爱自由)

【评析:本以为教师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后也就完成了一首词的教学,然而,教者却不满足于此。通过一组诗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发现词背后的表达秘妙:写春天的景物有很多可以选择,为什么诗人偏偏就选这些,而不是其他?这是关于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的选择考量。教师适时补充资料,提供帮助,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白鹭”“桃花”意象背后的情感意味。教学巧妙地把握住了词的文体特征。】

(5)情意交融诵全词。

师:是啊,这青山白鹭,见证着作者逍遥的人生态度。(回读全词)

师:这桃花流水,寄托着作者亲近自然的情怀。(回读全词)

师:这斜风细雨,包含着作者向往自由的别样性格。(回读全词)

师:(响而快)西塞山前——(生:白鹭飞。)(慢而轻)西塞 —— 山前 —— (生:白 ——鹭 ——飞。)

师:你看到悠然翻飞的白鹭了吗?这白鹭翻飞的是作者的什么?

生:是作者自由的心灵。

师:(响而快) 桃花流水——(生:鳜鱼肥。)(渐轻渐慢)

桃花 —— 流水 —— (生:鳜鱼 ——肥。)(很轻很慢)桃——花——流——水——(生:鳜——鱼—— 肥。)

师:此刻,看到了桃花流水了吗?那是怎样的桃花、怎样的流水?

生:那是自由盛开的桃花、

欢快奔腾的流水。

师:你看到那嬉戏游弋的鳜鱼了吗?它们游出的是什么呀?

生:它们游出的是真正的

自由。

生:它们游出的是悠闲的

生活。

师:(响而快)青箬笠,绿蓑衣——(生:斜风细雨不须归。)(渐轻渐慢)青箬笠,绿蓑衣——(生:斜风细雨不须归。)(渐轻渐慢)斜风细雨——(生:不须归。)

师:不须归,在于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不须归,在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真是词如其人,和张志和名字一样,心志平和,宁静淡然。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詞吧。

(生配乐深情吟诵,感情投入。)

【评析:在时而响亮轻快,时而渐读渐慢,时而悠然缓慢的诵读中,词的意象与作者的情感完美融合。诵者俨然化为诗人张志和。此乃化境也。】

三、背诵留驻精彩

师: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起背诵。

(全体背诵)

师:同学们,其实《渔歌子》不只一首,而是五首。如果大家读了另四首,会对第一首词有更深刻的理解。请大家课外自学这两首词。(课件出示)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诵读古诗词,积累古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任务。借助一次次情境中的诵读,学生已经熟读成诵了。而最后点燃了学生探寻张志和与《渔歌子》的热情,播下研读诗词的种子,课终情未了。】

【总评】

周跃东老师的这堂中年级古诗词教学课充盈着浓浓的诗词味儿,整堂课学生在对话中思维活跃,在美读中情意交融,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迪。

一、研读意象,紧扣文体教学

《文心雕龙·定势》中有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意思是说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旨趣不同,采用的表述方式也不同,因情意的不同来确定文体,并依着不同的文体来成就不同的气势。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堂教学必须有强烈而清晰的文体意识。周老师执教《渔歌子》,深谙此道,遵循词的文体体征,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在圈画“渔歌九象”中欣赏美丽景色,感悟诗人陶醉深情,并在比较中质疑“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而不是其他景物来写”,研读意象选择背后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独运匠心。

二、关注学情,基于学习起点

台湾李玉贵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试着重新将自己过多的教学专业归零,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眉目与气息。缩小教,放大学;试着让‘学成为课堂的前景,努力使‘教淡化为背景。时刻聆听与观察、探究与理解:何谓儿童?何谓学习?何谓教育?何谓人?”周老师执教《渔歌子》,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以儿童的视角,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有序有度地展开教学。如新课导入时引导学生认识词,就是建立在《忆江南》的学习起点上,通过谈话和讨论拓展学生对词的认知。再如,诗歌朗读节奏的把握,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起点上,总结出可依据“不同标点”“不同内容”来停顿。再如体会诗眼“不须归”,通过比较质疑、想象画面、知人论世,落实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三、聚焦学力,激活思维流量

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这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读词中意象时,学生无法理解意象背后诗人的情感。周老师及时引入一组描写春天的诗句和《桃花源记》中有关桃花的语句,学生在比较质疑中激活了思维,发现了意象背后的写作秘妙,融通了诗词的情与意。

四、“读”占鳌头,美读情意交融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吟诵,去触摸和咀嚼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纵观整堂课,吟诵美读之声伴随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读通诗词到有节奏、有韵味地初读,从想象入境的朗读,到领悟意象后情意交融的师生合作诵读,以及最后的配乐深情吟诵、积累背诵、美读悟情,层层深入,可谓“读”领风骚!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浙江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endprint

猜你喜欢

渔歌子渔父蓑衣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题蓑衣鹤育雏图
渔歌子·咏春蚕
渔歌子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流泪的蓑衣
渔歌子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