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的教学实践
——以“童画名人章太炎”为例

2018-03-02林微燕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章太炎故居背景

林微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

一、正视绘画教学中创意低效和缺陷

对孩子美术素养的培养,很多人有学“传统”、走“正道”的心理要求,不管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儿童实际,总希望走一条能达到目标的“正路”。对儿童画的教学,学术上有过不少争论。20世纪70年代初美术教育家区纳斯提出:少儿美术应以学科为基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以严峻的训练来实现对儿童的美术教育,曾被许多教师所接受,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也有人认为,儿童学画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从点、线、面、形,到画面组合、调色,再到专门学素描石膏静物,想法可以理解。然而,对于儿童将来只要花很少精力就能做到的事没必要在儿童需要全面发展的时候花很多的精力去取得,那只会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育、生活经验的积累,儿童画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从简单到丰富、从单一到多样。丰富的变化,但画面仍然存在构图单一、素材匮乏、缺少想象力等问题。

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的教学策略

(一)围绕主题——选材

比赛活动的主题是“与名人一起成长”,主要是杭州历史名人章太炎为绘画对象来创作一幅儿童画,要通过人物和情景的创作来表现一个主题。学生每一幅作品主题表达得如何决定着这幅作品的成败。所以在指导学生作画时,让学生明白绘画不仅仅是单纯对人物的表现,更要让读者能通过作品体会到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被画面所感染产生联想等。在辅导以章太炎为主题的人物画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主题,充满想象,罗列了以下几个方法并且进行了尝试。

1.介绍创作对象基本信息,选好主题方向

首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看一系列的章太炎像,有半身像,也有全身像,让学生对章太炎有了最初的印象。然后对学生简单地介绍章太炎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年月、出生地和他的称号,让学生对章太炎有初步的了解,为他们指明方向。

2.游创作对象故居,激发创作欲望

我们原先是带领这批学生去观游章太炎故居,让他们现场感受一下章太炎当年生活的情景。但由于比赛活动时间较紧张,我们只选择了让学生观看网站上的章太炎故居。网站做的是三维立体的,相当精致。进入章太炎故居网站后你可以全方位看到太炎故居的全景,而且是随着鼠标的托动而走动的。进去之后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许是音乐的魅力,进入故居时伴随的音乐让听者能产生无穷的联想。进入章太炎故居,学生进入了一个浓浓的书香气息氛围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故居空间的转换也在不断地分散、扩展,一个个画面映入眼帘。观后,他们便有了很多的想法,而且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出来。这时我就给每人发一张小纸,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构思。

3.构思草绘主题,培养对画面的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介绍、讲述和观游,对自己的创作基本有了一定的方向和想法。他们基本能把自己的想法用画笔记录下来,但是在表现技法上和构图上还不太满意,于是我准备了一些历届的获奖作品让他们浏览一遍。同时我也对每幅画做了简单的评价,提出哪些是优点,我们是可以学的;哪些是缺点,我们是可以避免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画面的调整能力。

(二)凸显主题——突出主体

以人物为主体的儿童画往往都会有个聚集点,这个视觉聚焦点便是画面的中心点。构图中主体安排在靠近画面的中心点处,自然就凸显出形象的重要。这个方法学生在创作时大多能自觉运用。如学生作品《章氏毛笔》,作者画的章太炎在卖章式毛笔,他正在公园里拿着喇叭向路人召唤着。画中的章太炎位置接近中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是主角。

1.夸张放大——突出主体形象

为了使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主体形象在表现上可以适当夸张、放大。一般在视觉上习惯感知“大”的形象,给人一种亲近、真切、醒目的感觉。儿童都是夸张变形的高手,少儿将形象画大或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画大是很常见的。同时,除了单纯的主体放大,还可以根据主体形象的特征、动作、表情等进行夸张处理,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与典型化。就如学生作品《章氏毛笔》和《奋笔疾书》这两幅画,他们画的作品描绘了章太炎的两个不同生活场景,一个是拿着喇叭在对路人呼喊,这幅画是以章太炎卖章式毛笔为题材的;而《奋笔疾书》中的章太炎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很认真地在写字。他们都把章太炎的头和手进行了特定和夸张处理。《章氏毛笔》中的章太炎比路人大很多,而且他的头进行了夸张处理,让主体形象更加明显和突出。

2.丰富画面——突出表现主体

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矛盾”在视觉上发挥的作用。例如为了看得更清楚,在黑板上写白字,白板上写黑字;一片绿草中出现一朵红花,更加显眼;学生列队向右转,其中一人向左转,这时他就特别显眼。视觉的矛盾显现在对立、对比、冲突等方面。

(1)形象与背景在形式上的对比表现在主体与衬托主体物的大小、主体所占的位置(左右、高低、前后)、形状变化、颜色处理等方面。一般画中出现的特殊形象总会更显眼一些,在辅导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就提醒学生除了把主体画大,还有就是给主体上色,尽量跟边上的人物有区别,让他在群众中凸显出来。其中一小朋友擅长画卡通画,他的《穿越时空的章太炎》,整个画面都有浓厚的卡通色彩,他对主体和背景处理得非常卡通,画中主体人物高大,而且是彩色的,背景处理成单色,画面效果非常强烈,主体人物更加突出了。

有时“虚”化的背景能带来无尽的妙处。学生作品《我心中的名人》这张画,画面巧妙地虚化了主体,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更能产生“章太炎永远在我们的心中”的画面效果。这样的创作使欣赏者有创造性的想象空间,用一个“妙”字形容绝不为过。

(2)形象与背景在内容上的对立:在画面构成上常用矛盾、冲突、相互对立等手段。常用形式是开合、虚实、浓淡、干湿、藏露、疏密、聚散等。

“矛盾”的运用还体现在表现技法上。在绘画中经常用到的线描表现手法,如点、线、面对比式的拼接处理也充分体现着“矛盾”这一原则。如学生作品《穿越时空的章太炎》画面的背景是用线描画,主体人物用了彩笔上色。背景与主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张画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点、线、面理解为笔触。它们各自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各种形式之间的组合也形成了极强的视觉美感。

(三)丰富主题——装饰

1.纯粹背景装饰,形成画面美感

对于画面背景的处理有些是无意义的纯粹的装饰,为的就是达到画面形式美感的需要。如《章太炎先生》的构图只占一张纸的中间一块。当他画完拿给我看时,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张半成品,必须要加一些背景才算是完整的作品。考虑到他的画面形式单一,而且较集中,我便想到了就用线条或是块面来图背景,给了他建议后,他便加上了一些线条,而且用了一组暖色调的渐变色。这幅画完成后还是有一些装饰感的。用这样的方法画背景,要的就是纯粹的装饰。背景只是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让整幅画作看上去更加完整。

2.凸显主题的装饰,提升作品含义

有时背景可以起到提升作品含义的作用,如学生作品《往事》原先就是剪了两人人物和一张桌子,学生只是把剪下来的两个人物贴到一张红色底板的纸上,贴完之后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觉画面略显简单。于是我便想到了用其他材料加上去,贴到背景处。最终选择了一张报纸,单一的报纸也是太板了,不但没凸显出主体,而且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经琢磨,在剪的报纸上再涂一层褐色水粉颜料,让画面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能突出主体。这样一来既丰富了画面,又增加了画面的陈旧感,画面效果更能突出题目《往事》的含义了。如果画面看上去构图呆板、主体单一,那么为了丰富画面的效果可以在背景处添加跟主体有关的花纹。添了背景之后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指导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有很多想法,但是往往眼高手低,有时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当然,作为指导老师的我们也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在创作时都是不可避免的。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而不是拿笔就画就改。必须要结合画面去思考,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最后我想针对这次的指导谈一点自己的感受:绘画的方法或是技法是无限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这些方法,我自认为很合理,也很好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强加给学生,更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在作品的表现上要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

综上所述,通过选材、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教学手段,有效指导了孩子们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创作,刺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拓宽了孩子们的观察面,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辅导,美术教师更需要科学、创新的理念,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美的世界里自由探究,个性发展,全面成长。

[1]杨景芝.启迪儿童绘画[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陶琳瑾,傅宏.儿童艺术治疗[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章太炎故居背景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卫立煌故居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魂兮归来返故居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典范 章太炎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