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将超越互联网
2018-03-02荣智慧
荣智慧
互联网时代,一个行业从兴起到爆发,所需时间越来越短。比如短视频的兴起,从PAPI酱走红开始,各大平台爆发式增长只用了1-2年的时间。
最近,抓娃娃、吃鸡以及小游戏“跳一跳”,从出现到成为爆款,只需一个月、几周甚至是几天时间。而且,玩法越来越多,形态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互联网的新路向、分析“真创新”与“伪风口”变得迫在眉睫。
日前,《南风窗》专访了魏武挥,他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也是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长期关注媒体和内容创业领域。他认为,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发展的良性趋势,也要看到物联网的新机会。
Q& A N-南风窗W-魏武挥
垄断不是问题
N:我最近看到一篇怀念周鸿祎的文章,就是说现在互联网正在走向寡头化,缺少生机勃勃的搅局者。你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W:周鸿祎也没有颠覆原来的市场格局。像移动互联网是2008年起步,2008年全球手机的数据流量,超过了通讯流量,这就意味着大家不只是用手机打电话,也用来上网。2009年iPhone3s推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所以我们一般都把2008-2009年称作移动互联网的原点。
2009年,新浪微博开放注册。微博一开始就横跨桌面和移动,2012年走下坡路,然后微信崛起,走到今天,之后是什么?我觉得后面不会再有巨无霸式的应用。也就是说,如果智能手机依然处于人类生活的中心位置,那么微信不会变。
每个互联网时代都有它的巨头,中国的第一代是“浪狐易”,新浪、搜狐、网易,第二代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就是中国的两代互联网浪潮代表。而且现在移动互联网人口7-8亿,十个网民有九个移动互联网使用者。
N:寡头化的互联网格局,会给互联网创业、创新带来什么影响?
W:巨头都是这样干的,包括国外的Facebook啊苹果啊。你做得好,我也做,因为我有流量,一下子就可以把你打死。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我是马云、马化腾的话,出来一个新产品,十年前我copy它,十年后我投资它,因为我有钱,而且是超级有钱。
还有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没了,自己做太慢了,投资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对于创业者来说,一个是镇压,一个招安,但大部分都会选择招安。
我认为垄断真的不是问题,因为经过市场竞争的垄断没有问题。
别担心人变笨
N:你如何评价互联网的“上半场”?
W:趋向是良性的。比如智能硬件,是越来越便宜的。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中国人口上网的场景就是家里、学校、网吧,比如门口这个保安,以前只能去网吧,现在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上网。比如,之前我们常说数字鸿沟,上网的人会比不上网的人懂得更多,更有竞争力,这是一个正面的反应,包括5G技术即将应用,数据资费也在下降。
N:你说的数字鸿沟,也有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互联网的资讯代替传统媒体,实际并没有让人变得更聪明,网民们也只是在被动接受大量的垃圾信息。
W:上百年来这种声音一直都有,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发生过有组织地砸机器的事情。我认为这种焦虑不值得一驳。我们有了洗衣机、冰箱、电视机,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差了吗?当然我承认,现在把人扔到原始森林里,活不过一天,比起自己的祖宗,自然适应能力确实下降了,但这反而是一种进步。
下半场,不是互联网
N:這两年人工智能特别火,这项技术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前景?
W: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互联网是处理信息的,人工智能更看重线下的、实体的东西。比如我们刚刚投了一家发卫星的公司,可以做到1箭10星,就是1个火箭搭载10颗卫星,当然不一定能全部部署,美国人也只能一次部署40%-60%,这其实是物联网的东西。比如有一颗卫星就是ofo买的,2000万,它用来和自行车进行通讯,判断自行车的位置。
人工智能其实也看你怎么理解,AI不仅仅是阿尔法狗。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它们挑战人类,有些工作岗位也会被替换掉,我很早以前就说“大规模业余化”,像微信公众号,谁都可以写东西,像拍照,原来摄影师是个专业工种,但是现在记者出去采访也可以自己拿着手机拍。工具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的门槛,所以说我们的失业的威胁来自“大规模业余化”,是人在抢人的工作。而且“大规模业余化”没有创造新的工作,而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新的工作。1994年就有互联网,但是没有产品经理,这是新时代的新的工作岗位。
N:除了人工智能,你认为还有什么样的技术性机会?
W:硅谷很多年都在搞基因啊,太空啊,深海啊。
我认为所谓的“下半场”不是互联网。就像美国人,什么移动支付,他们不跟你玩这个。2015年我去硅谷,发现美国人玩的都是我们看不到的:人工智能,深海技术,太空,基因,后来阿尔法狗我们看到了,一下就火了,其实人家做了很多年。
比如有个公司做火箭。我们无论是看电影、看科幻小说,还是现实,永远看到的都是三级火箭,第一级燃烧,掉下来,然后第二级再燃烧,再掉下来,一直烧完三级。但是他们设计的这个火箭不用抛弃,就一个发动机,自己可以多次点火。
比如还有个公司,就做太空服,把50000美金的成本压到5000美金。还有公司在太空种庄稼。我看要不了多少时间,没人会谈互联网+,大家都要谈太空+。
我们有时会混淆程序员和工程师,互联网不太需要工程师。互联网是无论你的硬件什么样,你的数据协议是一样,我们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提供什么应用,程序员解决的是应用问题,这个用户天然设定都能使用应用。但是工程师不是,工程师解决的是终端和服务器能不能连在一起,能不能用。endprint
现在程序员数量是工程师的十倍。物联网的发展瓶颈也是这方面人才太少。我们即将迎来工程师的时代,然后就看我们将来能不能把所有硬件整合起来通讯,把这些通讯搞定,接下来就是应用问题。
N:硅谷还有工程师创造了一个“未来之路”的宗教,树立一个人工智能的神。
W:硅谷是有一些神棍的,当然说人工智能好不好,这是一个道德判断。道德是根据时代变化的,过了1000年以后,道德这东西没法预测,现在也没有办法理解。
有人发明了一种技术,安装上义肢,时速40码,你装不装?脑袋里装个芯片,你什么都能记住了,你装不装?人工智能有2条路径:机器人类化,人类机器化。
《黑镜》最新一季,讲的是一个宅男在公司经常被欺负,他偷了一点同事们的DNA,放进一款游戏里面,把这些人复制出来,他在游戏里虐这些人,手段非常残忍。结局里,那些被复制出来的人把这个宅男困死在游戏里,豆瓣上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happy ending,我觉得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伤害真正的人。
人的定义和意义,未来不好想了,但是肯定会发生变化。这也像古希腊的诡辩学题目,换一条胳膊,换一条腿,你还是原来的你吗?
大数据和“地域歧视”
N: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数据导向的是计划经济,你怎么看?
W:这种批评我也看到过,特别是关于共享单车的,说造成大量的浪费,要有人来管。实际计划经济不是做计划,美国经济不做计划吗?哪一个国家都有计划。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不许竞争,你干这个,我干那个,你干这个我就不让别人干这个。
大数据不会导致计划经济,大数据导致的是歧视。上海有家银行,不给某省人贷款,这个省的人普遍坏账率高。你问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大数据不提供因果关系,只提供相关性。
N:大数据成本也很高,特别是深度学习,需要人工来分类标签。
W:你说的分类很重要。深度学习呢,有分类的一块,也有聚类。我知道一堆水果,三个筐,分开三种水果,现有苹果香蕉橙子标签,后分水果。但是聚类呢,就是根据三种水果的特征,先分出来三个筐,然后再给筐贴标签,如果再有第四种水果,可以再添加一个筐。标签也可以不叫苹果香蕉橙子,叫123也一样。
舆论上有对大数据的误解,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筛到Excel里都是数据库。大数据是非结构的数据,利用有两种方法:结构化,分类;没概念,没标签,根据共同性归类。聚类就是跳过了标签的设置,深度学习主要是聚类。
分配还是创造财富?
N:互联网带来的社会争议一直不断曝光,像现金贷、相亲软件的欺骗等等,这么多人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互联网身上,互联网能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
W:这些问题并不是互联网造成的,这是一直以来都有的。互联网也真正地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就像坐飞机你在手机上值机的事情,可能你说不选座位也可以的嘛,但是它也实实在在提供了便捷。
针对这个问题,要回答的是根本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互联网有没有创造新的财富?第二个是,互联网有没有重新分配财富、机会、资源?这种重新分配,是不是合理?
互联网创造了新的机会和财富。没有搜索引擎,你知道图书馆找东西多累吗?我母亲在《解放日报》工作,他们有资料馆,几十个做剪报的人,每天都要把同一件事情的新闻都剪下来贴在一起。当一个研究者,找这些东西也同样非常辛苦。有了互联网,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了。
我1991年上大学,1993年想留学,那时候寄航空信,寄过来一个月,学校寄过来一个手册,再写信,又一个月。人们都说“家书抵万金”,要那个仪式感,但是家人的信息重要还是这封信走三个月重要?这是“买椟还珠”。
互联网也调配了资源,就像快递业,清退“低端人口”,马上城市的快递速度就降下来。互联网让他们找到了大城市的机会,通過低端产业改变后半生,如果改变不了自己,至少改变他的小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