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文本阅读法”在大学语文课程节选篇章中的重要价值

2018-03-01尚斌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礼记大学语文大学

尚斌

摘 要:目前国内大学语文课程教材都选录了不少节选篇章。在节选篇章教学方面如何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大学”特性,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自觉引入“整体文本阅读法”。文章以《礼记·大学》(节选)篇章为例,论述“整体文本阅读法”在大学语文节选篇章中的重要价值,主要有准确解读原本语意、补充深化具体内容和彰显突出特色地位。

关键词:“整体文本阅读法”;大学语文;《礼记·大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虽然各类高校安排的学时数不尽相同,但在教材体例编撰方面有一点是趋同的,即选录了不少节选篇章,这方面如何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中学语文的“大学”特性,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自觉引入“整体文本阅读法”,从而以宽广的视野引领和拓展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朱光潜认为:“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一才能完美。”[1]大学语文课本中的节选篇章就是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对它们的整体认知与把握才能挖掘出更为全面的内在意蕴,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有鉴于此,“整体文本阅读法”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应用法则。例如,《礼记·大学》(节选)篇章被目前国内许多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收录。

一般认为《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学者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其实这两个‘记的选辑本,都不是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各自附《仪礼》而传习的‘记的选辑本的原貌。”[2]尽管如此,由于东汉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中国古代学子的必读之书。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节选的都是《小戴礼记》中《大学》一篇的开头部分,只是大多数教材在节选篇章的最后漏选了“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句话。本文依照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本将节选篇章内容统一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3]。

这段选文共有二百多字,堪称一篇经典范文,但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诸多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在解读、赏析方面普遍存有注解不够准确或随意发挥等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脱离了整体文本的仔细阅读而导致。因此,本文以《礼记·大学》(节选)篇章为例,论述“整体文本阅读法”在大学语文节选篇章中的重要价值。

一、准确解读原本语意

首先,对于节选篇章原本语意的准确解读离不开对所在篇章整体文本的认真阅读。《礼记·大学》(节选)只是《礼记·大学》篇章的开头部分,整个篇章约有2000余字。节选部分有“先诚其意”和“欲诚其意者”语句,大学语文教材一般仅仅解释指出“诚”为使动用法。然而,通过对所在篇章整体文本的阅读,我们就会发现未节选的下文已经对其作了详细的诠释和说明。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3]

节选篇章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之句,大学语文教材一般仅仅解释指出“正”为使动用法。然而,通过对所在篇章整体文本的阅读,我们就会发现未节选的下文也对其作了明确的诠释和说明。即:“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3]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止上述两处。节选篇章有“此谓知本”之句。未节选的下文对其诠释和说明为:“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3]

节选篇章有“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之句。未节选的下文对其诠释和说明为:“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3]

节选篇章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之句,未节选的下文对其诠释和说明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此谓治国在齐其家。”[3]

节选篇章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之句,未节选的下文对其诠释和说明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3]

通过上述例证可以看出,对于节选篇章一些语句的准确阐释是不能脱离所在篇章整体文本的仔细阅读,否则,对原本语意的解读往往就会出现偏离语句所在语境而导致的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等情况。

二、补充深化具体内容

其次,对于节选篇章的一些具体内容的补充深化往往离不开与所在文本内容相关的其他整体文本的阅读。由郑玄作注而得以传世的《礼记》共收49篇。《大学》为第四十二篇,《学记》为第十八篇。吕思勉认为《礼记·大学》“此篇论学以治国之理。与《学记篇》合看,可见古代学与政相关。”[4]由此看来,对《礼记·大学》(节选)篇章更深层次的解读,还需要结合对《礼记·学记》整体文本的阅读。

《礼记·大学》节选篇章有“大学之道”之句,《礼记·学记》中有对此句的补充诠释,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5]

另外,《礼记·学记》中补充阐述到了大学开学时的要求以及教学原则,即:“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5]

《礼记·学记》中补充阐述到了大学教学内容,即:“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5]

《礼记·学记》中补充阐述到了大学教育成功的方法,即:“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5]

《礼记·学记》中补充阐述到了大学教育失败的原因,即:“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5]

《礼记·学记》中补充阐述到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时容易出现的四种过失,即:“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5]

以上《礼记·学记》中补充提到的内容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深化理解《礼记·大学》(节选)篇章大有裨益。郑玄对《大学》一篇的解题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3]虽然古代的大学与现代的大学概念不一样,然而,《礼记·学记》中的一些观点并未过时,对于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彰显突出特色地位

最后,通过阅读大学语文节选篇章所在文集的整个文本,可以进一步彰显突出节选篇章的重要价值。以《礼记·大学》(节选)篇章为

例,其在《礼记》中的重要价值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特色鲜明

由郑玄作注的《小戴礼记》一书整个内容框架编排比较繁杂,不同篇章又各具特色。例如,《奔丧》《投壶》等篇章主要记述某项礼节,《丧大记》《问丧》等篇章主要记述丧服丧事,《王制》《祭法》等篇章主要记述各种礼制,《曲礼》《少仪》等篇章主要记述日常生活礼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章主要记述孔子言论,《冠义》《乡饮酒义》则分别阐释《仪礼》中的《士冠礼》和《乡饮酒礼》。通过对照阅读《大学》与《礼记》中的其他篇章,就会发现《大学》既不像《丧大记》《问丧》等篇章的枯燥乏味,也不像《曲礼》《少仪》等篇章的繁文缛节,而是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入世情调,在集中论述儒家人生哲学时具有非常宏阔的理性和思辨色彩,并且结构也很独特完善。朱熹甚至认为《大学》为“经”一章,“传”十章,“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6]按照朱熹的说法,《礼记·大学》(节选)篇章是“经”,而未节选的部分是“传”。不难看出《礼记·大学》是整个《礼记》中一篇非常独特的文章。尤其是《礼记·大学》(节选)篇章虽然字数极少,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并且论述过程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将文学性与哲理性完美融合,堪称字字珠玑,是《礼记》整个文本中极具特色的短章。

(2)地位重要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二篇开始,《大学》与《中庸》的地位就不断上升。北宋理学家程颐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6]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朝以后“四书”的地位已凌驾于“五经”之上,成了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清朝以“四书”取士,列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陈立夫引用指出:“‘四书中之《大学》一书,中山先生称之曰:‘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7]《大学》一篇的地位如此重要,而《礼记·大学》(节选)篇章向来被视为《大学》整个文本的核心,也是《礼记》整个文本中最为精粹的部分之一,其中对儒家学派倡导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有非常具体完整的阐述。“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三纲领”和“八条目”集中阐述了儒家学派所主张的教育宗旨、步骤和作用,以及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尤其是“修齐治平”理论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把个体的知识掌握、道德修养与治国志向完善地融为一体,长期以来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也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今天国内一些高校和中学的校训就来源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大学》(节选)篇章地位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

远性。

总之,本文所谓的整体文本依次包含有三个不断扩展的层次,即节选篇章所在的整体文本、与节选篇章所在文本内容相关的其他整体文本以及节选篇章所在文集的整个文本。通过逐步解读分析,从而对大学语文节选篇章构建起一种彼此贯通、相互照应和完整圓融的解释体系,激发和引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范围,不断拓展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6.

[2]《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3:75-76.

[3][5]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下)[M].北京: 中华书局,1980:1673-1674,1521-1523.

[4]吕思勉.吕思勉讲历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130.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6.

[7]陈立夫.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2.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礼记大学语文大学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至善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