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品德课程中加强学生体验学习的策略研究

2018-03-02奚稣俊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标品德儿童

奚稣俊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禹小学)

一、聚焦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新理念的深入推进,体验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引起众多的关注,将体验式教学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大势所趋。同时,课标也指出儿童要在实践中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但在具体实施上,不少老师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端。

(一)体验学习未落实

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仅以书本为依托,局限于课本、教材,少实践活动、交流讨论,以灌输、训导、讲述的教学方式代替学生实践体验、主观感受的现象依旧时常可见。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中并未产生一个内省、认同、学习、内化的过程,继而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体验感受。

(二)体验学习落实不到位

不少老师正在努力地摸索、实践体验式教学。但在教学中,往往因活动情境与体验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验效果不显著等因素,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二、概念界定

课标指出: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它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它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活动,让学习者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参与,以此获得个人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三、实践策略

(一)增强情感体验

品德课教育要对学生精神的构建、灵魂的塑造、人格的养成起作用,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我们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验,努力创设条件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他人奋斗的艰辛与幸福,从而真正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

1.找生活体验之源

课标指出,我们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而生活本身也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为品德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原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真实生活的资源,引导他们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感受,用情体会。

如:二年级上册《如果我是他》片段一:自己的伤心事

师:同学们,昨天奚老师让大家都画了你在学校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那么谁愿意来说一说呀?

师:这张是谁画的?

生:我。

追问:哪个是你呀?是怎么回事啊?

生:哭的那个是我,旁边的是我的同学。我们体育课上完回到教室时,我不小心踩到一颗小石头,摔倒了,连皮都擦破了,他们两个人不但不帮我,还一直笑我。

师:怪不得你会哭了。从你的表情看,你那么难过、伤心,你在想什么?

生:我当时很疼,他们不帮我,也不安慰我,反而还在那里笑我,因为本来我们是好朋友,我就更加难过了,所以哭了。(说着,她的眼睛似乎也红了)

师:要是我也遭遇这样的事,我也会难过到想哭的。

对于儿童而言,只有自己切身经历的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直击内心。利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经历的事,通过画画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忆当时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及真切感受,加深情感体验。由学生的伤心事迁移至体会别人遇到伤心事的感受,必然会带给学生心灵上的触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与人为善的情感,明白与人交往中要体谅他人的心情,达到德育的效果。正如课标所言,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2.创生活体验之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把文本变活,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体会道理,进而帮助学生内心自主性成长。生动有趣的情境,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探索不同的事物。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

如:二年级下册《社区的文明》片段一:

出示图片:车库门被堵了

师:有人说,人的心情可以用颜色来表示,那么黑色代表生气、愤怒,黄色代表纠结,灰色代表郁闷、无奈。如果你是车库的主人,你的心情怎么样?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会很生气……

师:你们家有过同样的经历吗?能来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生:我们总是要找保安,打电话给他们……

师:要是早上有点急事,结果车库门被堵住了,那肯定会……?

师:你要是车主,你会怎么办?

生:我打电话让他们来挪车。

要是经常这样,我会生气,吵架的。

找警察叔叔……

师:录音播放——车主的心声

小结:小区中车辆无序停放的行为,既让车主、住户们感到无奈,同时也增加了车辆刮擦事件发生的概率。整洁有序的环境,需要车主们有序地停放车辆。

品德课的教学要立足儿童生活,创设情境,触发学生情感,并不断深化,实现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感悟的内化并践行道德认知,实现知行统一,获得社会性发展。课中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车主的无奈,从而明白社区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讲文明、爱社区的欲望。

(二)开拓实践体验

品德课程教学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被动接受书本或教师传达的观点、结论,而要亲自参与思维过程,经历实践,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体悟道理。由此,教师不单单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而儿童也在更多动手动脑的亲身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1.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

我校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田野实践活动——“菜园”,主要由一、二年级的学生管理。我们根据四季,种植时令菜,数量不多,种类却很多,毛豆、苋菜、玉米、番茄等应有尽有。

我们的品德课也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活动。以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家来植树》为例,我们引导学生分小组,全程参与翻土、选种、播种、种植、观察等步骤,体验种植的过程,完成成长记录。

活动持续近1个月,学生在田园实践中亲身感受课本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乐趣,学习兴趣更浓厚,参与度更高,作业完成度也提升了。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春天的生机,还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责任感,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等道理,将德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教育的意义由此产生。

2.不断创新的课外拓展活动

为深化我校品德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拓展活动,并予以评价。评价以课标为依据,教材为蓝本,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对品德学习的兴趣、自信,感受快乐。我们主要从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结合教材与学情,制定课外拓展的项目与具体标准,以便实施。

以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第二课《进厨房》为例。

本次活动,侧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平时家里的饮食习惯,了解家人的饮食习惯、喜好,对合理饮食结构(包括奶类、蔬菜类、谷物类、水果类、脂糖类、肉鱼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安排。

学生和父母一起设计一天的菜谱,力求做到营养均衡。我们还在品德课上进行成果交流。学生发言异常踊跃,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我们在教学时,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校内外两部分实践活动出发,从而丰富他们的感受,加深体悟,引导儿童感受、热爱生活。

四、总结与反思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更为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品德教育细水长流,只有通过学生一次次亲历实际生活、丰富知识、情感、体验,才能有所感悟,进而内化,有实际效果,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转化为行为。

[1]叶步敏,林高明.警惕浮泛体验的陷阱:例谈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活动体验[J].中小学德育,2012(1).

[2]钱小晶.品德课堂与体验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5.

[3]孙春峰.参与体验模式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精彩[J].江西教育,2015.

猜你喜欢

课标品德儿童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选择题探析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