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是一种“寂寞”的教学

2018-03-01郭建秀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教与学教学理念

郭建秀

【摘 要】教学是大世界与小天地的关系,耐住寂寞,其实是很不容易具备的一种心态。声乐教学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一般常用的形式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就是说几乎要面对每一位学生与众不同的特点,时间久了难免烦躁。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速度化,物欲横流的时代,只有坚守在自己的领域耐住寂寞,才能真正有事业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积累;教学理念;时间与磨练;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000-02

声乐教学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一般常用的形式是一对一的教学,要对所有学生声音条件、性格、心理全部掌握。所以,当你对一个初学者还不甚了解的时候,稍有简单、草率的教学做法,就一定会碰壁。或者更严重时,还会与学生产生顶牛现象。这时心情烦躁,语言枯燥的感觉就会常常产生。是否能静下心来,耐住性子去观察、测试、不重复自己思考地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的考验。这其中潜心、斟酌、推敲、耐住寂寞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比较适应的教学切入点。尽管如此,学生还可能不能尽快的与你配合。因为你在需要适应他的同时,他也需要适应你。所以有的师生之间发生误会、发生偏差,这是常见的现象。耐住寂寞,独立面对每一位学生,其实是很不容易具备的一种心态。

一、教学是大世界与小天地的关系

教学是大世界与小天地的关系,教学结果公之于众任人评说,在此意义上讲它是大世界。一对一相对封闭在一个空间里,外界又不易了解情况,在此意义上讲它又是一个小天地。大世界的结果来源于小天地,小天地的收获,直接影响到大世界。如果在小天地里,心沉不下来,耐不住寂寞,时时掺杂着私心杂念和急功近利的情绪,就会干扰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在大世界里也不会有好的成绩。所以,唯一重要的是,超然物外,耐住寂寞。比如,大家知道《关闭唱法》的说法很多很多,相关的解释就更多了。但作为教师的自己:对哪一种说法最熟悉?最能讲的透彻?最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变为理想的歌唱?这确实是需要静下心来,苦心钻研,认真筛选。否则,人云亦云、囫囵吞枣似的教学,是无法奏效的。其实,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静、寂寞的时光。那一段时光里,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他们在繁纷杂乱的世界中,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们是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在充满荆棘的路上,真正奔跑的人。只有在这样认真的努力后,他们才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这些体会是属于他们,但在对教学事业有心人的面前,一定会把这些体会转接过来,变为自己的行动。

二、教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教学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建立起整体的学术构架和形成教学的规范。这个积累的过程是长期而艰辛的,积累意味着身心要吃苦。长期积累,就意味着长期吃苦。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讲:“学问,是在苦根上结出的甜果。”没有一番非常的辛苦,要想收获甜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者,必然经历过这研究学问的最佳心境。我们有很多的艺术家,当他们正在创作一部艺术品时,都会有意回避外界的采访,而制造所谓的神秘感。这些艺术家们担心外界的介入,会影响到他们对正在创作的艺术品的审视和判断。因此他们对外界一般采取冷战态度,他们懂的只有在寂寞中才能不受干扰,储蓄好力量在新艺术品中产生奇思妙想。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会使新的艺术品具有超凡的精品意识,经典意识。

三、远离功利,耐住寂寞,是教师自我钻研力量的体现。

在自己教学的小天地里,教学的难点主要靠自己独立完成。树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先人的,旁人的教学经验,能够指导教学,但不能替代教学。即使是别人写的很通俗易懂的理论,要想真正地弄通弄懂,还是要亲自在教学中验证,确实在学生的歌唱中得到收获才成。班门弄斧、照猫画虎都行不通,一句话,脑袋要长到自己脖子上,老师要讲自己的话。

(一)教学理念正确的理解和传递。在声乐演唱中,很多人提到关闭唱法。关于关闭唱法的“关闭”一词是外来用语,其理论来自于19世纪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如果想灵活的讲解,那就必须對此理论,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开始接触时,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如何讲,要考虑很久。几乎走着、站着、饭前、饭后都在琢磨,有时要套设计几个、十几个方案反复修改,取舍。也许今天肯定了,明天又推翻。一个思路发展不下去碰壁了,就另辟蹊径继续思考。对于每个方案,自己先体会,再引导学生体会,哪个效果好,就确定用哪种方法训练。发现新问题,再在讲法、训练法上做一些调整。这样反反复复的经过数十次上百次的实践,观点才能开始明确,才能使自己真正体会到独立发现,独立解决问题的滋味。比如,在如何使喉结稳定的问题上,我就经历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直接去纠正喉结问题,一般都没有好结果。轻者嗓音不舒服,重者反而对唱高音失去信心。有的严重时,嗓音发生病变,学生更无法歌唱。到后来又经过几例事实后,我才意识到再也不能直接讲喉结问题,而是通过讲气息的重要性,而使喉结呈现出最佳位置。

虽然关闭唱法是声音的最佳效果,如果只停留在局部状态的调整上,如只注重口腔、咽腔等的状态,而不顾忌其他,那注定要乱了方寸。因为临近口腔、咽腔部分的还有鼻腔、胸腔、上腭、后牙等一切处于被动听从指挥的状态。如果顾此失彼,那将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如果能抓住发声的唯一动力(气息———气息的“按钮”———腹肌——声音),这一发动全身的歌唱状态即正确的发声理念。体内的各个有关的发声腔体,就会自然地协调起来。这样,全身能够通畅、自如的演唱,理想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出现,自然就会产生关闭唱法的理想效果。

(二)教学方法“一字百炼”的重要性。我们接触到歌唱的咬字问题,严格的讲,咬字问题是关闭唱法的最终体现。因为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回避不了咬字问题。而每一位学生的咬字习惯都不尽相同,可能张三是鼻音重、可能李四是喉咙紧………如果不经过关键性的调整,以上的咬字方法都会直接影响歌唱。所以,有一次一位朋友给我唱了一首歌,让我点评。我答复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每个人歌唱的‘成也在咬字,‘败也在咬字。因为歌唱的所有技巧,都要在字上得到体现。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你最终成不了歌唱的赢家。”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歌唱中,有的字咬得很漂亮,有的字咬得很糟糕。漂亮的字是气息充分、空间宽敞。糟糕的字是气息不支、空间狭窄。然后我将那些咬的不好的字都一一列出,让他逐字修改。并用这样的语言来启发他:“希望你把我列出的这几个字,都象接待最尊贵的客人一样。把每个字的房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以后,在把他们迎进去(即唱出去的意思)………”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之后,他第二次、第三次的唱,就明显提升了很多。

字有字的规律,唱有唱的讲究。歌是由字来组成,但又不等于咬字。如何在唱中把字处理好,这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在“寂寞“的情况下,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分析仔细、慎重。让他们各自在原先咬字不当的问题上,在歌唱中都得到妥善的解决。我们大家知道,歌唱首先要保障充分的气息。而往往保障了充分的气息,原先的不当咬字就会迎刃而解。只是老师要从各个不同的切入点,即每一个学生不当咬字的不同"症节"上入手。殊途同归,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把字唱的漂亮,歌声自然美妙。经过艰苦、独立、寂寞的思索和实践之后,一个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和与之有关的通俗易懂的教学系列语言,才会产生和提炼出来。

四、时间与磨炼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曾讲:“如果我不能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潜心的深入生活。哪能创作出具有独立特色、绝不雷同于别人创造的成绩呢?”我们认为这是对耐住寂寞的心态,又一种生动、真切的诠释。他告诉我们只有耐住寂寞,才能真正有事业上的竞争力。

一切的改变都依靠了时间,依靠了耐住寂寞的心态。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有时间却耐不住寂寞,同样不会寻找到教学语言和技巧的关键。尽管外面有非常多的声乐理论,但我们的学生要听他自己的老师说。而且要听老师怎么说?他们才能懂,才能满意。否则,他们就不拜你为师了,而是自己去图书馆了。所以,自己的课堂只能自己做主,只能自救。那这个时候就要体现老师平常的研究和积累啦。都说时间是最大的转化杠杆,一个人能否静下心来学习钻研是非常重要的。耐住寂寞,教学的难点总会攻克下来,时间是最好的考验。

声乐教学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不是象逛市场凑热闹似的能解决问题。要抱着一种急躁、速成的思想,是注定教不好和不能成为行家里手的。

五、声乐教学中教与学选择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中,教与学的选择与配合,也是颇费脑筋的一个难题。如何理智地对待这类问题,也是声乐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关键是处理不好这类问题,就会在最宝贵的四五年学习声乐时间里,忙着打换老师的“官司”,想想这多么可惜。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认真的选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印象。而破坏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关系,直接影响今后的教学。

对于教师一方,要慎重的给学生下定论学生。不要盲目地认为条件好、嗓门亮、演唱程度高的学生,就是理想的苗子。要慎重的从众多的学生中发现演唱态度认真、朴实,乐感好、有激情的学生为好苗子。你觉得能成为歌唱家的,根本没有可能。你觉得完全不行的,恰恰成了有影响的歌唱家。所以选择态度认真、朴实的学生,才是最后成才的保障。学习声乐是个长期的过程,没有认真、朴实的态度,根本坚持不到最后的成功,这是我个人深切的体会。

声乐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的态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心情专注的时候,教学效果就好。如果心境浮躁起来后,会连平时最有把握解救的技术問题,都会感到生疏起来。这是每一位声乐老师,都有过的经历。面对教学事业中的种种诱惑,如名利、金钱、地位等,思想上要保持静观态度,即著名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不受任何干扰的考虑教学的实用价值、道德价值、科学价值,避免以“嗓”取人、急于求成等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和想法的产生。培养稳定的情绪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才能不失时机地逐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问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为“距离产生美”的哲理,因为它的实质和《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完全一致,其合理性无可辩驳。由此说明坚持耐住寂寞的心态,对事业的帮助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生千百事,得失寸心知。

猜你喜欢

教与学教学理念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