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碰撞与介入

2018-03-01付自强黄依婷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碰撞介入视角

付自强 黄依婷

【摘 要】纪录片拍摄中创作者主观介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类型和风格,也决定了影像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关系,纪录片《房东蒋先生》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强烈的碰撞和介入使创作者和被拍摄者直接产生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又让创作者有着充分的条件获取更多的真实信息,纪实美学的审美特征在碰撞和介入中并不褪色,刺激之后观众反而看到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關键词】碰撞;介入;纪实美学;视角;房东蒋先生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075-02

纪录片《房东蒋先生》是女性导演梁子的一部有着独特个人风格的片子,说它独特,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影片的拍摄角度和介入手段十分有特点;二是影片拍摄的对象蒋先生以其个人魅力征服了梁子和观众。影片的创作者梁子因为临时从北京到上海电视台出差,经过朋友介绍就住进了离电视台不远的蒋先生家。来自北京的梁子就这样闯进了蒋先生的生活,但她发现这个房东和这幢老宅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她用摄像机将他和蒋先生从相识,互相戒备到最后的互相信任,互相怜惜的过程记录了下来。

该片以富有开创性的作者介入方式使得片子具有了“新纪录片”的美学和风格,因此对这种独特的碰撞与介入方式的探析,有益于当下纪录片多元创作的视角呈现。

一、作为熟人之间的介入——建立信任

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拍摄者对所关注的现实情境的记录功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表现为对拍摄对象的观察方式。记录是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也是形成纪录片的物质基础。而记录的方式往往存在两种美学选择,一种是真理电影的美学家家提倡作壁上观的直接记录,支起摄像机,不提问,不参与,静观地记录素材,然后精心编辑。第二种是直接电影美学理念更加强调记者采访式的介入,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提问、跟踪,这是主流媒体纪录片制作者常用的方式。

一般来说,创作者作为影响记录的存在者需要将自己的身份隐去,因为创作者需要告诉观众的是他仅仅完全忠实于真实,这是一部没有主观参与的影像,它不同于电影的虚构美学。但这部影片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独特的碰撞和介入方式,使得整部纪录片在风格和叙事表征上呈现出强烈的作者参与感。通过何种合适的观察视角一直是纪录片拍摄要处理好的问题,观察的视角决定了拍摄者所处的位置,这种位置的远近与在影片中表征出来的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就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和审美追求。

编导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主体,他的全部文化修养、生命哲学等, 他的整个生命意识都会在创作中留下深刻的投影,一切艺术创作就某种意义来讲都是创作者的自叙传。[1]在片中,记录者梁子是以蒋先生的好朋友的身份存在的,在影片的一开始梁子就和蒋先生争吵起来,观众一开始就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气氛,观众会想躺在床上的这个中年男人是谁,画外音的女人又是谁,和这个男人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何争吵。观众通过后面的观看明白了梁子和蒋先生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而熟悉了之后的梁子和蒋先生作为朋友的争论就显得是情理之中。

二、淡化创作者的身份及摄像机的存在

梁子一开始与蒋先生是非常陌生的,他们之间相互戒备,相互好奇又相互碰撞,梁子产生了对蒋叔的拍摄兴趣,但她知道蒋叔的性格这么僵化、固执,他是不会那么愿意配合她的。蒋先生对这位新住进来的房客并不那么完全信任,如何和这位顽固的的男人建立起信任,以让他能够完全接受摄像机的存在呢?所以一开始梁子就偷偷把摄像机放在桌子上、床底下等比较隐蔽的地方,后来蒋叔发现之后就说:“不说了不说了,你看你摄像机红灯还亮着呢。”随着他们之间的熟悉,蒋叔也就喜欢了摄像机的存在,后来梁子索性直接用手端着摄像机拍摄,这一举动非但没有引起蒋叔的不适,他反而更加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甚至有时候,他不觉得摄像机存在。

摄像机此时不过是一个负责记录的工具,它成为梁子和蒋叔之间沟通的桥梁。摄像机的存在在他们之间淡化,所以,更真实的影像得以不受摄影机的影响而得以存在。在梁子得知蒋叔的房子要被拆了之后,他们在老宅畅饮,在老宅发泄,此时蒋叔却拿起了梁子的摄像机,将梁子拍摄了下来,而梁子最后也把这一幕剪辑进去了。这是一种神奇的角色换位,创作者与被记录者之间的角色换位,起作用的正是摄像机,它表明这个故事是梁子和蒋叔两个人的故事,刻意强调着梁子作为创作者的存在。摄像机的视角却好像可以被双方所选择。

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即延伸”理论,摄像机作为观众眼睛的一种延伸作用在影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创作者在使用摄像机对拍摄对象采访、拍摄时,观众明显感觉到自己是作为一种旁观者或者窥视者的身份存在的,他意识到自己此时并不在场,借助摄影机的复制功能才能重现自己在场的虚拟,然而这对于观众来说始终在潜意识中暗示自己自己不在场的事实,不在场的暗示可能提示出影响内容的真实性的可能,观众会思考这个场景会不会摆拍的,会不会是人为设定的的场景和故事。

这部纪录片中创作者梁子刻意把自己的身份隐去,并且时常将摄影机暴露出来,她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不是一场导演与艺术结合的影像内容,作者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叙述的故事之中,摄像机也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故事发生的过程之中,摄像机的存在不过就是一种复制的功能,它不是艺术化的、人设的场景。创作者梁子刻意将自己暴露在摄像机下,刻意将摄像机的存在告诉观众,其本质上是未来提示观众这不是艺术化的表演行为,这是一场真实的人与人的碰撞,真实的发生在那个时空上的故事。

三、用强行刺激,介入的方式获得真实

在影片的开头很意外地出现了梁子和蒋先生激烈的争吵,这在纪录片中并不多见。梁子对蒋先生使用了很多提问刺激,而获得了很多信息。梁子的身份也是一种介入和刺激方式,他们由陌生人到熟悉,再到互相信任,这样一种身份的介入,从而保证了梁子能够真正进入到蒋先生的生活中的可能,从而保证画面中出现的影像之真实性。

在片中梁子并非以一个质问者的身份存在,梁子对蒋叔既有质问、争论的这种强刺激存在,也充当着蒋先生真正的朋友,比如替蒋先生请律师打拆迁的官司等。影片后一段梁子回到即将拆迁的老宅与蒋先生畅饮的时候,这是本片的一个小高潮,欲言又止的蒋叔,所有的矛盾,冲突都要随着老宅的拆除而告一段落了,但问题是,后面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矛盾。不幸的是,2017年4月30日,这位精致的“老克勤”去世了。有人说老克勒终究是要绝版的,他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残照,是品红酒、打高尔夫、开游艇的上海新贵们模仿不来的,因为那种“精致”与奢华无关,而在于细节,这种细节在这部纪录片中表现的也是淋漓尽致。

《房东蒋先生》选择的是一个独特的介入手段,但这部影片介入方式的成功有其人物身份的独特性。正是因为蒋先生是一个老上海富家子弟,他身上深刻的印烙着老上海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影片中也有很多细节部分体现出蒋先生的性格特点。片中对蒋叔,梁子采取的是一种硬碰硬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对于一般的采访环境,我们还是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在对对象进行记录时,选择记录的手段,介入的方式,程度都很重要。一个优秀的记录工作者应该有很强的应变能力,适时把握时机,选择最佳的介入手段。

参考文献:

[1]蒋晓明.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主体介入[J].现代传播,2003,(02):2.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3.

猜你喜欢

碰撞介入视角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真实世界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