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外来人侵生物福寿螺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2018-03-01何全生艾红武姚晶晶
何全生 艾红武 姚晶晶
摘要:指出了福寿螺作为一种世界性入侵生物,引入中国已有30余年,现已在中国南方10多个省市大面积分布,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针对洪湖市福寿螺的发生状况,提出了防治福寿螺的主要方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福寿螺;危害现状;防控措施;洪湖
中图分类号:S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0-0047-03
1引言
2016年,洪湖市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由于大量客水过境,外来人侵有害生物福寿螺在洪湖市部分流域呈爆发性蔓延态势。福寿螺是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水稻、莲藕、茭白、紫云英、甘薯等农作物,尤以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对洪湖市四大流域(长江、东荆河、内荆河、洪排河)重点乡镇普查后发现,内荆河流域的螺山镇、乌林镇、老湾乡、新堤办事处、滨湖办事处、小港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新滩镇等9个乡镇均发现福寿螺踪迹,涉及面积达20余万亩(含水面),部分严重地区在藕塘、鱼池、河沟随处可见。如不及时有效控制,一旦福寿螺大量遁入稻田或水生蔬菜地块,将对洪湖市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威胁。
2福寿螺的来源
福寿螺于1980年引入我国台湾省,19 81年作为食用螺进入广东,随后在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江西等地作为特种水产养殖,成为一项致富的产业。后因养殖过度和肉质口味不佳而逐渐被市场淘汰,被养殖户大量抛弃或逃逸,或在流通过程和加工环节中被随意丢弃,很快扩散到农田或天然湿地,现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杀手。
3福寿螺的生物学特征
3.1基本概況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
3.2形态特征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
3.3生活习性
福寿螺喜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
3.4生长繁殖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d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cm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mm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一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
3.5危害
福寿螺繁殖力强,成螺及高龄幼螺见“青”就吃,且食量大,一旦暴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将造成极大危害。
(1)福寿螺破坏粮食作物:福寿螺能够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达20%以上;啃食谷芽,影响出苗,咬断水稻秧苗,啃食禾苗幼嫩组织,影响有效分蘖,造成苗少株稀甚至“秃顶”,降低了产量,严重的甚至造成缺苗30%以上、减产50%以上,最高达64%。
(2)福寿螺破坏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啃食植物叶片,导致植株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叶菜类外观、品质、产量均受到严重影响,果菜类因果实发育受阻而减产或畸变。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莲藕和水草,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茭白等各种水生植物。
(3)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传播疾病。如广州管圆线虫,主要是生食或半生食。
(4)由于福寿螺的抗药性较强、繁殖速度快,极易与本地物种竞争,导致本地淡水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影响淡水生物的多样性。
4洪湖市福寿螺发生状况
洪湖市是一个以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大市,粮食生产和水生蔬菜是农民的主业,种植业病虫害的防治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现在洪湖市的种植业生产又面临一种新的问题——福寿螺的危害。由于发现早和措施得力,尚未酿成严重后果。但是福寿螺繁殖力强,成螺及高龄幼螺见“青”就吃,且近年来发生量和为害程度都有扩大的趋势,一旦暴发,后果相当严重。此外,福寿螺的治理难度也比较大,有关部门和群众应高度重视。
4.1分布情况
经调查发现,在内荆河流域的螺山镇、乌林镇、老湾乡、新堤办事处、滨湖办事处、小港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新滩镇等9个乡镇均发现福寿螺踪迹,涉及面积达20余万亩(含水面),部分严重地区在藕塘、鱼池、河沟随处可见。
4.2危害状况
到目前为止,由于发现早和措施得力,尚未发生农业生产大面积福寿螺严重危害事件。但已有少量发生。
①水生蔬菜莲藕、茭白田块少量发生:少部分水生蔬菜田块发现福寿螺,个别田块较为严重。②部分湖、河、沟发生较重:在内荆河流域的螺山镇、乌林镇,老湾乡、新堤办事处、滨湖办事处、小港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新滩镇等9个乡镇均发现福寿螺踪迹,涉及面积达20余万亩(含水面),部分严重地区在藕塘、鱼池、河沟随处可见。③可能遁入稻田:目前虽然在稻田还未发现,但绝大多数排灌设施与沟、河、湖相联,进入稻田的可能性极大,将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威胁。④呈蔓延之势:由于福寿螺繁殖快,食量大,生长迅速,移动性强,一旦进入农田将造成爆发趋势。
5福寿螺的防控措施
防治福寿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农业部门应和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福寿螺的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防止随意丢弃福寿螺造成的扩散和蔓延。对于福寿螺的养殖农户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加强管理和监测,防止福寿螺逃到野外。另外,还应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农技人员应积极组织农民培训,做到早预防、早治理。
5.1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宣传牌等途径,加强有害入侵生物福寿螺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福寿螺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大力宣传福寿螺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福寿螺防治工作。
5.2全面普查
开展全流域、全耕地面积的全方位普查工作,摸清福寿螺的分布危害情况,制定安全、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才能打一场必胜的歼灭战。
5.3禁止人为传播
强化动植物检疫措施,防止人为传播;未发生区禁止人为引入饲养,对已经在养的农户实行登记备案,加强监督和检查;对于发生区则要防止其向外扩散。
5.4建设防控示范区
在福寿螺发生严重地方建立防控示范区,引导、推广、宣传福寿螺防治方法极其防治的重要意义。
5.5多种措施
(1)生物防治: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利用鸭群取食消灭幼螺及成螺。1只1.5kg的麻鸭或番鸭1次可吞食120~150g福寿螺。在螃蟹、甲鱼、水蛭等水产养殖上饲料化利用。
(2)物理防治:在产卵高峰期摘除卵块进行销毁,降低卵的孵化,进而控制种群密度。合理灌溉,浅水薄灌。在水往交界处设置拦截网,加高田埂,以阻止福寿螺进入稻田。在水淹区清除淤泥和水草,铲除口边和沟渠杂草,破坏其产卵场所。手工捡螺,消灭成螺,降低成螺基数。将螺集中暴晒或捣碎喂甲鱼或青鱼。未发现福寿螺入侵的区域要严格禁止引入饲养。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直接杀死成螺,有效控制福寿螺的发生。人工诱杀。稻田淹水后,在稻田中插30~100cm高竹片(木条、油菜秸秆),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秸秆)上集中产卵,每2~3d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数量以每亩30~80根竹片(木条、秸秆)为宜,靠近田边适当多插,方便卵块摘除。
(3)化学防治:药物防治的最佳防治适期是在成螺产卵前,因福寿螺白天活动较弱而晚上活动猖獗,一般以傍晚时分撒药为最佳。当稻田1m3平均有螺20~30头以上时,可选用0.3%苦参碱乳油300~500倍均匀喷雾;或茶树碱20kg/亩拌细土5~10kg均匀撒施;每667nl2撒施5%或6%密达杀螺颗粒500g,拌细土撒施;或每667m2用70%杀螺胺乙醇胺盐35~40g,对30kg水进行喷雾;或在水稻移栽前7d,每667m2用石灰25~30kg,撒施防治;或每667m2用茶籽饼粉4~6kg,直接撒施于已耕好的田块或排灌沟内。化学防治是福寿螺杀灭的最后一道屏障,因其对水体和水生生物有潜在危害,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提倡化学防治。
6展望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其防治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摸索,才能得到更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经验,比如诱集卵块它对材质和颜色有没有趋性,是否存在更好的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物或化学农药等,是目前正在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段其武.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邂逅钳嘴鹳[J].自然与科技,2013(1):6~7.
[2]符长焕,翁丽青.茭白田套养中华鳖控制福寿螺效果试验及套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01~103.
[3]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23):40~46.
[4]郭靖,章家恩,福寿螺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4,33(3):806-815.
[5]蒋建科.我国确认544种外来人侵生物几乎所有生态系统均遭入侵[N].人民日报,2013-10-25.
[6]刘军,谭济才,黄新,等.稻田养鸭防控福寿螺的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2)1185—188.
[7]马瑞燕,王韧,丁建清.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控制外来杂草的入侵[J].生态学报,2003,23(12);2677-2688.
[8]谭恩光,潘志刚,黄立英.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93~595.
[9]萬方浩,李保平,郭建英,等.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肖英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