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灰银蛇须细品,花开两朵增光辉

2018-03-01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双线县官记叙文

抛出问题 大家畅谈

于老师走进沙龙教室,在小黑板上写了“草灰银蛇须细品,花开两朵增光辉”十四个字,然后转身,对同学们说:“各位同学,看到这一行字,你们能猜到今天沙龙要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吗?”

邹孟君立马举手,站起来说:“我知道,于老师,是有关线索的问题,‘草灰银蛇是伏笔,‘花开两朵是双线结构。”

老师含笑点头,说:“很好!邹孟君,既然你能立马明白老师要讨论的问题,那你肯定能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运用这两种线索比较突出的课文吗?”

邹孟君自信地笑了笑说:“‘草灰银蛇这种写法运用最多的是明清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可以说大量运用了伏笔,总是让人在山穷水尽之处,感受到柳暗花明,故事刚刚有了发展,紧接着又跌宕起伏。明暗双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鲁迅先生的《药》,华、夏两家的命运相互映衬,交互推进情节的发展。”

教室里顿时掌声一片。“你学得非常扎实,说的也都在点上,非常难得。”于老师笑着说。邹孟君开心地坐下,讨论氛围逐渐热烈。

于老师接着看向其他同学:“那么,你们呢?还有哪些同学愿意说说关于线索的其他知识呢?”

王颍举手,说:“于老师,我来说说吧!我分享一种单条线索的写法。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直至最后发生突转,戛然而止。史铁生在《命若琴弦》里,就是以‘寻找良方,医治眼疾为线索,讲述老瞎子、小瞎子两代人对命运的抗争。”说完王颍自信地看了看周围的同学。

丛柳立马站起来,抢着说:“记叙文常常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常见的记叙文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一件事为线索,有的以一句话为线索,还有的以游踪为线索,以题眼为线索。”

于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太厉害了。同学们,无论是写人的还是叙事的记叙文,都有情节,这情节或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或是几个事件的组合,但无论是一个还是多个事件,在一篇文章中总有一个是引发作者构思的核心,我们称之为情节内核。它可能只是一个情节起始,也可能是一个情节的主体事件,甚至可能是一个终场事件。我们一旦定好了情节内核,就可以依此展开想象与联想,按因果联系的规律去扩充,最后就可以构思出一个思路清晰的故事。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结合这篇文章来进一步学习记叙文线索架构的写法吧!

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

李华第一个站起来,回答:“这篇文章以‘石碑上的历史为原点,两端折射,古是县官的侄子身染瘟疫,投亲而来,县官抹不开情面,开门放行,结果瘟疫泛滥,全县死绝;今是黄四娘的儿子得了传染病,回乡养病,被母亲驱离。古今映衬,写作时空大开大合。”

于老师竖起大拇指,然后看向其他同学:“还有谁再来说说?”丁东站起来說:“我也来说说。这篇文章的线索清晰,双线结合,对比鲜明,构思新颖。写作记叙文巧用双线,一定可以使作文增色不少。”

周子涵紧接着站起来说:“这篇文章选材典型,契合的是当时的社会热点‘非典,古今对比,以小见大,突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于老师拍手鼓掌,然后站起来说:“大家说得都很好!我来总结一下:所谓双线结构法,就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运用双线结构法叙事,或明暗两线推进,或两件事并行推进,或两件事交叉推进。”

石碑上的历史

◎浙江一考生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一块石碑静静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

三百年前,一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他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向前延伸,历史以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彼此审视着。

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县里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

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种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

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情景惊人的相似。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人了。我拼了命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县官的侄子哭着乞求。

“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黄四娘走来。

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沟壑流淌着。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百姓负责啊!”

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我即使死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妈,您让我进村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不能死在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做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只要妈今天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边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妈已经打电话给防疫局了,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

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听着几百年歌声依旧,只是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于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通过讨论、鉴赏、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线索架构,并深入学习了双线结构在文章中的架构及使用。现在我们来看这篇题为《那条泥泞的路……》的文章,作者想要借助山村里那条泥泞的路,来展示村民对‘小马桩当上市长后,回乡考察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愿。那么如何架构这篇文章的线索,突出故事结构呢?”

丛柳在纸上写写画画了一会儿后,站起来说:“我想可以采用双线结构。先写‘小马樁没当官时曾经在这条路上行走的情景;再写‘小马桩当上市长后再次走上这条路的情况。中间穿插村民对这条路的认识。这样可以达到前后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

郑林看起来很兴奋,好像有了一个绝妙的创意,举手要求发言:“如果是我,我想采取‘草灰银蛇式,多处运用伏笔,开头设伏笔——百姓对这条路的指责与期待,对‘小马桩父亲的打探;中间再设一伏笔——‘小马桩父亲回忆儿子踏着这条泥泞的路外出求学的艰难;高潮处再设一伏笔,市长‘小马桩要回乡考察,百姓翘首以待,但迟迟未来;结尾处,市长‘小马桩踏着泥泞道路,一步一步走过来,并承诺开山修路。”

于老师说:“你们真是活学活用呀!刚刚学了就会运用了。那用最常规的方法如何设置线索?有没有谁来分享?边人昱来分享一下吧!”边人昱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站起来,笑着说:“我想以‘小马桩对这条泥泞路的情感为线索,泥路有泥路的情感,柏油马路有柏油马路的情感,‘小马桩生于斯,长于斯,在这条泥泞路上,他摔倒过,生活过,他对这里充满了留恋、回忆;‘小马桩离开这里,带着改变命运的决心,也带着全村老少的希望;‘小马桩又回到了这里,他踌躇满志、百感交集,终于不辜负乡亲们的希望,改变了乡村落后的面貌。”

于老师说:“这个写法,也有创意,能够流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还有谁有别的想法?”

王珂笑了笑,试探着说:“我也想说。我想以‘路为线索,但我不想正面表现‘小马桩市长对路的感悟,我想重点展现村民群体像,刻画个性鲜明的村民言行,来表现村民对这条泥泞路的抱怨和对‘小马桩市长前来考察的期待;村民们回忆‘小马桩离开时的场景,再次突出村民对‘小马桩前来考察、开山修道的期待;村民在等待小马桩前来考察时的焦急、期盼的心理。”

……

不知不觉,沙龙要结束了,同学们停止了讨论。于老师总结道:“各位同学的想法都非常好,思路清晰,构思新颖。构架线索最需要心思敏捷,精心巧做。我们在写作之初可以做到三思:一思主体故事的框架;二思情节的布局;三思设置巧妙的线索,特别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线索。做到这三思,就可以达到线索突出、思路明晰的目的了。”

猜你喜欢

双线县官记叙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及时雨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
演状元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六条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