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课应用“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2018-03-01韩秀婷

现代交际 2018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方法

摘要:“对分课堂”是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本土化的教学方法,因接地气、易操作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并广泛应用。文章主要探讨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概念、特征、实施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目的在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 混合式对分课堂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40-02

一、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内涵、特征

(一)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了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1],它包括三种子模式,即隔堂对分、当堂对分、混合对分。混合对分既包括隔堂对分又包括当堂对分。

(二)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特征

(1)继承性。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继承讲授法精髓的基础上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与讲授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2)创新性。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体现在四个结合上:“讲授”与“讨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

(3)生成性。“生成即生长、成为、转化,既指事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长、发展过程,也指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过程。”[2]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法通过教师讲授、内化吸收、组内组间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体悟、建构、反思、发展、生成”。

(4)混合性。混合性是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显著特征,混合主要指线上与线下混合、课内与课外混合、理论与实践、课前课中课后混合。通过多种方式的混合促进学生内化吸收。

二、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第一,教师给学生讲解混合式对分课堂的理念、实施目的、实施流程、考核要求等内容。第二,全班分组。可以采用固定分组或者流动分组两种形式。固定分组可遵循学生自愿、异质、互补等原则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分组。要求人员固定、位置固定。流动分组主要指每次课都要打乱顺序,重新组合,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可以轻松完成。第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转变角色。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转变角色,即从“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独学者转变为合作者、探究者转为建构者”。[3]

(二)课中实施

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为 “隔堂对分+讲授+ 当堂对分”。时间分配为:隔堂对分30分钟,讲授40分钟,当堂对分20分钟。

(1)隔堂对分(30分钟)。隔堂对分即本次课对上一次课老师留给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包括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的。预设性的讨论主题需教师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新闻热点进行提前准备。非预设性的讨论主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亮考帮”中帮帮我。以“概论”课第二章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为例,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我对阶级的划分不清楚,学生属于什么阶级?这种方式可以倒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思考问题不是“分裂式”思考,而是从自身的生活境遇出发来思考。通过“隔堂对分”,催动学生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内化、体悟。

(2)精准讲授(40分钟)。正如列宁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灌输,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4]讲授法以可控性、传递性、集中性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里的精准讲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讲,精准讲授贵在精准。精准讲授需要教师深耕教材、理清知识结构的关系、划分讲授和留白的分界点、提炼知识点、把握时间分割点。其次,从学生角度讲,通过教师讲授,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践履。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底蕴,才有可能实现向符合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方向转变。最后,讲授环节并不排除教师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导入法、案例法、视频播放法、角色扮演、图式法等。

(3)当堂对分(20分钟)。当堂对分是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对内容进行当堂吸收、当堂探讨的形式。鉴于时间关系,当堂对分的讨论是精而短的微讨论。教师操作当堂对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讨论题目的甄选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核心點。二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亮考帮”的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三是教师要拓展知识面,随时迎接学生的挑战。

(三)课后拓展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思政课板块里面的丰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课后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预览学习课程中的内容,网络平台会自动保持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过程性考核参考。

三、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践两年,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6级学生,包括7个专业,共计719名学生,发放问卷719份,回收有效问卷 712份,回收率为99%。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选择融洽的占80.4%,选择一般的占19.6 %;关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选择活跃的占80.4%,选择一般的占15.2 %,选择不活跃的占4.3%;关于课堂是否玩手机的问题,选择无的占58.7%,偶尔的占32.6%,经常的占8.7%;关于上课能否认真听讲的问题,选择能的占58.4%,选择有时能的占38.3%,选择不同意的占3.3%。通过混合式学习,认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的占96.7%;认为混合学习方式能培养团队精神的占98.5%;对教学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的占56%,满意的占26%,一般的占18%。

总之,在思政课中应用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等能力。

四、应用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分课堂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但每个班级内也有1~2个学生浑水摸鱼,游离于课堂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教师多在教室内走动,多观察,多与这些学生交流,情况会有所改变。二是可以让这些学生担任小组长,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不是万能定律,对分课堂也不例外。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效果大不相同。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结合课程灵活掌握和调整,比如时间的黄金分割、隔堂对分或者当堂对分的选择,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完善。

(3)作业有度,讲究创新。在作业的布置方面要讲究一个度,不宜过多。如果次次有作业,易引起学生反感,影响效果,反之,如果没有作业,又会影响学生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建议要间隔布置作业,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作业形式上,尽量避免传统的“写信纸”方式,提倡用视频、录音、拍照、图表等方式,既新颖、又易操作,提高学生兴趣。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抬头率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明显改观。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胡斌武,陈春霞,吴杰.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诉求[J].教育研究,2014(2):112-117.

[3]韩秀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3-16.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