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寒冬(外一篇)
2018-03-02徐金秋
徐金秋
母亲坐在大灶前,一个劲儿地添柴,我拿着大锅铲不停地翻动,似乎追赶着火跑。要是以前,我会说,妈,火小点儿。真要是以前,母亲根本不用我说,也根本不要我动手,我只管坐等吃。唉,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只听到刮刮咚咚锅铲翻动或磕碰的声音,这分明是急乱的节奏。堂屋的酒席间正闹哄哄的,隐约能听到杯盏碗勺碰触声、劝酒声、调侃声以及女人们的家长里短,伴着酒香、菜香,仿佛有一股暖流从堂屋散发出来。这是乡间仍然保留的一种酒席,大方桌,长板凳,碗盆盛菜,大盏斟酒。家家户户都得有人来吃。
吃完后的空碗盆陆续向厨房后退。农村酒席上菜讲规矩,要一道一道地上,一碗吃完,下一碗得接上,并且要按次序上,不能破了乡村传下的规矩。比如是婚嫁,第一道得上红枣,第二道上花生,第三道上桂圆,表示早生贵子,每道菜都寄予深厚的寓意和朴实的祝福。所以我这掌厨的得跟上,争取不让席间冷场。如果说是规矩,不如说是传承礼节和浓浓的乡情。
这是我第一次做乡村大厨,赶鸭子上架。怎么办呢!一场大病让母亲不管了家事,这年,似近未近,勾着指头算,还得个把月。不管是家里的还是村里的亲房乡亲,不该回的和该回的,都没回,这事来了就落在我这没远走的人身上,父亲向来只管外不管内,好在有两个妹妹帮忙,好在只有五六桌客。
母亲像做梦似的,突然将火膛烧得正旺的柴头夹出,丢向房正中,用火钳一顿捶打后,又回到原位一个劲儿地添柴。老夭妹妹见状,咯咯大笑,我惊诧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柴添多了,火苗乱蹿,灶口吐出红红的火舌,仿佛快要舔向母亲的眉发。母亲却坐在那,一动不动,呆若木鸡,眼睛已走了神。我不知道母亲那一刻在想些什么。火光将母亲凹凸的脸庞勾勒得那么清晰,散乱在鬓角的花发被火光照见了岁月的苦短和沧桑,使我无法描述内心那一刻的感受。我说,妈,你去一边坐吧,等老夭来添,母亲似乎有些失落,但又像个很听话的孩子,哦了一声,真的搬了把椅子坐到一边,去发她的呆了。
库区人民扶贫旧房改造政策,像一股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同意按政府统筹规划建房的,都会享有一笔不薄的改造资金。条件必须是:结构统一,布局美观,连成片区,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旧房改造资金刚一到位,全村正热火朝天地忙奠基,奠基日子不仅要拣个黄道吉日,而且全村人都得来放炮喝酒祝贺。这天正是我们家奠基,大家都来放炮祝贺。母亲看到乡亲来放炮,不与打招呼,听到炮声只顾捂住耳朵跑,紧缩向门角,乡亲们看到母亲这个样子就忍不住笑。去年年底老夭出嫁时,母亲还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松,总要说一番客套话,说得大家心里好热乎好欢喜。
村里习惯冬天办事。一是年近都回家乡,人多好办事。二是秋过粮仓蓄满。三是奔忙一年总会赚些小票好礼尚往来。尽管如此,但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大人们是怕过冬的。冬一来,礼送个不停。冬一来,赊的账该还了。冬一来年就近,要准备年货,为孩子们添新衣。年迈多病的老人咳嗽一声紧似一声。
同时,冬又是他们靠紧乡情的好季节。秋过,他们终于可闲暇一阵子,串门的日子就多,围坐火炉旁尽情地聊,可把冬夜慢慢聊暖,聊到鸡啼方知色晚。大人们曾经就是这样举着精神的火把度过漫漫长夜。那一代人没有丰厚的物质年,只有乡情的暖冬。
常常是一场铺天盖地的雪说下就下,从来没的商量。下得好亮堂,好热闹,好温暖。把一些人、一些山、河流、房子,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那些枝干、裂缝、线条、绒毛、哈气都是那么地清晰,像扩大镜中的特写。怪不得雪会恋上冬天。
孩子最喜欢冬天。一年中最隆重的春节在冬天,接踵而至的小节,元旦、小年、腊八节、元宵节也在冬天。加之喜事连绵,炮声不断。喜事时可看一场露天电影或台戏,尽管没有保暖靴和羽绒服,冻得牙齿咯咯响也乐意。看哭嫁和红红的嫁妆,还有耍猴戏、皮影戏、玩龙灯、演杂技。可听到响彻天空的锣鼓鞭炮声,挑货郎越来越多,糖果香越来越浓。
母亲炒得一手好菜,人也长得伶俐,村里人办事自是少不了母亲的正厨位。每到母亲在炒菜时,我们姊妹几个就■地靠近相吃。大锅炖肉香、煎鱼香、炒米粉香,总之,每一道菜都会散发出那个年代特有的香味,香味弥漫整个乡村上空,勾引得人直咽口水。母亲看到我们相吃,急得直跺脚撵我们走。母亲一生要志气,再穷都得让六个儿女梳洗干净得体出门,再穷也不许孩子在外相吃,让人笑话。有时见我们不走,实在没办法了,只有一人喂一小口炒米粉打发走,其实母亲心里是极难过的。那个情景让我们记了几十年,那一小口炒米粉也香了几十年。
每到逢年过节,母亲会想尽办法多做几个好吃的菜,菜一出锅,知道我们馋得不行,就会让我们先尝一口,问好吃不,我们直点头,母亲笑了,嘴角和眼睛全是爱意。她炒菜从没有尝的习惯,每一种作料点得很准,火候把握到位,经她手炒出的菜,咸淡相宜,香浓味醇。菜一端上桌,很快吃光,母亲最后来收拾“残局”。后来条件好了,已不缺吃穿,母亲还是这种谦让不上桌的习惯。
堂屋的碗盆一轮轮退到厨房,我一次次将炒好的菜盛满让人端向堂屋,母亲像个孩子傻傻地痴痴地相着,目不转睛,直到最后一道菜时,母亲突然冒出一句,好吃吗?还咽了口水,我這才想起母亲一定是饿了。我只顾忙,忘了委琐一旁的母亲。我赶紧将最后一道菜匀出小半碗,母亲接过只顾往嘴塞,一副好饿好馋好可怜的样子。老夭盯着母亲,又是一阵咯咯大笑。我的眼泪溢出眼眶。
老夭在家最小,一贯被家人宠爱着,没受过什么苦,小时候一些事,她根本没记忆。
我不仅记得,而且特别怀念那些年乡村的冬天。天空静谧高远。炊烟温暖绵长。纯净干冽的空气里有一点香味满村人都闻得到,有时是牛屎猪粪味。风声、雪声、水流声、枯枝断裂声、树叶摩擦声都是那么清晰。
那些贫穷、苦难、寒冷、饥饿不会再有。那些苦苦的等,傻傻的爱不会再有。那些穷苦、憨厚、勤劳、木讷、善良得让人心痛的人,仿佛都是在那些寒冷枯寂的冬天逐渐走远。
年复年。endprint
冬不再是寒冷苦难,已成了母亲们必备的丰裕的粮仓。只等着孩子们回。
冬到来时,一切都在近了。向年,向家,向父母,向春。大地开始将万物抱得更紧。
母亲坐在那里只管发呆,似乎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也不管鸡蛋攒了多少个,年糕有没有打,年猪有没有宰,她北京的儿子有没有回。看到母亲这个样子,感觉比那些年月的寒冬还要难过。
感受雪
这连绵的雨和阴霾,若不来一场雪的洗礼,看样子,老天是不会给好脸色了。
当春迟迟不来,有了雪的牵引和饯行,春就到了。
雪本身并不凌厉暴虐,很温柔,很温暖。雪踩莲步,舞动轻盈的腰肢,一路箫声吹向纯粹的静谧。雪抱紧空旷的枝丫,抱紧沉默的大地,等于抱住希望。
无情的是风、黑夜和零下几度的冰凌。它们会趁机而入,将冷拼命发酵,让雪顶当罪孽。那又是谁玷污了雪呢?这没有说法,又似乎有。
雪一遇上太陽,内心柔软得化了。雪没想到太阳是这样的博大与温暖。这是雪最大的感动。感天动地。
紧握手中,就是最爱吗?雪没有相信,当然不会轻易被你捏住。所以我喜欢雪一样的女孩子,雪一样的女孩子总是被人记得深刻。
都说雪是六角形的,或者像鹅毛、棉花、白天鹅,都可以。但这只是惯常的想象。雪的样子,很多,难以描述,但可确定,她们都具仙气。
同流合污的,永远是具有野心的人类。雪不会脏了你,也不同流,不管走到哪里,雪都是一次透彻身心的洗礼。
北方人比南方人要幸运。仍能看到一场雪的整个过程。一冬都在与雪对话。经得起一场雪的审视。珠穆朗玛峰的雪,天山的雪,都成了人类永不凋谢的灵魂海拔。
在南方,受环境和人类影响,雪也变得金贵。很难见到一场雪。从春天盼到冬天,那些关于雪的美和故事都在记忆和梦里。
南方的小城,突然有人喊下雪啦!这座小城开始热闹激动起来。如果是几片小鹅毛,刚一落地,眨眼就不见了,像一道闪电,一场梦。如果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雪,足够这座小城人激动,因为比起大都市,小城人闲情要多。无论怎样,都得抽些时间与雪来一场心灵的会晤。现在人,什么没见过,一切都司空见惯了,腻了,平了,乏了,唯渴望这难得的一场“惊世骇俗”的美的心跳。全然不觉得冷,更没有畏惧。可当花开,可当绵床和沙滩样玩耍。几岁孩童都知拿手机抢拍或与合影,发个微信圈。他们到底想拿雪怎样呢?谁也不知。反正一切都来得那么欢喜,那么自然。
雪要来时,不会告诉任何人。有时是叩响夜的门,有时是暗示风,或许告诉过一棵树,和地头孤独的石头。就这样,倔强地把天空打开了。
每一粒雪都是独立的,都是一次自我完善和内在的芬芳。每一粒雪都有自己的样子,自己的想法,从那么远的路程一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为了共同的目标,省去了她们许多美丽的名字,到最后,就叫一片,一地,满山遍野,以至简约到一个字,雪!
大地真正的情人不是花朵,而是雪!是一场全身心的,透彻肺腑的爱!许多漂亮的花曾对大地春情荡漾过,拥抱过,歌过舞过,山盟海誓过,到头来都经不起一场寒风的考验。唯这雪,越冷越灿烂,越冷越纯洁,越冷越抱紧。能想象出雪到来大地那一刻的欢欣与颤抖,拥抱时的热烈与激动。
春冬之隔,阴阳之隔,天地之隔,一场多么漫长的爱的征旅!
雪来到钢筋水泥的大都市,这里的人只顾忙碌,雪刚一落地就被车辆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皮鞋、车辆、水泥路,将雪直往硬里磕,往死里挤。一场声势浩大的花开就这样无路可走。被人铲弃一边,被人冷漠,终究没找到一个可说话的人。连一棵草都找不到。因为这是陌生的城市。
雪真正的美是在乡村。在那里能找到最安静最祥和的家。田野、瓦片、河流、树叶、枝丫、小路都是她们可抵达的地方。那里有她们的母语,有炊烟,有最真实的咳嗽和疼痛。
雪被远山衔月一样含在嘴里。雪给每棵树每颗石头和草一个大大的拥抱。雪云朵一样栖息在树梢,静谧的山林更静。
冬天到来,一切都在憧憬。光秃的枝丫梦见一朵一朵的梅花。柏树梦见细碎的李花。大片叶子树梦见白荷花。松针梦见菊瓣。一朵一朵,一簇一簇,一片一片。有松鼠蹦跳,树不语。乡村就是这样喜欢雪和雪对话的。
责任编辑 韦健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