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有序·融贯有道京剧《草芥》刍议

2018-03-02迦山

上海戏剧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剧场戏曲舞台

迦山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有横跨了多个省市数十个剧种的二十多部作品参演。这些作品大多是由青年创作团队完成,与经验丰富的大艺术家们相比,他们的舞台呈现并不十分成熟,参演作品的体量都不大,瑕疵也不少。但可喜的是,许多作品满溢着灵动与智慧、思考与探索、胆量与魄力,以及对传统的敬畏与守望,这些恰恰是很多业已成功的艺术创作者和许多“成熟作品”逐渐丢失的初心。这些闪耀的品质也彰显了戏曲节所呼吁的主题:呼吸,在“吸”收传统精华养料的基础上,“呼”出新想法、新形式和新理念。在“呼吸”间保持平衡,戏曲方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青年创作者也方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找准定位,为当代戏曲的探索与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空气”。本届小剧场戏曲节中就有这样一部作品——京剧《草芥》:“吸”得丰富而饱满,“呼”得巧妙而别致,是为惊喜!

本土化的量体裁衣

这些年,戏曲舞台改编西方经典文学作品非常常见,架空时代或是直接转换成中国背景是惯用的手法。京剧《草芥》的说明书上是这样介绍该戏的:根据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改编。但整出戏看下来,除了主人公以身试法蹲大狱的目的相同之外,全戏几乎是另起炉灶的原创:故事背景从美国移到了北宋,主要人物从流浪汉苏比变成了秀才和马六两个人,结局从被捕入狱到释放出狱、起兵抗辽,凡此种种,编剧都做了符合时代、社会阶层、人物身份的文本及逻辑上的重建,细节上也做了大量中国式的增删取舍,这比简单地置换时代背景更有信服力。

如果说原小说是一条顺流而下的逻辑线,结局的反转是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那么《草芥》在故事层次和转折上比原作处理得更丰富、灵动,也更符合戏曲的行当应工和价值取向。

戏曲化的谋篇布局

生、丑搭档,一把椅子、一帘黑幕、一件女披、一把扇子构成了《草芥》的舞台呈现,也参与了《草芥》的全部叙事。

通过摆放及位置的变换,椅子承担了府衙、妓院、监狱等多种环境的功能,这是传统戏曲舞台惯常的做法。令人惊喜的是,导演由此及彼对幕布和女披也进行了虚拟、写意化的叙事转换,借助画外音和音效的配合,不仅与传统相容契,更暗合了某些后现代的意味。道具中另一个巧妙之物则是马六胸前的“捕”字胸贴。这本是固定在服装上的身份象征,但创作者通过反复粘贴、撕下的动作处理,跳出剧情,增加了许多幽默、戏谑的效果。

穷生与小吏的扮相亦具有传统戏曲的典型性,二人的追逐戏运用了大量的程式技巧,令人印象深刻,处处有技却不炫技,在传统手法与当代形式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两位演员的表演亦是可圈可点,若是能在心理节奏的把控和舞台节奏的推进上再强化一些,整体的观感会更加紧凑。

此外,开场的处理是笔者既惊艳又疑惑的部分。惊艳的是创作者采用了即时摄影的方式将两位演员化妆、勒头、准备的状态“现场直播”。此举是国内戏曲舞台上的首次尝试,与“正戏”的节奏、内容形成强烈的对比,很新奇也很大胆,在小戏节这样的平台展示未尝不可。但这部分在戏的开头占据了太多时间,从现场反馈看,观众的接受度并不理想。若是将此段时间压缩,放置在正式开演前的几分钟,作为观众進入剧情的过渡阶段是否更妥?

个性化的细节表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灯光的种类越来越多,在新编戏和小戏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叙事比重。此戏的灯光即为一大亮点。例如,妓院内外的对比,冷光指代秀才的境遇,暖光是马六身处的环境,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二人的追逐戏,通过矩形追光的变换、重叠辅助叙事,整个舞台颇有电影的质感;妓院中秀才寻找马六一段,更是通过幕布、演员与灯光的完美配合,营造出黑夜寻人的情境,简单之极却智慧、幽默。

遗憾的是此次上演是在周信芳戏剧空间,这是个镜框式舞台,与同类的实验剧场相比过于规整,与观众亦有不小的距离,由此戏中的追光与大白光之间的切换显得突兀,大白光照射下的舞台区域也显得“留白”太多。此处,是否可以参考同类小戏的做法:通过字幕机、围栏的摆放以及灯光的照射人为地缩小舞台区域,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除了灯光,乐队中三弦的个性音色也给全戏增添了闪亮的一笔。它不仅符合平江府的地域定位,对角色的性格塑造、作品戏剧性和荒诞性的表达都有很多帮助。但稍感不足的是,此戏以念白为主,唱腔寥寥,规矩有余但个性不足,特别是马六这个人物在音乐形象上较为单薄,无论是一度的文本,还是二度的唱腔板式,以及音乐类型,都可以再丰富一些。

当代化的思想深度

“小剧场”这种戏剧形式不仅限于“小”,更重要的是,无论形式结构还是思想内涵,都要敢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但凡好的作品都是“以人为本”的,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境况、悲喜荣辱,观众也会由此达到群体性的“共情”。例如新时期新编京剧的扛鼎之作《曹操与杨修》,历经三十年仍旧愈演弥新,除了两位主角本身的光彩外,剧作对于人心的钩沉、普遍人性的挖掘,亦是该剧能够获得诸多赞誉和广泛传播的原因。

《草芥》在厚度与力度上也具有这样的潜力。故事背景从美国置换到了北宋,但故事的内核其实早已超越了历史、跨越了国度,从一个简单、荒诞的喜剧上升到人在大环境中的被动与无力,具有了普遍意义和时代特征。因此,写的是喜剧,演来是嬉笑,但看过之后却是悲从中来,甚至有荒凉、凄厉之感。特别是“起兵抗辽”的结尾,不成结局的结局,秀才是“草芥”,马六何尝不是?戏里戏外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呢?二人的未来犹未可知,是周而复始地荒诞下去,还是人死如灯灭的戛然而止?由此带来的思考价值远远超越了作品本身的叙事。

有“呼吸”方能生存,这一呼、一吸间需要处理的正是本土化、戏曲化与个性化、当代化之间的平衡与交融。在小剧场戏曲节的平台上能见到《草芥》这样的作品,是戏迷的福气,亦是戏曲的福气。虽仍有遗憾和不足,但这都是“呼吸”间的必经之路。小剧场戏曲不是偶然地诞生,也不是昙花一现的另类,它是可以和大剧场作品相辅相成、互为借鉴的类别,也有着大舞台无法替代的当代价值。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像《草芥》这样健康“呼吸”的作品绽放于戏曲舞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剧场戏曲舞台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台上
画与话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