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绘千里 追日而行
——访著名画家靳文艺

2018-03-02刘晓旭

健康之友 2018年3期
关键词:宋庄乌海读万卷书

⊙文/本刊记者 刘晓旭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那么中国水墨画就是“表现”的艺术。水墨画并不只是宣纸上的点染勾勒,它是要表现“气韵”“境界”,意、识、灵齐备,诗、书、画一体,诗为画之意,书为画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画面之外,可留思想,这也是判断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下的实质所在。

为了更加了解国画的价值,记者来到了北京宋庄国防艺术区,有幸见到了有“宋庄国画第一人”之称的国画大师——靳文艺老师,靳文艺现为中国宋庄国画院副院长;荣宝斋画院范扬工作室的助理导师。他有着非同常人的人生经历,用他的话说总结为“水墨有缘,水墨有约”。

结缘水墨,读万卷书

胡杨林中 48cmx93cm 2017年 写生

胡杨有泪不轻弹 70cmx138cm 2017年 写生

靳文艺祖籍山西,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黄河之滨乌海,乌海是一座煤城,大约在1972年,乌海当地有一种把玻璃画作为室内装饰的风气,这一风气成就了一门产业,有人从河北雄县农村找来了一个叫胡蔚桥的人,工厂的人想让胡蔚桥在玻璃上画画。胡蔚桥说:“我只会在宣纸上画画,不会在玻璃上画画。”因为不会在玻璃上画画,厂方不付胡蔚桥返程的路费,为了挣一笔路费,胡蔚桥不得已在乌海办了一个短期的美术培训班。当时,不想画画,也不会画画的靳文艺就成了这个美术培训班的学员。

靳文艺回忆说:“当时交一笔学费不是为了学画,而是出于善心或者同情,为胡先生返乡尽一点绵薄之力。没想到先生是一个极认真的人,凡交钱者,必做作业,交钱不学者,钱必退回。”这样,短短的培训,竟培养滋润了靳文艺的艺术心灵。靳文艺的每次作业都能得到胡蔚桥的充分肯定,并预言靳文艺一定会在艺术上有一番成就。胡蔚桥曾教导靳文艺,“你一定要切记,作为一个画家,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一穷究画理画法,上下千年,了然于胸,方能一步一个境界,层层无穷,蔚成大观。”

太平山上白云泉 48cmx48cm

胡蔚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良训,使靳文艺终生受益匪浅。靳文艺于1974年入内蒙古师大美术系学习,开始了他艺术的起飞时期。靳文艺告诉记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陪伴了我整个艺术生涯,直到现在我闲暇的时候还是会翻阅各种文学艺术的书籍、期刊和杂志,这甚至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阅尽黄河,行万里路

大学时光总是太短,靳文艺毕业后回到了久违的乌海,回到乌海后的靳文艺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艺术方向,当时决心创作自然界奇山异水的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家门前的母亲河——黄河,“我是在黄河边长大的,可以说我的血液里流淌着黄河的河水,我的骨骼里沉淀着黄河的泥沙。”靳文艺自豪地说道。黄河,这条浩瀚的历史长河满载着人们数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奔流至今,滚滚浪花记载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过往,向人们讲述着无数值得回味与探究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条蔚为壮观的长河,又有谁真正的了解它的全部面貌呢?靳文艺当时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亲自走完整条黄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一生一定要有一次远游,我要沿着黄河追着太阳前行。”靳文艺激动的告诉记者。

1982年7月靳文艺开始了他徒步黄河考察写生的壮举,他是美术界徒步考察黄河的第一人,1983年在壶口写生掉入河中险些遇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靳文艺在途中有幸遇苏天赐先生,深获赏识并结下情谊,靳文艺回忆道:“当年很少有人理解我的这种行为,很多人觉得我精神有问题,但当时远游黄河的想法就像火山喷发一样汹涌,沿着黄河追赶着太阳前行,感觉每向前走进一步都离太阳更近一步。”靳文艺的这一次远游足足走了一年零两个月,靳文艺感慨道,“我曾经无数次幻想我走到黄河的尽头,追赶上太阳会是多么的激动,但当我站在海边,看着在海面上离我那么遥远的太阳,前所未有的失望包围了我,那时我才真正的意识到,追日而行是永无止境的,我要用一生来追逐太阳,甚至最终融化在太阳之下,艺术也是一样,它是没有尽头的,它值得我用一生来追求。”

1984年靳文艺得到苏天赐的力荐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水墨画研修生,得到刘海粟、陈大羽、王孟奇诸先生的指导,同时又入南艺全国艺术院校美术理论助教研修班兼修美术理论,系统的研修中外美术史、美学史、艺术理论、中国画画论,得到刘汝醴、林树中、周积寅、阮荣春、陈孝信诸先生的亲授。名校熔铸,名师亲炙,为靳文艺日后在艺术界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毕业后的靳文艺先后当过美术教师、教务处主任、书画院首任院长,组织策划过多次大型书画展。画艺精进,事业辉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但是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毅然两次申请辞去乌海市书画院院长职务,这是个令无数人企羡的职位,但在靳文艺看来,人世间一切富贵荣华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比起艺术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艺术才是长青之树,才是永恒的事业,才是割舍不得的生命之根。

2006年靳文艺进入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画家书法班研修,2007年又入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精研山水,2008年继续留在范扬工作室课题班深造,一次次的在艺术的大烘炉陶洗冶炼,其笔墨正走向大成之境。

挽天上黄河,绘笔底惊涛

靳文艺认为,从事水墨艺术是一种缘分,一种约定。艺术家们要抱团打拼,不能孤守、排挤,独自创作不仅是在重复古人的艺术也是在重复自己过去的道路。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只有站在巨人的肩头互相扶持才能真正的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一理念,靳文艺与友人策划创立了宋庄国画院,任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画院纷繁杂乱的事务并没有使靳文艺停止自己艺术创作的脚步,自2012年起,靳文艺每年都会亲自去往黄河沿线考察写生至少一个月。靳文艺说,“我每年都会去黄河沿线考察写生收集素材,虽然这条路我来过很多次,但每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靳文艺其人,有御风驾浪之勇,其画,有御风驾浪之势,站立在他那些描绘黄河雄伟壮观的巨作面前,一股雄健之美、雄壮之美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他的画构图大开大合,无不予人一种“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恢弘气势,然而外放而内蕴,雄强而不粗野。靳文艺作品中的《黄河万古流》《大河东去》都是描写黄河的扛鼎之作,但气象各异。《不尽黄河滚滚来》《虎啸龙嚎》则是突出表现黄河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摧山裂岸的磅礴气派。如果不是他亲自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黄河,仅凭想象是无法将黄河描绘得如此有骨有肉、有血有脉,也无法表达得如此生动鲜活、动人心魄。靳文艺用他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成果再次证明了实践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画学历程。

猜你喜欢

宋庄乌海读万卷书
乌海湖库区河床裸露监测分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北京宋庄(诗歌)
包银高速铁路引入乌海地区方案研究
宋庄的宿命
全家过年抢红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出何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转体与重建”
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