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乡村内生增长动力”

2018-03-02

农经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生生态农业小镇

在农业的升级中,从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是一种根本模式的转变,将带来最大的生产力提升。

▲农家客栈的采茶人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方面。我国诸多的繁荣都市、完整的工商业体系,在科技等多个领域也站在了世界前列。可是在乡村,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仍旧比较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一是现代石油化学农业(以下简称石化农业)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负效应逐步体现;二是随着农业进口贸易的放开,很多的农产品在成本、品质等方面处于劣势;三是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饮食需求从吃得饱升级到吃得好,但高品质的农产品供应不足。

农业及乡村发展的机遇与动力

新农业、新乡村建设有三个层面的机遇:第一层是基础的农业生产;第二层是利用农业多重功能属性进行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开发;第三层是新乡村的小镇建设。我国目前新农业、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热潮也正是这三个层面机遇的体现。尽管方向是对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一方面处于转型中的农业很多技术不完备,另一方面很多是跨界新农人,导致很多新农业项目难以盈利。一些三产融合的综合农园、农庄、田园综合体项目,尽管条件基本具备,但未能有机融合,导致经营困难。还有很多特色小镇,尽管设计上配套产业齐全,但是不靠投资难以真正引入产业,依然在走城镇化的土地财政和投资驱动的方式上,未能形成可持续的税收财政。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一种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内生增长为纽带的乡村农业和经济模式,对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借鉴价值。

第一层:生态农业—增长的根基

现在投资做农业,基本采用两种生产模式,一种是现代的石化农业,一种是生态有机农业。然而这两种农业模式在现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投资失败,很多人也因此认为做农业不赚钱。但如果我们对农业生产的核心有更深入的认识,对生产实际情况有所调研后会发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盈利,而且可以以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方式生产。

现代石化农业模式在早期为农业增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包括解决我国温饱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的诸多弊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诟病,石化农业模式注重的是产量和生产效率,但却在产品品质、环境污染、能耗过高等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

作为升级替代的生态有机农业,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是产量低、价格高。之所以有如此印象,其原因在于第一阶段的大多数从业者尚处在生态农业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生态农业很多只是简单的用有机肥和生物杀虫剂替代化肥和农药,这种情况下成本自然就高。同时只知道种养结合等简单的生态循环,而不知道如何设计来提高循环的效率和能量转化率。如果没有高的循环效率和能量转化率,生态循环就失去了意义。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包括人类)构成一个系统,生态农业显然在物质循环效率和能量转换率上都优于石化农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米格尔·阿尔铁教授就指出,生态农业的能量转化率是化学农业的3—10倍。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对现有资源(太阳能、风能、地势与雨水等)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能够最优化产出,保持高的循环效率,同时对环境友好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仅就对太阳能的转换而言,现代的石化农业通过单一的大规模种植,其农作物对太阳能资源的转换率非常低。而设计得好的生态农业,通过利用物种的多样性对太阳能的转化是石化农业的数倍。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同时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水培农业健康生菜

对太阳能的转换只是其一,还有风能转化、冷暖气流的利用、雨水资源的利用等,生态农业都可以在这些方面体现优势。

在国内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实例。比如深圳某农业公司通过土壤改良、多样性互助、多样性防虫、自主研发的高压发酵循环等系统进行有机农业升级,其产出农产品在达到有机标准的同时,产量上跟石化农业持平,成本上也相差无几,这种模式才能真正体现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优势。

国内外的一些先行者在生态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实践已经做出了许多优于石化农业的实例。未来,随着生态有机农业理论逐步完善、应用技术不断提高,相信生态有机农业会逐步成为农业主流,在综合产量上优于石化农业,两者成本上持平,最重要的是其对环境友好。

在农业的升级中,从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是一种根本模式的转变,带来最大的生产力提升。除此之外,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第二层:土地及农业的多重功能

土地和农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这是显而易见的。农业其实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农业可以是风景,农业也可以是教育,农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很多行业赋能。

农业多重功能的体系是以生态农业模式为前提的,因为石化农业模式是大规模单一种植,农田看上去像是工厂,毫无美感,而且物种单一,无法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农业污染更无法起到医疗的作用。生态农业通过更好的设计可以让农田成为美景,生态农业具备更多的物种,这就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只要在设计上适度规划,就可以让农庄变成自然美景。

现在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美丽乡村就是新的尝试,但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基本是在设计时受到了暴力审美和权利审美的影响,把本应该具备的自然美扭曲了。做得好的,能够让景观上更贴近于自然的美景,这样的农庄在吸引游客上不会再过多地依赖于营销等手段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休闲旅游收入。

农业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教育功能,尤其是自然教育。生态农业中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地素材,这些丰富的物种能提供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认知自然中的万物,还能延伸到科学和人文地理,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有所启迪。比如前文提到的合肥某农庄会带着在那里玩的小朋友在山上游走,当看到某种花草的时候,老师就会讲和这种花草相关的诗歌和典故,或许也会讲到一些科学知识。在这样环境中,小朋友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显然比课堂上好数倍。

农业还有医疗功能。一个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对人的健康有益,而且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帮助。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厌烦尽是钢筋水泥的都市?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觉、听觉和味觉等方面的感官刺激。在视觉方面,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而且有纵深的层次感。一方面,美景会让人愉悦,另一方面,眼睛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不断地变换焦距,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有利,听觉和嗅觉方面亦然。通过优美自然环境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在国外已有先例。小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玩耍,不仅能够提高身体机能,还有益于对大脑的开发。

第三层: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构成经济内生增长

第三层涉及特色小镇的建设。目前很多特色小镇建设采用的是地产开发主导,靠投资引入产业,把农业作为附属产业,这样的模式不具备可持续的内生增长能力。如果在基础农业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做好,就为特色小镇打造内生增长模式打好了根基。以此为根基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就可以构成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模式。

▲良好的生态农业,通过利用物种的多样性,对太阳能的转化是石化农业的数倍。

引入产业不能靠投资驱动,这样缺乏持续的竞争力。要想让乡村(或小镇)的产业经济真正搞活,必须让乡村(小镇)的产业能够产出比都市同类产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寻找优势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涉农产业、自然教育产业、自然医疗产业,这些行业很显然在乡村(小镇)更具备竞争力,因为这里有资源优势。借助这些优势产业,可以再引入交叉产业。比如,很多IT业不太受办公地点限制,如果IT业和自然教育交叉,就可以衍生出一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有一个位于市郊的小团队正在研发一种三维脑图软件和知识系统,而这个创意就来自于自然教育和IT业的结合。

第二,创造更好环境,吸引人才。在乡村(小镇)营造更好的创业和置业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很多人不愿意到乡村创业,最大的顾虑是子女教育和医疗。目前,乡村在自然教育和自然医疗方面比都市更好,如果能借助这个优势系统地把乡村教育办好,系统地把医疗体系办好,就可以解决下乡创业的两大顾虑。

解决顾虑的同时还可以营造更好的生活方式:优美的环境、健康新鲜的食材、更低的生活成本、更少的拥堵等。营造出这样全方位的优势环境,就能真正吸引人才,即便是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能引进。更多的产业引进了,固定人口就有了保障,再加上持续的旅游引流能力,相关的服务业也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内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概括下来,以生态农业为根基,乡村经济内生增长模式有三个层面的内生增长:

第一,向生态农业转型,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保产量、提品质、降成本、降污染。在生产能盈利的基础上,为第二层、第三层立下根基。

第二,开发和利用农业的观光属性、教育属性、医疗属性等,拓展除农产品之外的多重收入。

第三,有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根基就形成了乡村小镇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把这个优势转换成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内生增长的经济模式。

这三层结构是一种“层层为基础又层层扩大”的关系。第一层是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基础,第一层、第二层又是第三层的基础。第一层是基础农业,必须是可持续的,能盈利的,第二层可以带来更多收入,而第三层则可以拓展更多领域。

猜你喜欢

内生生态农业小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小镇(外一篇)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