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动物疫情形势分析

2018-03-01辛盛鹏

中国畜牧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致病性毒株禽流感

文│辛盛鹏

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和“异化”。防控形势较以往更加复杂、更加严峻、更具挑战性。

一、在“内忧”方面

2017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共报告发生84种动物疫病。其中,一类动物疫病6种,二类动物疫病46种,三类动物疫病27种,其他病5种。

2017年上半年,对禽流感、口蹄疫等12种疫病开展了免疫抗体、感染抗体和病原学监测。监测样品1304.94万份,其中,免疫抗体监测样品占监测样品总数的44.07%;感染抗体监测样品占监测样品总数的45.60%;病原学样品占监测样品总数的10.33%。

综合分析动物疫病主动监测和动物疫情报告结果,2017年上半年全国动物疫情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报告病种多,分布范围广。2017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共报告发生84种动物疫病;从各类疫病发病省数看,有20个省份报告发生一类病,其余省份均有二、三类动物疫病报告。从报告总体情况看,全国动物疫病发生的种类仍然较多,分布范围仍然较广。

2.重大动物疫情呈散发态势,多地报告鸡群H7N9流感疫情。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报告发生一类动物疫病6种,分别为绵羊痘和山羊痘、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口蹄疫和新城疫,主要呈点状散发态势,未发生区域性的重大动物疫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共有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天津、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9个省区11个县报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1起,其中H5N6亚型禽流感疫情2起,H7N9流感疫情9起。

3.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群体阳性率较低。从病原学监测结果看,口蹄疫、H5亚型禽流感、新城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69%、0.63%、0.56%、1.53%和4.36%,口蹄疫、H5亚型禽流感、新城疫病原学群体阳性率较低,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发病风险。

4.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合格率较高,保护效果良好。2017年上半年共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5种疫病进行了免疫抗体监测,5种疫病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均超过90%,同时各病种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70%的标准,为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免疫保护屏障,有效降低了动物发病风险。

5.二、三类病仍呈常发状况。2017年上半年,全国报告发生二类动物疫病46种,三类动物疫病27种,共73种,占报告病种的92.41%;病种数、发病县数、县次数、疫点数、发病动物数和病死数均保持较高水平,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球虫病等严重危害养殖生产的疫病,居发病数量的前列。

三类病近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2012年报告67种,2016年增加到79种,四年间增加了13种。两种导致仔猪腹泻的疫病(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数量连续5年位居首位,2016年占猪发病总数的60.5%;猪支原体肺炎连续6年排名猪发病总数第三位;鸡白痢、鸡球虫病连续10年占据禽发病总数前两位;牛病毒性腹泻首次进入牛发病总数前五位;肝片吸虫病、绵羊地方性流产首次进入牛发病总数前五位。二、三类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猪伪狂犬病、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性疫病对生产性能影响巨大,危害养殖业健康发展。

6.人畜共患病疫情形势复杂。布鲁氏菌病连续5年位居牛病发病数首位,连续7年位居羊报告发病数首位。近三年布病的场阳性率维持在10%左右,尤其是西北片区场阳性率在15%以上,华北和东北片区场阳性率也在10%以上,华东片区场阳性率相对较低,在2%以下。棘球蚴近三年病原学场阳性率和感染抗体场阳性率持续上升,2016年病原学场阳性率高达31.9%,感染抗体场阳性率高达39.6%。从片区看,西北、西南片区阳性率较高,华北片区有上升趋势,中南、华东和东北片区没有报告阳性。此外,炭疽的报告地区范围扩大,2016年有10个省报告炭疽疫情,发病数和病死数也较往年有所增加。近年来狂犬病在个别地区零星发生,虽然报告数量不大,但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2016年有6个省份共报告39例狂犬病。

从以上的情况看,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常见多发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比如,牛的BVD,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被称为“经济病”,阳性率高达30%~40%;还有布病和结核病,在某些区域比较严重;猪的PED、PPV、PCV2、PCV3等,还有一些寄生虫病,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根据以上的数据,对2017年下半年或者年底动物疫病流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上半年重大动物疫病总体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保持高水平(均超过70%),免疫保护效果良好,而病原学群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预期2017年下半年全国重大动物疫情暴发或区域性流行的可能性较低;但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的群体阳性率超过1%,特别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群体阳性率达4.36%,存在一定的发病风险,应保持警惕,也提醒各地和养殖企业不能放松免疫接种,防止疫情小范围流行。二、三类动物疫病的病种数、发病县数、县次数、疫点数、发病动物数和病死数将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下半年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二、在“外患”方面

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通报发生主要动物疫病20种,其中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狂犬病、绵羊痘和山羊痘、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和蓝舌病等疫病,成为本季度报告的重要病种。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通报发生主要动物疫病18种,与第一季度大体一致。

1.高致病性禽流感。2017年第1季度,全球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而2016年第4季度仅有1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环比增加了33个国家和地区。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持续发生,在全球肆虐,欧洲成为疫情的重灾区,确诊的病毒亚型包括H5N1、H5N2、H5N5、H5N6、H5N8、H7N9和H5Nx等七个,其中H7N9亚型确诊演化成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亚型包括H5N1、H5N2、H5N3、H5N6、H5N9、H7N3、H7Nx和H7N9等八个。

从空间分布看。疫情报告最多的是欧洲,其次是亚洲,随后是非洲和美洲。从时间分布看。2月份报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数最多,随着气温升高,禽流感疫情逐渐开始呈下降趋势,3月份报告疫情数减少。从报告疫情发生场点情况看。养殖场报告疫情数最多,另外还有自然公园、森林、农村、动物园;市场报告的疫情数最少。

2.口蹄疫。

(1)威胁我国的境外流行毒株。境外口蹄疫对我国威胁很大。近年已传入我国的境外流行毒株有A型Sea-97毒株(2009年传入)、O型Mya-98毒株(2010年传入)、O型PanAsia毒株(2011年传入)、O型Ind-2001毒株(2017年传入);持续保持传入风险但尚未传入的毒株有O型PanAsia-2毒株、A型Iran-05毒株和亚洲I型Sindh-08毒株;构成新的传入威胁的毒株有A型G-Ⅶ(G18)毒株,这株病毒长期在印度次大陆地区流行,近年向周边区域蔓延。其中,目前传入风险最大的是A型G-Ⅶ毒株。从2015年起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阿曼尼亚等国连续引发疫情。其次,是亚洲I型,2017年在缅甸暴发了亚洲I型口蹄疫。

(2)目前我国流行毒株的判断。一是多型多毒株并存:目前,我国O型已有4个毒株并存,分别是O/Mya-98毒株、O/CATHAY毒株、O/PanAsia毒株和新传入的O/Ind-2001毒株。二是老毒株引发新疫情,境外毒株不断传入:O/CATHAY毒株沉寂多年后又引发疫情;境外O/Ind-2001毒株病原在我国发现后,2017年在新疆引发两次疫情。三是病毒抗原不断变异:实验室血清中和试验发现,疫苗免疫血清对O/Mya-98、O/CATHAY、O/PanAsia等毒株田间分离毒的中和滴度存在差异,远向疫苗株的变异趋势较为明显。

(3)疫情形势分析。未来1~2年,我国口蹄疫仍将以散发疫情为主,一方面,由于O型、A型病原广泛存在,在免疫薄弱环节或长途运输过程中,有发生疫情的可能;另一方面,流行毒株多,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从主要疫苗对流行毒株的保护力来看,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免疫是有效的,应能够预防区域性流行。

3.猪delta冠状病毒。猪Delta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可引起猪只,特别是新生仔猪腹泻的病毒,其引发的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造成新生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在中国香港首次报道发现PDCoV,美国于2014年在腹泻仔猪和母猪的粪便中首次检测到PDCoV,此后在美国20多个州均检测到该病毒,表明该病毒在美国主要在养猪地区普遍流行。随后,加拿大、韩国、泰国和老挝也报道检测到了PDCoV,其阳性检出率高达25%。我国大陆也从2012—2014年收集的腹泻猪的临床样品中检测到PDCoV,且在多个省市有分布。

4.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在立陶宛、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南非和摩尔多瓦等国频繁发生。2017年3月,俄罗斯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地距离我国较近,并且伊尔库茨克州是远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商贸枢纽,与我国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而且非洲猪瘟仍没有较好的防控措施。

由于周边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普遍较差,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多个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多起口蹄疫、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我国是世界上陆地边境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境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所以对“外患”的防范十分艰巨。

三、在“异化”方面

病原微生物为了寻求和拓宽生存的空间,各种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和进化,出现了许多“异化分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PRRSV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极易发生变异,包括基因点突变、缺失、插入以及重组。主要的血清型有欧洲型和美洲型。2006年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在2014年以前,是影响我国养猪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其新的遗传变异特征,与国内外其他猪蓝耳病病毒分离株相比,在NSP2的481和532-560位氨基酸缺失。一些新的基因缺失毒株也被相继报道,如09HUB1,NVDCGD2/2011,NVDC-JS2/2011等。PRRSV新的基因变异导致新的流行毒株出现,尤其是2014年以来,NADC30-like毒株在我国猪群中被相继分离获得,成为当前我国猪群流行的主要猪蓝耳病毒株。

猪圆环病毒。PCV2是近年来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一个重要疫病,给养猪业,特别是种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PCV3是2016年美国学者在对PCV2阴性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临床案例进行基因组分析时发现的一种新的病原,与PCV2相似。目前报道存在PCV3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和韩国,但由于该病发现较晚,相信陆续会有更多的国家检出该病毒。PCV3是一种新发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

高致病性禽流感。AIV亚型众多(18种HA亚型,11种NA亚型)、基因组含8个节段,故不同亚型病毒、不同片段间易发生重组或重排,此外,AIV基因序列易发生突变,因此,常产生生物学特性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型”重配禽流感病毒,这是AIV适应环境、不断变异和进化的结果,也是一直以来AIV难以防控的重要原因。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病毒亚型为H5N1、H5N2、H5N6、H5N8、H5N9和H7N1、H7N3、H7N4、H7N7等亚型,以及刚刚变成高致病性的H7N9。

H5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和进化。1996年,我国学者首次从广东分离到一株高致病性H5N1亚型AIV(A/Gs/Gd/96)。此后,该亚型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引起禽类重大疫情和人的感染、死亡。1999年以前大多数毒株均为类Gs/Gd毒株,2000年之后出现了很多基因型(包括A、B、C、D、E、W、X0-X3、Y、Z等)。2004年以前,我国主要流行株为Gs/Gd-like毒株。近年来,2.3分支为优势流行分支,尤其是2.3.4.4分支病毒。

H7N9亚型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和进化。早在1959年,H7亚型流感病毒已引起感染人事件。2003年,荷兰养禽场有86人感染H7N7亚型禽流感,其中1例死亡;2012年,墨西哥有两例H7N3禽流感病毒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H7亚型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有引起感染的报道,最初主要是以H7N1、H7N2、H7N3、H7N4和H7N7亚型为主。在2013年之前,我国从未在禽类、人或其他动物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

2013年我国首次报道的H7N9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是该亚型病毒遗传变异和重组的典型事例。进一步研究发现,H7N9病毒是2012年左右由H9N2供体病毒参与,至少经过两步重排后产生。第一步重排发生在野鸟,而第二步重排发生在家禽。

2013年至2016年年底,虽然绝大多数H7N9病毒对禽表现为低致病性或无致病性,但很多研究结果均表明:像H5亚型AIV一样,H7N9病毒其实一直在不断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处在不稳定状态,是在通过不断变异来适应禽和人这两类宿主。H7N9病毒变异过程中,可发生E627K和D701双突变,导致其在哺乳动物上的毒力增强。PB2蛋白上K526R突变可增强E627突变导致的H7N9病毒复制能力增高。在H7N9病毒遗传变异过程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H9N2病毒可提供各种基因型供体,为新型H7N9重配病毒的产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H7N9经过不断变异,终于演变成有高致病性毒株,于2017年3月24日首次引起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分离的部分高致病性H7N9流感病毒株中,在HA裂解位点处有4个连续的氨基酸插入:“KRTA”“KRIA”或“RRTA”,其中,多数毒株中插入的是“KRTA”氨基酸序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致病性H7N9病毒引起的前8起疫情中,感染禽均为蛋鸡,而8月24日发生的H7N9疫情中,感染和发病死亡鸡为肉鸡,可见H7N9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和演化,引起更多种禽类死亡。

猜你喜欢

致病性毒株禽流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禽流感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
美国7月禽流感频发复关或延迟至明年二季度
台湾地区及多国发生禽流感,以色列发生新城疫
发现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