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018-03-01张玉红

安全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管理

郑 彬 张玉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

1 大学生实习类型及特点

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相对照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有效途径。相对而言,工学、医学及师范类高校对学生实习的要求较高,实习时间也较长。我国高校对学生实习的类型没有统一的规定,根据实习目的通常可分为三大类: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1.1 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结合所学专业组织大学生到相应的单位实践,通过参观、调研、体验等活动,了解工作环境、业务流程、行业发展等,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实习时间较短,多为1~2周,并以集中实习的方式实施。

1.2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以实际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它既是对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通过一线工作使大学生体验职业环境、锻炼操作技能、学习管理知识。生产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实习时间至少2周,以分散或集中实习的方式实施。

1.3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在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到对应单位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场所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既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起到学校与社会之间桥梁的作用。毕业实习时间较长,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为主。

2 实习期间安全隐患分析

2.1 安全事故类型

从大学生实习类型来看,专业认识实习以参观生产过程、增强感性认识为主,学生一般不直接动手操作,实习过程由教师带领、以集中形式组织实习,因而较少出现意外事故。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尽管大学生在校学习已经掌握了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对工作环境不熟悉、实务操作经验不足,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对大学生实习期间安全事故进行连续、完整的统计,教育部在推行实习责任保险中曾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作抽样调查,根据《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2013年度报告》数据统计,机械伤害、跌倒摔伤和交通事故分别占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事故的22%、21%、13%[1],成为实习安全事故最主要的三种类型。除此之外,餐饮、住宿、财产等方面安全也是常见的事故类型。

2.2 实习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1)实习项目危险性。以工科学生为例,他们大多在生产企业实习,通常需要动手操作机器设备,上岗前培训不够、安全生产意识不足,实习过程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疏忽或应急能力不强,都容易造成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意外事故。

(2)实习环境危害性。高温作业环境容易发生烧伤烫伤事故;存在有毒有害或腐蚀性物质的实习环境,一旦防护措施不当或疏于防护,身体就会受到伤害[2];噪音大的工作场所不仅容易使人产生焦躁情绪,长时间实习还会引起听力下降;野外实习环境(例如地质类专业)易发生蚊虫叮咬带来的伤害。

(3)出行安全风险。由学校统一安排、指导教师全程带队负责的实习活动比较安全,极少发生事故,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大多是分散式进行,学生需自己乘坐交通工具到实习地点,上下班途中面临交通事故风险。

(4)饮食及住宿风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较统一的时间安排,而实习期间、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每天工作量与正式员工相同,劳动强度大,生活节奏与在校期间不一致,在外就餐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容易发生胃肠疾病或食物中毒。异地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住宿管理不严格情况下,违规用电、用气带来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5)其他风险。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与人交往过程中安全防范意识较差,人身、财产安全都面临风险。实习期间劳动报酬较低,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使大学生产生较大落差[3],从而带来心理安全问题。

3 实习安全管理现状

3.1 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法律中尚未有关于大学生实习安全的规定,仅在《教育法》第四十七条提到“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学生、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作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

专门针对学生实习安全的规定主要集中于中职学生,例如2007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对学生实习内容、实习场所、劳动时间及安全管理等作出规定;2016年4月由教育部、安监总局等部委共同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实习期间劳动保护、伤亡事故处理作出规定。相应的针对大学生实习安全的法规仅在一些地方性政府文件中可见,各地高校以此作为管理学生实习的依据,例如广东省的《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及江苏省《关于规范企业接纳在校学生实习和勤工助学活动的通知》等。

3.2 学校管理

目前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保障实践教学安全的基本规则,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安全指导和安全管理责任人的落实,实习带队教师的工作职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等。学校一般在实习前安排专题课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习纪律和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并对校外实习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以增强其实习安全意识。

3.3 实习单位管理

企业大多建立《实习人员安全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实习学生的行为,实习单位接纳学生后,首先进行岗位操作规程、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护教育,针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特点和以往事例开展专项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实习单位劳动制度。

3.4 实习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教育形式主义严重。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全教育主要以实习动员的方式进行,实习前由带队教师以“讲座式教学”向学生讲明实习目的、宣布实习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引起他们对实习安全的高度重视。同时多数实习单位的安全教育也是由工作人员给学生做简单的报告,而非由专职负责劳动安全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在缺乏实践经验、对实习单位和工作环境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对减少实习安全事故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忽视实习过程安全管理。专业认识实习由带队教师全程参与,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较长,实习过程教师参与较少,学生需要独立面对实习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在顶岗实习中,少数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视实习学生为低成本劳动力,延长工作时间或安排学生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岗位工作,而校方却无法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实习安全重视形式上的教育,缺乏严格的实习过程管理和有效的督促,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无形中带来安全隐患。

4 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4.1 制定针对本专业实习风险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要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的要求,各高校都已建立了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制度。但由于各专业实习形式、内容不同,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差别较大。工科学生实习安全与企业生产、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相关;经管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与社会接触较多,出行安全、人身安全风险较为突出;医学专业学生实习面临医疗纠纷或职业暴露的风险等,因此,除了学校制定的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各专业还应当结合实习项目内容,分析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本专业风险特点的学生实习安全管理规范,确保安全。

4.2 安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大学生实习安全事故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伤害,也对学校教学工作造成影响,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是降低事故发生率、避免学生受到伤害的有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沿用的讲座式实习安全教育收效甚微,应当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从事本专业工作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通过长期的专业学习中不断渗透安全理念,树立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安全事故。

4.3 加强实习期间安全管理

(1)实行多级安全教育体制。借鉴企业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模式,大学生实习也应实行多级安全教育,即校级、厂级和岗位安全教育。校级安全教育针对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厂级教育是结合实习单位工作环境和生产特点开展,岗位安全教育是针对特定岗位工作面临的风险进行教育和培训,实行多级安全教育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推行实习教育考核制度。多数大学生忽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全教育,认为安全知识抽象、枯燥,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学习时并不认真。而事实上安全工作无小事,任何马虎或违规操作都可能为重大事故留下隐患,因此实习安全教育应采用多样化手段,包括专题讲座、案例警示、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学习,并在实习前考核,考核未合格者不得参加实习,从而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实习安全知识。

(3)注重实习过程安全管理。高校许多实习是分散式进行,教师不可能全程参与实习过程,因而可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平台实行实习过程管理[4]。借助实习安全管理网络平台,学生随时可以向教师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交流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实习动态,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与实习单位合作,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护学生安全。

4.4 建立实习安全事故保障机制

安全防范工作再严密也无法保证不发生任何事故,建立实习安全事故保障机制有利于确保实习学生在发生事故受到伤害时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由于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没有劳动关系合同,劳动过程中受到伤害无法通过工伤保险得到补偿[5],因而借助商业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学生实习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购买实习安全责任保险,一方面能够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避免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因经济纠纷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另一方面能够转移学校和企业的风险,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综上,高校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强日常专业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再通过实习期间严格的安全管理和事故保障机制,形成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大学生的实习安全。实习安全管理模式,如下图。

图 实习安全管理模式

5 结束语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实习安全事故类别,对不同类型的实习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有利于深入分析造成实习安全事故频发的真正原因。从管理制度、日常教育、实习管理、事故保障等角度探讨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习安全管理模式,对降低实习安全事故,保障大学生实习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张倩.关于高校生产实习中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7,(2):86-89

[2] 刘铁红.旅游院校顶岗实习安全风险的调查分析与法律困境[J].黄山学院学报,2012,(12):96-99

[3] 邓晖.谁来保障学生实习安全[N].光明日报,2013-12-7(10)

[4] 时晓玲.保障学生实习安全与合法权益[N].中国教育报,2011-6-12(1)

[5] 赵继彬,石伟.大学生实习期间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与风险防范措施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6,(7):73-74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