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中速写

2018-03-02张守仁李欣荣

中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生生动物种

张守仁/文 李欣荣/评

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

空中,叠翠千丈,遮荫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着众多伙伴。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低层杂草繁密。荫翳处蕨类葳蕤,卧倒的枯树上覆盖着苔藓,又有小树从苔藓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绞杀植物盘绕于树干。大蚜趴伏在枝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飞翔。猴子在树冠摘果。孔雀在泉边开屏。野蜂在花丛中采蜜。蚁群在腐殖质上蠕动。这里蚊蚋成阵。蚂蚱跳跃。长虫在拥挤的空间里扭曲穿行。林间流泻着婉丽的鸟鸣。更有山溪潺潺,叶丛滴翠。幽暗的草丛中,兰花放出馨香,海芋叶旁,龙舌兰伸出锐利的绿剑。开放红白花朵的茑萝,在枯枝上攀缘盘旋。阔叶下的蛛网上缀着露珠。蜗牛驮着贝壳在湿地上爬行。远处林边大象甩动长鼻,悠然踱步。层林之上,鹞鹰在蓝天里滑翔,用它那对犀利的眼睛,窥伺着下界的猎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随便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一头走兽,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啊,那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须知每一物种要经过多少万年的演变、适应、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

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显得相形见绌。万千物种在这里多层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争。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竞天择,各司其职。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如果上帝偏爱某一物种,要求纯粹、划一,这无异于毁灭某一物种自身。在这里,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它们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发生亿万次的新陈代谢。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萎,都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演替。这里有最美妙的天籁,这里有最丰富的色彩,这里有最生动的形象。而当暴风袭来,林海枝舞叶涌,俯仰起伏,万千树干就是万千根摇曳的琴弦,弹奏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云雾涌来,一切淹没在白茫茫的浪涛之下,变成一片摇摆晃动的海底森林;但当热带雨倾泻过后,太阳重又照耀,亿万叶片上的水珠,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哦,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复杂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种不分段、头绪有点混乱的文字,才能充分表达出杂乱成一个板块的整体感受。且让我以身边潮湿的树墩当书桌,迅速记下这篇即兴式的短文……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解 读】速写,本是绘画术语,指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即用简练的线条在短时间内扼要地画出人和物体的动态或静态形象。移用在文学创作中,既指一种篇幅短小、文笔简练生动,扼要描写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的情况的文体,也指用概括有力的笔墨描写人物或生活场景的表现手法。本文速写的对象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篇幅自然是短小的,那么它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呢?它的简练、生动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作者在迅速地交代观察的立足点——“这里”、观察的范围——“方面百里”和观察的对象——“原始森林”后,就具体展现森林中的各物类的生存状态,并引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文章也由此分为描写和议论两个部分。描写为议论服务,议论揭示写作主旨。在作者的感受中,森林中的各物类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从个体来说,是气韵生动、血脉通畅的,与环境是和谐无间、浑然天成的。由此发出喟叹:“须知每一物种要经过多少万年的演变、适应、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但文意并没有在此收束,而是以感受和喟叹为起点,表达自己整个世界生存哲学的思考。“气韵生动”“血脉通畅”是因为物类之间的差异,“和谐无间、浑然天成”是因为差异带来的互补。同一的结局是同灭,差异才能共生,方能共荣。“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绝不意味着一潭死水的静止,而是充满着 “孳生、繁衍、更新、斗争”和“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差异——个体性,互补——依存性,共生——和谐感,就是作者思考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林中之景?他说:“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复杂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种不分段、头绪有点混乱的文字,才能充分表达出杂乱成一个板块的整体感受。”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字真的是头绪混乱的,相反,“多层次、高密度”是他描写的突出特色。先从空中、地面和地下作空间层次的整体描写,句式整饬,暗寓惊叹。接着以“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作林中物类的总写,之后便是具体动植物的分写。视角变化,望天树“直冲云霄”是站在地面仰视,大青树“庇荫”伙伴则在树顶俯视;视线由上至下,“松杉”“荆棘”之间以“乔灌”连接,更低处是“杂草”“蕨类”和“苔藓”。 然后就“高密度”地展现一个个动植物的林中生命状态。忽而哺乳类,忽而鸟类,忽而植物,忽而昆虫;忽而飞行类,忽而攀援类,忽而爬行类:这是一种精心营造的“混乱”,借以表现由“集结、混生”带来的“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而且多用短句,干净利落,基本上是一句一物,其用意或许为了突出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而有差异的存在。每一句都通过动词来展现个体的或孳生或繁衍或更新或斗争的生命状态,其中间或运用比拟词,显得灵气、生动;每一句都有诸如“在树冠”“枯树上”“草丛中”等表处所的状语,但作用并不是点明生命体在何处,而是展现生命体与外界条件的联系,与其他物类的“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作者认为人间的一切科技不能创造、一切文艺作品不能描刻这种和谐共生之美。在理性的思考之后,他又从林海的天籁、色彩、形象三个方面的概括描写再来强化、印证原始森林各物类生存、生命的和谐之美,使文章有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回环之美。而作者最后说:“且让我以身边潮湿的树墩当书桌,迅速记下这篇即兴式的短文……”有动词“记下”,有表处所的状语“以身边的潮湿的树墩”,作者已经成为构成这一生态空间的生命体,他已经俨然与周遭融为和谐共生的一体。

猜你喜欢

共生生动物种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