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评析

2018-03-01祖木来提汗阿里木

民族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式互文性少数民族

祖木来提汗?阿里木(维吾尔族)

文学的发展不能分离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本交流和改动。这里所说的“文本交流”与“文本改动”是互文性理论不同的两个层面。任何一个文本不受其他文本的影响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文学、作家与文学作品一定会受到以前的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或者某一个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意图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疆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可以说是诗歌民族。在西域怀抱里生活与生产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回族、塔吉克族、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书面诗歌创作的悠久历史。

果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他们的诗歌创作在内容(题材)、形式(诗歌体式)与艺术性(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互文性特征。在这些互文性特征的呈现中,拼贴和戏拟这两种互文性手法的运用占主要位置。

本文在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视野下审视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的特点,认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在继承本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深受我国现当代与国外诗歌创作的影响,融合了古今中外众多诗歌作品的创作特点,展现了鲜明而独特的互文性特征,触及到了文学的继承和创新这一永恒的话题。

一、题材互文性

“互文性”是文学批评理论话语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形成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被称为“文本间性”。互文性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在巴赫金的“对话论”思想的启迪下被克里斯提娃提出的重要批评理论。克里斯提娃认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①按照克里斯提娃的“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说新疆少数民族的当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着少数民族诗歌文本之间的“吸收”与“转化”现象。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迎接了一个黄金時代。新中国的成立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实施,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从新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角度上看,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爱国、爱民、歌颂民族团结和幸福生活”等题材的诗作是20世纪50-60年代诗歌的主旋律。这一方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当时的时代特征、政治意识形态、诗人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我们充分地证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受外界(其他民族或其他文学的影响)的影响完全独立存在是不可能的”的真理。果然,维吾尔族诗人尼米希依提、铁依甫江,哈萨克族诗人库尔班阿里·乌斯曼诺夫、塔吉克族诗人塔碧勒迪·吾守尔、买买提·肉孜、锡伯族诗人郭基南、蒙古族诗人策·乌力扎巴图、柯尔克孜族诗人等少数民族诗人都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形式与方法歌颂了“祖国”、“党”、“民族团结”与“幸福生活”。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学中,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爱国传统。他们的这种传统与当代时期诗坛上的“意象派”、“浪漫主义”和“朦胧诗歌”等结合在一起,使“爱国、爱民、爱家乡、爱中华文化”的传统题材拥有了新的模样。

从巴赫金的“对话论”思想角度看,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互文性”是属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对话”现象。同一种爱国题材,通过不同文化与语言体系、不同审美观念的少数民族的再创造下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民族特色与地方气息。

二、意象拼贴

意象是诗歌所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指的就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与具现。新疆的地理环境很特殊,高山、沙漠、绿洲和内陆河构成新疆的基本地形。从文化地理学角度上讲,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形成了新疆各少数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独特的审美观呈现在各民族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意象上。新疆少数民族诗歌的意象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同时,还具有互文性特征。形成这种互文性特征的手法是“拼贴”手法。拼贴,指的是前人的文本以组合的方式加以直接引用的再创作。维吾尔族当代诗人铁依甫江的部分诗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生活与文化关联的意象。铁依甫江通过拼贴手法,把这些意象直接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再创作以后的这些意象,使铁依甫江诗歌创作丰富多样的同时,还跟这些民族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互文性特征。比如:哈萨克族的与颜色意象(白色)有关的“牛奶”,跟他们生活环境有关的“山”、“毡房”等意象。

除此之外,铁依甫江诗作中还有语词拼贴现象。比如,塔塔尔族的abzi(塔塔尔语是哥哥)、哈萨克族的阿肯等。以上这些铁依甫江诗作中的意象跟其他少数民族的诗歌意象形成了互文性特征。新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这种例子很常见。

自然意象、季节意象和“祖国”、“母亲”等意象是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中的普遍类型。可是这些意象,在不同民族、不同诗人的诗作中的用途、用法和一定的艺术效果存在一定的区别。一部分季节意象(四季)和自然意象在各少数民族的情歌中被当作是表达爱情的媒介,却在部分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诗歌中具有象征性。比如:“春天”、“水”、“草”、“阳光”等是在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情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同样,这些意象在解放以前和建国不久的爱国主义诗歌中具有象征色彩。“春天”、“阳光”象征着“自由”、“解放”,“冬天”、“寒冷”、“黑夜”象征着苦难的日子。这种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人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除此之外, “马”、“水果”、“花儿”、“花园”、“沙漠”、“高山”等意象在少数民族的诗作中很常见。少数民族诗人会将自己的情感思想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来,而且,这种表达在不同民族、不同诗人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意味。因为,每一个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审美观都不同,所以诗作中出现的同样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含意。这又体现出了“互文性”的“吸收”与“转化”特征。

三、诗歌体式的互文性

在诗歌创作中,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同样很重要。“内容美”与“形式美”紧密结合成一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美。席勒关于形式与内容指出:“真正的艺术品不能光是靠内容,形式也同样很重要。内容再广大,再高尚,它只能在有限的心灵上起作用,形式却使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②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之下,新疆少数民族诗人在继承本民族传统诗歌体式的同时,还积极吸收了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体式。尤其自由体诗歌体式和少数民族的审美观、艺术思维和民族性紧密结合成一体,构成了少数民族诗歌体式的独特性,这又体现出了诗歌体式的互文性特征。从整个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的诗歌体式来看,长诗、四行诗、自由体诗歌、朦胧诗、抒情诗、叙事诗等诗形式占的比例比较多。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都能看到这些诗歌体式。这些诗歌体式却在不同民族的诗歌创作中,通过不同诗人,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审美色彩。endprint

四、诗歌语言美的互文性

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比其他文学形式的要高。诗歌语言要区别于日常语言,诗人将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普通词句,通过自身的文学修养让它变成诗歌性语言。这里所说的诗人的文学修养是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悖论语言的运用,从而实现诗歌语言的“文学性”。诗歌语言的“文学性”是诗人通过使用“悖论-反讽”语言模式和各种修辞手法来完成的。

新疆少数民族诗人措辞极其精美。在他们的创作中我们能明显看到诗歌语言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同时,还具有“陌生化”的色彩。以上表述的诗歌语言的“文学性”通过“陌生化”来实现。少数民族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与技巧,使诗歌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与修辞技巧的运用是一种必然现象。

少数民族语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少数民族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以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字特征和语言习惯,创造了诗歌的文学性。尤其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时呈现出美学性和独特的民族性。例如:哈萨克族诗人写作爱情诗歌时,其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半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的“草原”、“马”、“马奶酒”、“酸奶疙瘩”等因素一起出现。维吾尔族爱情诗歌则经常出现和绿洲文化有关的“苹果”、“花”、“石榴”等因素,象征性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可见,各民族诗人通过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展现出了诗歌创作中独特的修辞性和美。这种不同的美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新疆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探索的结果。他们继承本民族的语言规则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使用方法和技术,将两者融入到一起巧妙地创造了语言的更深一层的美。

结 语

少數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互文性特征给我们更进一步地展示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与文学之间存在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转换的关系。同样,这使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得到了各方面的更新和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互文性”特征,不是简单的引用、模仿和对他人与文本的吸收,更不是一种文学技巧。因为,互文性理论要求一个与众不同的作者和作品。所以,几代文学中存在着相似的主题和创作方法,把文学作为一种记忆,绝不仅仅是自我重复,而是融入了每位作者对前人作品的玩味、思考。可以说,互文的方法使少数民族的诗歌创作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形式特征。

注释:

①〔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10页。

②〔德〕席勒:《审美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责任编辑 郭金达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式互文性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浅谈高中元曲教学现状及出路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