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药和良心钱
2018-03-01安秋生
安秋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家、诗人、商帮文化研究专家,著有诗集《心如四季》,散文集《永远的虹》《怀想一种植物》《把手给我》《角色》《乡间鼓手》《旅美日记》等。现任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趋利,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本性。没有谁做买卖而不想赚钱!但靠什么取利,用什么赚钱,尤其是当自己的“利”与“道义”发生矛盾的当口,怎样摆布二者关系,以何为重,以何为先,商人的道德操守便立见高下。而史上的武安药商有自己的“义利观”,这便是:义字当先,以义取利。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但也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最让人心惊的,便是涉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一系列案件,什么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什么毒大米、毒馒头、毒胶囊,还有提起来就让人恶心的地沟油等等。中国人这是怎么了?想钱都想疯了?每一次曝光,都有人出来分析原因,说是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惩治力度太小,如此等等。说得都对,但我觉得,都没有说到“根”上。无良商家缺少内心的道德约束才是真正的根源!
趋利,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本性。没有谁做买卖而不想赚钱!但靠什么取利,用什么赚钱,尤其是当自己的“利”与“道义”发生矛盾的当口,怎样摆布二者关系,以何为重,以何为先,商人的道德操守便立见高下。
历史上的武安药商有自己的“义利观”,这便是:义字当先,以义取利。最具行业特点的警句则是:“做良心药,赚良心钱。”
良心,对于商家来说尤为重要!失去了良心,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不奇怪。
在对武安商帮的研究中,我试图挖掘一些著名商家的“发家史”,探究他们怎样掘得第一桶金,又怎样一步步做成业界翘楚。资料有限,我便进行大量采访,收集到许多创富传奇,结果发现这些商业家族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往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故事之一:
我们的先辈到关外做药,开头赚钱也很难。有一天夜间,他们正睡得迷迷糊糊,忽听店外有人大呼小叫地喊道:快开门!快开门!送货的来啦!打开门一看,果然有十几架小车,装的都是药材和茶叶。先辈对来人说,我们没定这些货呀!来人不容分说,没错!没错!就是你们的货!一边说一边卸货,拦也拦不住,卸完了货扬长而去。先辈以为一定是谁搞错了,就等着人来认领,一等没人来,二等还没人来,也不能眼看着这些货霉烂变质,只好暂时卖掉,将来货主找来了,按行情付钱也就是了。但一天天一年年过去,再也没人来讨要。有这么多天上掉下来的货物作底垫,先辈很快发起来。
故事之二:
我们的先辈在关外做生意,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赶马的汉子,进门就说自己生病了,出门在外,身上又一文钱没有,无人照管,求店里收留他几日。虽然非亲非故,但卖药的先辈心地善良,看人家可怜,就把赶马汉子收留在店里,由坐堂先生给他诊病治病,伙计们熬汤煎药,好吃好喝地侍侯。几个月过去,赶马汉子的病情大好。汉子说,我出去几日,这匹马麻烦你们给照看着。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那匹马老死在店里,马鞍也渐渐烂朽。你猜怎么着,马鞍里竟然全都是黄灿灿的金子。此时,先辈才恍然大悟,原来赶马人是财神的化身,是前来试探他们并专程为他们送财的。
故事之三:
先辈们在关外开药铺,有一天下乡收账返回途中,发现路旁有一老者上吊觅死,已经在树上绾好了绳套正伸头往里钻。药行素来吃斋念佛,治病救人,怎能见死不救?先辈急忙上去阻拦,苦口婆心劝说老人家。老人家苦兮兮地说自己无家可归,先辈就把他接回店里安顿下来,招待他好吃好喝。第二天天不亮,老人起身执意要走,临走时说,天下有你这样的好人,我不会再寻死了。没什么可报答的,只有几只鸡,就送给你吧!说完此话,老人家倏然就不见了。天亮到院里一看,果然站着几只鸡,但不是普通的鸡,而是几只金鸡。
听着这些有些荒诞又近乎雷同的故事,我一次次心生疑惑。故事的主人,似乎都是在讲他们得到了上苍的特别垂青和眷顾,同时又都在讲着同样的道理:“吃小亏占大便宜”“积德行善必有好报”。后来我终于明白,版本不同的发家故事实质是家训和店训,都是在告诉晚辈后生:只有讲道德、行仁义,才能由穷变富,才能富得长久。套到“义利观”上,便是当“义”和“利”冲突之时,一定要眼光放远,坚持义字当先。
是的,武安商人绝大多数大道光明,讲究商家的职业操守,在内心为自己设置了“底线”。尤其是药商,他们懂得作为“药”之提供者,其德行操守与责任心有多么重要:“良药治病,劣药害命”“人命关天”啊!他们写在“万金账”里的“医药及仁”“所谓生意之最善者也”,便是基于这一点,把自己药斗子里的草根树皮与“救死扶伤”“积德行善”联系在一起。他们恪守的原则是:做良心药,赚良心钱。不干净的钱,坏良心的钱,一分也不能要!
在旧时代,从甩着辫子的清朝,到战火不断的民国,政府对工商企业的监管都是粗疏的。也就是说,在药店里,不管是生药加工,还是丸散膏丹的制作,都是既缺少通行标准,又缺乏外力监管,做好做坏,全在药商自己。
大约是从咸丰年间开始,武安人的许多药店便追求“做尽天下良药”,从贩卖转向制售结合,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大的药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家产品,有的还开发了号称“祖传秘方”的“独门药”,有的俨然形成颇具规模的制药厂,仅在营口药材市场,就有多家武安人的制药厂。
制药的店训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制药的过程被他们称为“修合”,每一种成药的“修合”都是隐秘的,“修合无人见”,便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你用的是真材实料还是假冒伪劣,有没有偷工减料,炮制的火候是不是恰到好处,凡此种种直接影响药效的环节,都处在封闭状态,没有外人能够看得见。
“无人见”是否意味着可以粗心大意甚至肆意妄为呢?不是!因为“存心有天知”“人在做,天在看”,你动动不好的心眼儿试试,“举头三尺有神明”,老天在头顶上盯着你监督你呢。“人存善心天不昧,人存恶念天不容”,所以一絲一毫含糊不得!
畏惧“天谴”,害怕老天爷找自己的麻烦!有这样的敬畏深深植根在内心,药商们的一举一动坚守着底线,叫做“用药地道,炮制如法”“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大家是从同仁堂听到的,其实这是药行共同的规则。两个“不敢”是制药人铁打的底码。
2004年我在抚顺市采访了抚顺市卫生学校退休教师尹大儒老人。他是当年“崇盛东”药店的少东家,也是从那里学徒出身的老药工,十三岁入药行,解放后一直从事药材加工和药工培训的教学工作。他说,他进入药店的第一天,就留意到内堂的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心里便产生了一种敬畏,明白药行是真正的“良心活”,心地不好的人没资格干这一行。
解决毒食品毒药品问题,还是要治本,从人的道德、良心、信仰的问题上找找根源下下功夫!
编辑:耿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