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圣公会室内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2018-03-02董金慧张爱莉DongJinhuiZhangAiliZhaoHa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期
关键词:室内环境教堂中华

■董金慧 张爱莉 赵 航 Dong Jinhui & Zhang Aili & Zhao Hang

(1.2.3.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000)

1 概况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旧名南沟沿)85号,在1907年由英籍的主教史嘉乐雇佣北京地区的工匠建造完成,当时阶段为华北地区建造最早、规模最宏伟的基督教堂。现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建筑的顶视图呈十字造型,屋顶的装饰风格为中国式的坡顶,顶部天窗及钟楼由两个八角亭组合而成。在2004年中华圣公会教堂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是文物建筑本体(图1)。

1.1 历史沿革

中华圣公会1912年成立,为华北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随着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由最先的礼拜场所逐步外包给私人,使用功能逐步演变成研究所、车间、仓库、文化宣传公司,教堂的原有功能和身份一步步被遗弃,文化历史信息一点点泯没,这对于一个优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遗存是极为不利的。

1.2 使用功能改变,室内环境改造

文革结束后,中华圣公会使用权归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所有,使用方式为仓库、车间等,对建筑本体造成巨大的伤害。1990-1999年间,建筑面临拆除等情况。于1997年,被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承租作为办公区域使用[1]。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经与电视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局商讨,对教堂室内环境进行了修缮和改造。一定程度上讲,塞翁公司对教堂的改造也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比如在教堂室内增设卫生间;在圣坛和翼室剙建楼梯和阁楼等等。

2010年至2017年初,教堂由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租用,未来由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承租。目前对于教堂的使用与修复计划仍在讨论之中(图2)。

2 现状分析

现今中华圣公会教堂已经失去了原有教堂的功能,处于因循自守的状态。建筑室内环境虽未发生结构性变化,但因政治、经济、分配和外包等原因使室内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年久失修的缘故,大片墙皮脱落开裂,木地板因积水腐化已出现轻微下沉的现象,木柱基座受损严重。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室内历史环境,处于这种人为破坏和自然衰败的尴尬境地,是急需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更新设计方案的。

2.1 现场勘查

中华圣公会教堂处在一个相当闭塞的区域,周边入口封闭,致使其地理位置极为隐蔽。经过摸排走访,附近居民对中华圣公会教堂认知度并不高,几经询问才确定其具体位置。可见中华圣公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地位正在逐渐下降,其关联的政治文化背景也逐步移出人们视线,教堂传教功能衰退,教堂建筑正在丧失其地标性。

长此以往,中华圣公会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更新,对遗存的历史信息和价值的保护也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遗产保护和更新计划的开展。

2.2 室内环境现状

此次主要围绕中华圣公会教堂室内建筑材料的破损程度展开调研。通过现场拍照、取样,确定材料破损部位,测量破损尺寸等环节,详实记录现场破损信息(图3)。

经统计:墙面裂缝破损大小一般为50-60公分,木基柱表面破损大小为4-6公分,基柱裂缝长度在30-40公分不等。

调研发现室内大面积墙皮脱落;木地板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潮和虫蛀,地板外饰面存在大量破损、开裂现象,大面积已漏出原有木材;测量对比,局部地面因返潮已经出现下陷情况。

彩色玻璃窗因年久失修,彩色玻璃已不复存在,已被现代透明玻璃取代,窗框已老旧不堪。正门、旁侧开门破损严重;部分基柱表面被钉子孔和人为涂抹破坏,局部小空间的存在电线杂乱缠、垃圾众多,整个室内环境基本面目全非(图4)。

3 室内环境艺术构成

教堂室内环境主体为木质构架,中厅高于两边侧廊,敦厚坚固的券柱结构,配上高侧窗的采光,牢不可破彰显教会权威。顶部采用弧形穹顶的样式,动感的勾勒出一派庄严又典雅的氛围。室内主光源来自侧面开窗和置于顶部的穹顶,幽暗的光线,给人肃穆感及压迫感,营造出一种神秘庄重的宗教氛围,光线透过玻璃窗及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巧妙的在教堂内部形成庄重绚丽的景象(图5)。

3.1 室内空间形态

室内空间呈现较强的连续性和导向性,独有的木质结构形成独一无二的共享空间,对称性的空间形式,比例尺寸相互协调,空间结构组合错落有致,既丰富多变又富有节奏,达到空间配比平衡。空间利用木框架分割,在原空间中运用象征性手法限定出灰空间,既实现空间的二次限定又丰富空间层次,水平方向上使用垂直装饰元素交错配置,形成水平方向上的穿插错落,空间中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彰显空间的形态美感。

3.2 室内空间布局

从顶部看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是拉丁十字形,室内空间从前到后分别是中殿、侧廊、翼廊、圣坛和后殿。其中中殿与侧廊之间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长两个开间,其中南北为六开间。木柱分隔了中殿与侧廊, 木柱之间挂落装饰,屋顶利用柱上框架支撑, 硬山式的中国传统屋檐造顶[2]。

3.3 室内的材质与色彩

室内选择了不同的饰面材,立面材质为石灰砖墙,局部粉刷涂料,外侧加一米高木质墙围;中间木质柱子下方配有石材基柱;二层两侧开窗,窗框为木质材料,配有玻璃;墙体结构为石质材料;地板为棕红色实木复合材质。室内颜色整体较典雅轻盈,较多的运用原有木材颜色并结合墙面灰蓝色和地板棕红色,色彩配比和谐。

3.4 室内光环境

室内光环境整体统一。光环境的组成分为自然光和室内灯光。自然光通过窗户和穹顶进入室内,室内光为射灯,射灯排布均匀。白天时刻,如没有特殊需要,基本依靠天光就能够满足室内照明需要,夜晚依靠室内射灯补充照明环境,以形成良好的室内光环境。

3.5 室内装饰艺术

中华圣公会教堂的装饰既没有追求形式上的华而不实,也不一味地降低行业标准,而是依照朴实可控的原则,依据当时社会经济和技术、空间用途性质、投资状况等条件,理性地定位中华圣公会室内装饰[3]。

室内中间最高处建有哥特构件式八角井架结构的穹顶;二层建有木质围栏装饰;每个条形横匾都搭配柱间挂落及梅竹纹雀替的装饰纹样,既古典又意义深远(图6)。

4 中华圣公会室内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

4.1 中华圣公会室内环境保护策略

中华圣公会教堂作为全国性质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文化价值。因其修复难度大,各种因素复杂多变[4],因此不能仅仅依照文物保护级别确定相对应的保护策略,而应以建筑遗产价值评估的方法为依据,相对客观地评估出中华圣公会教堂建筑室内历史环境整体价值的高低。保护策略的制定,修复模式的确立、用材的择取和构造的方法都应以历史照片和相关文献史料为根基,围绕建筑测绘实录展开保护。此次保护策略建立在现状调研分析和历史资料考究的基础上[5],依照北京建筑遗产室内环境装修的艺术样式,考量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建筑工艺水准等的影响分子,准确合理的提出对中华圣公会教堂室内历史环境的保护策略。

4.2 中华圣公会室内环境更新设计策略

对中华圣公会更新设计策略,是对其历史风貌在建筑上重现,采用零干预的更新设计模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的原有状态。在更新设计中以历史实貌为标准,恢复教堂原有的彩色玻璃窗样式,木质地面,破损墙面。更新设计中所涉及的材料应用,在色彩上应与原有色调保持一致,最小限度地影响现有材料状态,新并入的材料与原有材料保持一定的区分度,做到远看新旧如一,近看新旧有别。

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考虑在教堂内部增设图书馆、小型博物馆等静态功能空间,一定程度上利用历史原有结构部件,安插组合新的功能空间,适当并入部分独立书架和展柜。在原有空间及形态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遵循可逆的设计原则,恢复现有古建筑礼拜和参观展览的功能。

5 策略实践

5.1 功能定位

历史以来,教堂作为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和礼拜的场所。其型制应宗教需求应运而生,伴随宗教发展而不断地演进[6]。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堂早已超越宗教范围的意义,成为更多人精神圣地的象征[7]。教堂建筑之美,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更新设计方案充分尊重保护建筑原貌,如何较好的与教堂功能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教堂内增设图书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浓浓的古典风格洋溢在书店的每一个角落,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图7)。

5.2 功能空间的重构与再塑造

新需求与旧建筑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8]。增设教堂图书馆创意的提出,其目的是为本地居民创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场所,满足人们阅读休闲的需求,把教堂低频的场所上升为较高频的场所,增加教堂的流量,能够对中华圣公会教堂起到恰到好处的宣传作用。一定意义上考究,如使教堂兼备读书、礼拜功能,能够延古续今,新旧共生。

5.3 更新设计方案

室内空间的更新设计最大限度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保留原有空间结构,并对原有结构材料进行加固和修复,材料更新修复尽可能使用传统材料,选择与环境色彩相协调的涂料,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最小限度干预原有建筑室内环境结构和材料。更新修复中做到远看浑然一体,近看泾渭分明。

经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研读与分析,在更新设计中恢复教堂原有的彩色玻璃窗,地面墙面经过维修也基本恢复其原有状态(图8)。

本次室内更新设计遵循可逆的原则。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把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到历史建筑之中,取其精华,找到合理的更新设计模式[9]。如果未来出于对建筑保护需要,可将这些新并入的书柜拆除,基本不会对历史建筑室内空间造成影响和破坏,保障建筑依旧处于原有状态。

6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华圣公会教堂的保护如仍旧未采取相应的措施,长此以往,势必对建筑本体的保护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遗存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其他相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比如:室内环境艺术构成分析、室内环境保护策略、室内环境更新设计策略等。其中更新设计方案还可以根据专家的意见和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从而进一步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遗存提供更好的方式和方法。

(责任编辑:张 杨)

[1]杨柳.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北京近代基督教建筑演变与更新[J].北京规划建设,2016,(03):141-146.

[2]徐卉.史嘉乐与北京圣公会救主堂建筑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3]刘瑞.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探讨[J].艺术教育,2011,(06):30-31.

[4]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6):12-26.

[5]张爱莉.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

[6]张厚斌.教堂的起源及演进[M].重庆: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

[7]冼宁,倪东舒.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0):112-113.

[8]冼宁,鞠旻琛.中国古建筑语言的语法构成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98-99.

[9]宋宇豪,杨绍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24-25.

猜你喜欢

室内环境教堂中华
软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多肉植物垂直绿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探究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室内环境下移动机器人三维视觉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